【案例简介】
2024年12月初,刘女士在商场游玩过程中,被销售郭某热情推销的“预交50元抵扣健身房年卡200元”的优惠活动吸引。销售郭某表示,健身房就在商场4楼,目前在装修中,若12月15号健身房开业后对年卡活动不满意,这50元就能当作月卡使用。刘女士认为50块买不了吃亏,便微信转账给销售郭某了50元。到了12月15号,刘女士满怀期待地前往健身房,却发现店铺还是一片狼藉,根本没装修好。销售郭某和同事说道,是施工队错误估计了工程进度,但再两天能弄好,为表歉意现在开卡有优惠,原价1299元就能享受一年的健身服务,现在只需899,再抵扣上之前的50元,则只需699即可办理健身年卡,相比附近的健身房动则一两千的年费,实在很划算。销售还表示,健身房刚成立,为积累口碑,年卡可以随时办停并退款。刘女士在巨大的优惠冲击与销售的口头承诺下,稀里糊涂地签名,并开了699元的年卡。
体验健身房半个月后,刘女士因工作变动无法继续锻炼,向健身房提出退卡的申请。店里负责人却表示,协议清晰标注健身卡不换不退,建议私下转卡给其他人员使用。刘女士称:当时就是工作人员说的随时可以办停且退款才办的健身卡。负责人表示,销售郭某是外聘员工,不是正式工,他承诺的事得找他本人,还指责刘女士没看清楚合同就签字开卡。无奈之下,刘女士只能拨通12345热线求助。
接投诉后,区消委会工作人员组织诉求人与商家双方进行现场调解。工作人员向商家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商家扣除销售折扣与使用费,退还刘女士500元。
【消费提示】
健身卡、美容卡、VIP卡、贵宾卡……近年以来,被商家包装宣传为“会员专享”、“VIP专享”等各种花巧名目的预付卡消费模式泛滥,尤其在餐饮、健身、教育培训、美容美体服务等行业,无不宣称预存金额越高,享受折扣越高。这看似“有着数”的馅饼,却是隐藏无数风险的陷阱。仅2024年期间,从化区消委会共受理预付式消费投诉案件641宗,涉案金额高达212.0725万元。消费者付款后便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发生纠纷,消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区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务必谨记:
一、仔细阅读合同。消费者在与健身房乃至其他商家签订预付卡合同前,务必逐字逐句认真阅读条款,特别是“退费规则”和“违约责任”部分,切忌在销售的催促下签字。明确在何种情况下是否均可以退费,退费的比例和计算方式,以及办理退费的流程和时间限制等关键信息。对于商家口头承诺的“随时可退”、“无理由退款”等内容手写补充至合同,并加盖公章确认。
二、谨慎选择商家。消费者应充分考察健身房的综合实力与信誉状况。可以通过小红书、抖音等用户量较大的平台了解该品牌健身房的经营历史,查看是否有频繁的投诉记录或者倒闭、搬迁等情况。同时,也可以向已经在该健身房锻炼的会员咨询,了解他们对健身房服务、设施以及退费政策的实际体验。对于新开业的健身房,不要仅仅被开业初期的低价优惠所吸引,而是综合评估其长期经营的可能性,尽量选择那些有良好口碑和稳定经营记录的健身房办理健身卡,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后续遇到健身房跑路等问题的概率。
三、保留消费凭证。消费者在办理健身卡的过程中,要妥善保管好各种消费凭证。这包括健身卡的办卡收据、合同文本、支付记录(如刷卡小票、转账记录等)以及与健身房工作人员关于办卡、退费等事项的沟通记录(如聊天记录、短信、邮件等)。这些凭证在发生退费争议时,将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