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总结公报 >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06-12-30 02:57
市长 梁建清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和从化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五市”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两手抓,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促环境创新,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得到提高。
  去年,我市经济发展遇到了能源短缺、原材物料价格上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等不利因素影响,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并主动化解困难和矛盾,努力推进经济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市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保持位居全省县(市)前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17097元,比增12.2%。
  工业经济快速攀升,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77.82亿元,比增13.6%。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5.38亿元,比增13.3%。摩托车制造业、化妆品、工艺品、食品和药品等“一业四品”支柱产业稳步发展,累计完成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60%。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4家。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8.99亿元,比增6.4%;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8.99亿元,比增6.4%;农村经济总收入210.1亿元,比增1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693元,增长7.5%。
  旅游业持续兴旺,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全年接待游客34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45亿元,分别比增44.1%和43.2%。第三产业 实现增加值34.1亿元,比增12%。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9亿元,比增10.4%。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完成投资总额11.07亿元,比增94.9%;全市商品房预售面积19.76万平方米,比增18.2%。东方夏湾拿花园、逸泉山庄等大型生态住宅区持续热销。餐饮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保险、汽车消费等行业发展加快。
  财政收入强劲增长,金融态势发展良好。全市完成地方一般财政收入5.16亿元,比增22.4%;一般财政支出7.77亿元,比增11.6%。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4.67亿元,比增21.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29亿元,比增17.2%;贷款余额19.68亿元,比增0.1%,扭转了我市多年来贷款总额逐年下降的态势。市内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全面好转,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 改革开放有力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举办中国老龄产业国际论坛、首届中国老年产品博览会、从化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摩托车产业基地推介会、荔枝欢乐节以及随广州市政府代表团赴德、日招商等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建立项目督办跟踪责任制,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年累计新引进项目95个,合同投资总额达到33.3亿元,其中引入外资项目25个,合同利用外资3899万美元。新引入万力轮胎、海霸王食品、镇泰玩具、万宝电器等一批投资大、规模大、产出大的工业项目,经济发展后续力不断增强。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完成出口总额7.69亿美元,比增17%。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新增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215户,总数达到19106户。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加大,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4亿元,比增18.4%,其中民间投资21.45亿元,占投资总额54.9%。加强和完善投资服务,分别授予42家企业为“从化市诚信企业”称号、65家企业为“从化市重点企业”称号。落实、兑现投资优惠政策,对一批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和个人实行了奖励和表彰。全市加快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投资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产业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五大经济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明珠工业基地完成5922亩征地调查工作,累计投入开发资金2.2亿元,基本完成西区南组团道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有20家企业落户动工建设。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71亿元,上缴税收2.26亿元,分别比增23.7%和13.07%。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项目立项、规划深化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完成了4000多亩征地调查工作,安置区已动工建设。总部经济商务区首期460亩已基本完成征地。完成了京珠高速入口物流园区总体规划。“七大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电子信息、摩托车、汽车及配件、药品化妆品、珠宝等产业基地正抓紧规划建设和招商工作。高教研发基地纳入广州市高教产业布点规划,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首期基本完工,省水利学院完成建设并已招生开学。万亩鲜切花等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太平、鳌头等镇的工业集聚点开发建设也有新的进展。各类产业发展平台日趋完善,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发展。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公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成效,基本完成华侨大厦、建筑设计院等旅游行、建筑行业企业的转制工作。粮食流通企业及农口、文化系统企事业单位改革正加紧进行。顺利完成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机构行政职能的合并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教育、卫生系统人员聘用制改革全面启动。
  (三)“三农”工作有效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实施“农业稳市”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和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保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局面。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组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做强做大花卉、水果、蔬菜等主导产业。万亩鲜切花示范基地建设势头良好,已有7家企业落户,种植面积3000多亩。继续实施品牌农业,组织评选首批“一村一品”专业村19个、品种10个,种植面积2万多亩;获省、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23个。退果还田、还林试点工作有新突破。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措施,大力发展流通型农业企业,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增强,全市9家农业龙头企业落实挂钩94条行政村、带动4.4万农户,收购、加工各类农产品4.2万吨,招收当地劳动力就业1500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345万元。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计划逐步改造“农家店”,改善了农村购物环境,提高了农村消费水平。扶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全市获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45个。农田水利标准化改造积极实施,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8572万元,改造标准化农田1.7万亩。完成了沙龙圳等水利灌渠硬底化改造,继续推进流溪河河堤和潖江河堤的综合整治。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积极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强村级农技员培训,农科推广网络不断完善。中心镇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镇区环境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产业特色逐步形成,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中心镇完成工业总产值62.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9.6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额35.05%和48.82%。开展生态文明村试点工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创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工作。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已得到批准实施。完成了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明珠工业基地西区和摩托车产业基地总体规划,以及城区主要路段广告招牌和城区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系统规划正抓紧进行。各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扎实推进。太平、鳌头中心镇总体规划已获批准实施,良口镇总体规划通过了终审。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街北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北三环高速公路和街东高速公路(街口—良口段)完成了初步设计,从增高速公路完成可行性研究。全面完成105国道温泉至新丰段改造工程。迎宾大桥、迎宾大道已动工兴建,旺城大道改造即将竣工通车。市第三水厂扩建工程已开始建设。完成了河滨南路人行道、龙井新村小区以及城区路灯、环卫设施等一批市政改造工程。开通了城区公交车。河堤公园已建成使用并向市民开放,风云岭森林公园入口处广场正抓紧建设,河东绿化公园、七星体育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
  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组建和充实了市、镇(街)城监执法队伍,制定了城市管理监察执勤等制度。积极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城区主要道路景观整治工程,拆除了一批违章建筑、飘蓬和临街防盗网,清理和盘活了一批烂尾楼,整治“六乱”取得明显成效,市容环境有了新变化。开展城区环境卫生、市场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等综合整治工作,完成河东等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宜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五)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3523人,就业率77.1%,城镇登记失业率1.67%。启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参保人数42924人。切实做好城乡低保工作,提高了低保补助标准;全市纳入城乡低保救济7891户、23787人,实现了“应保尽保”。1359名五保老人纳入低保救济,启动了五保户集中安居建设工程。市儿童福利院已建成使用。为2232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1002名残疾人获得各类教育资助,安排66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人数5.6万人,比增36.6%。继续做好农民转移就业和培训工作,帮助10474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安排3242名农民参加技能培训,其中有3161名农民获得职业技能证书;选送700名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中技中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因病住院7745人次,平均每人次报销费用985元;2006年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补助标准,参保农民达33.8万人,参合率83.9%,比上一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农民群众将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强农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年改造建设薄弱村级卫生站71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继续推进“五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完成118.8公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新增用户5600户;自然村村道改造工程已完成测量设计300公里,其中竣工验收110.6公里;继续推进农村改水工作,饮用自来水农民新增5.15万人,全市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3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0.06%。积极开展扶贫助学和募捐活动,全市共筹款306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8224名。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市场上放心肉和放心菜占有率达95%以上。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17393元,比增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7元,比增5.9%。
  (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社会维稳及综治工作得到加强。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 扫除“黄赌毒”、遏制传销和变相传销等严打整治行动,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强化出租屋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单列设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建镇(街)、开发区安全生产监察中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和属地化管理责任制,全市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经广州市政府考核评为优秀。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妥善处理各类劳资纠纷,及时解决和有效控制企业欠薪问题。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各项工作,组建食盐、酒类稽查执法队伍,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逐步规范。
  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年度人口控制任务,出生率8.88‰,人口自然增长率3.04‰,计生率92.64%。土地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依法盘活闲置土地1662亩。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关闭搬迁了2家漂染、电镀污染企业,加大污水处理排放的监管力度,有效保护了流溪河饮用水资源。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流溪河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加强对西部地区水泥生产企业的整治,完成了95家采石场复绿工作。落实管理责任制,维护了近100万亩公益生态林为主的林区秩序。积极开展造林绿化,新增造林面积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完成105国道从化段景观林带建设,新增绿化面积4524亩。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林业生态县(市)创建工作。
  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健康发展。全市有20个优秀项目列入国家、省、广州市级科技计划,有5家企业分别被认定为省、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有3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省、广州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积极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创新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创建教育“强市、强镇”工作全面启动,从化中学示范性高中建设扎实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效。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05年高考上线人数达3047人,总上线率87.28%。支持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已有9间高校落户我市,在校学生人数达3.5万人。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人口抽样调查、企业单位清查核实等统计工作任务。积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农村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完成了全市党政部门电子政务光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打下了基础。人才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等工作有效推进,我市被评为“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市公路局被评为“广东省抗洪抢险先进集体”,温泉镇被评为“广东省卫生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成效。积极开展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市中心医院新院已建成使用,从城影都改造基本完成,新图书馆完成规划和征地工作。抓好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镇(街)、村和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全面达标,地方志编写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取得好成绩,我市运动员参加全国、省、广州市各项比赛获得金牌52枚,为上级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依法落实国防动员工作,顺利完成年度征兵任务,双拥和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物价、审计、编制、外事、侨务、对台、口岸、气象、保密、妇女儿童、老龄等工作都有新的进步。
  (七)依法行政得到加强,政务环境日益优化。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重大问题广泛征求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8件,政协提案115件、意见62件,办复率100%。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推进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政务公开工作全面进行。顺利完成了村、社区“两委”换届直选工作,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扎实开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取消行政许可收费25项;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了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了政府系统的廉政勤政建设。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收支两条线、工程投资评审、政府集中采购和建设项目招投标等工作,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继续深入开展行风和机关作风建设评议活动,建立健全镇(街)和党政机关绩效考核体系,规范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政府机关形象得到改善。
  各位代表,在过去的一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广州市委、市政府和从化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公安干警、驻军和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支出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土地、资金紧缺,与经济发展的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农村工作、中心镇建设力度仍需加大;社会治安、社会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和加强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认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基本经验。
  去年是我们实施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全面开展经济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及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对部分经济指标作了修改调整,并提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经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指标和工作任务。“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
  工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3 %,人均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5%;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12.29∶66.70∶21.01调整为10.97∶51.88∶37.15,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在推动国民经济有效增长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年均递增12.7 %。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4%。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6.1%,2005年与2000年的财政收入2.45亿元相比,增长了1.1倍。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五年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年均递增19.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242.5万美元,引进外资企业134个,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33.0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2.6 %。城市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和中心镇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05年城市化率达41%。城乡市场日益兴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9.7%。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人数年均递增23.5 %和17.5%。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职工年人均工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7 %和4.2%。科教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是: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五年的发展中,我们注重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符合从化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工作方针和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五市”发展战略,拓宽发展新思路,创新工作新路子,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切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为从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三,坚持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我们着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同层次、关键环节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外源型和内源型经济,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我们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一起抓,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综合运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妥善处理前进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切实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各方力量,同心同德,形成搞好经济建设的强大合力,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和强化政府职能,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加快从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十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从化市委关于从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我们制定了《关于从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该纲要(草案)已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民主党派、专家学者的意见,并进行了反复修改,将在本次大会提请各位代表审议。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发展第一要务,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进程,统筹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统筹改革与稳定、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继续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环境立市、科教兴市战略,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提高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努力打造温泉之都、产业绿谷、广州后花园,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把从化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城市化率达到50%。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增加经济总量;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四是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实现内外源经济快速发展;五是加大建设中心镇力度,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六是加快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致力提高人的素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七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八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公平安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2006年工作意见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一年。切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我们完成“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有利的因素。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促进外贸出口。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消费需求,推动自主创新,这有利于我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活跃消费市场,促进市域经济发展。中央、省、广州市对县域经济政策倾斜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向农村延伸,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我市近年来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和建设项目陆续发挥作用,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将不断扩大。此外,煤电、运输紧张等问题逐步缓解,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们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明确目标,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努力做好全年各项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广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和从化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五市”发展战略,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着力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和生产力骨干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着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和教育强市工程,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着力加强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积极应对和解决好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103.7亿元,增长13%;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87亿元,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94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4928元,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进经济模式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大工业经济,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素质和竞争能力。根据我市生产力发展布局、产业基础和条件以及资源承载能力,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实施园区带动、特色产业带动、品牌带动,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吸聚支柱产业集约发展。继续大力推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工业基地、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总部经济商务区、物流区等“五大经济园区”,以及摩托车、汽车及配件、药品化妆品、珠宝、电子信息、高教研发和农业产业化“七大产业基地”。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质量型、效益型、节约型”经济模式。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要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自主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支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通过政策扶持、专项补贴、信贷支持等措施,引导、支持企业将实施名牌战略同企业技术进步、产品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旅游、商贸服务业为重点,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要依据我市旅游资源的优势特点,精心打造“温泉之都”、“山水从化”。加快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推进养生谷等项目建设,打造旅游产业龙头。切实抓好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推进沙溪体育公园、温泉旅游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以“全国乡村旅游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凸显“广州后花园”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快推进旅游标识、旅游绿色通道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包装力度,做大做强假日旅游和生态旅游,提高旅游综合收入。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继续推进逸泉山庄、东方夏湾拿花园、紫泉翠轩、雅居乐等综合型商住区建设。加快总部经济商务区建设,重视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京珠高速和街北高速出入口的区位优势,加强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招商工作。积极筹办第二届中国老年产品博览会,继续抓好万盛广场建设,发挥其会展功能和对商贸的推动作用,促进老年产品交易中心发展。提升现代商贸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餐饮、酒店、超市等生活配套服务业以及文化、娱乐产业。坚持扩大内需,不断拓宽消费领域,积极引导促进汽车、教育、康体、信息等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和服务。认真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修编工作,完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加大力度盘活闲置土地,加强土地储备和集约用地,努力缓解用地矛盾。加快电网改造和电力设施建设,大力支持220千伏绿洲站、110千伏明珠站等一批变电站建设。积极争取省、广州市电网支持,增加用电负荷。进一步强化经济管理工作。落实产业准入制度,淘汰和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项目,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继续实施党政领导与重点工业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加强指导协调,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改善企业发展环境。规范加强经济统计工作,及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准确、全面的统计依据。
  (二)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认真贯彻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中心镇的建设发展。着力抓好中心镇规划的实施工作,抓紧编制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村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大力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努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招商引资,形成产业特色,促进中心镇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壮大发展规模,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落实各项帮扶政策,推进山区镇的建设和发展。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花卉、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继续推进“退果还田”、“退耕还林”工作。继续培育“一村一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万亩鲜切花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订单农业”。加快农业生产良种良法推广。扎实推进科技兴农,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发挥农产品“绿色通道”作用,扩大农产品出口。
  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健全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认真落实对农业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城乡技能培训和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实施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逐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继续做好扶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等教育工作。加强扶贫工作,引导和帮助农民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农村“五通”工程,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快流溪河河堤和潖江河堤改造。推进信息网络和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做好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下乡工作,发展农村社会公用事业。加强以卫生院(所)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医疗救助、疾病防治体系。继续抓好农村中医先进市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以中心村、卫生村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的改造整治和规划建设。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铺开生态文明村建设,推动农村面貌有根本性改善。
  (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要按照“突出功能、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组团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编制重点发展区域的市政、绿化、水系、环境等专项规划。加快进行新城向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广告规划、生态文明村规划和“一河两岸”城市设计,深化和完善迎宾大道西段、从化大道北段、环市路南段等的规划工作。
  继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街北高速公路竣工通车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广州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快北三环、从增、街东高速公路项目的实施。完成旺城大道、迎宾大桥、河滨北路等重点路桥工程的建设,逐步打通城区的断头路,形成畅顺完善的市政交通网络。加快向阳片区、旺城片区的开发,不断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抓紧推进河东绿化公园、七星体育公园、风云岭森林公园和北回归线公园和从化新汽车站建设。抓好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和第三水厂扩建,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以及产业园区内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新建和改造一批城区公厕。推进城市管道燃气利用工程建设,力取年内向市民供气。积极探索城市垃圾处理新方式。改革公用事业的投融资体制,促进市政公用设施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行。
  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综合执法管理效能,把城市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加强城市保洁、卫生执法、市政设施管护、园林绿化等工作,大力整治城市“六乱”。切实抓好街北高速公路城区出入口、105国道城区段和太平段等重点路段“穿衣戴帽”工程。继续整治重点路段广告招牌、防盗网以及城乡接合部脏乱现象,实现城市环境面貌的进一步改观。在确保顺利通过省卫生城市复评的同时,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巩固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成果,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逐步提高城市总体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流溪河水质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完成残次林改造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林的维护,构筑流溪河上游生态屏障体系。完成第二批采石场整治复绿工作和街北高速公路、流溪河两岸景观林带建设。树立正确的城市经营理念,积极实施城市资本化运营机制,整合、优化、配置、盘活、利用城市资源,推进公共事业设施市场化管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企业和农口、文化系统等企事业单位改革,全面铺开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加强财政融资、政府集中采购和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管理。加强公有资产管理,全面核查清理公有资产。规范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加强规范各镇街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镇街经济工作考核制度。
  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积极构建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增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为载体,推进民营经济的产业集聚。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完善金融、保险、中介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和投资服务。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和改进招商引资方法。抓住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基地),积极开展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和定向招商,注重引进基地型、龙头型和具有研发能力的项目和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严格筛选进入重点产业园区(基地)的项目,出台相关办法,设立准入门槛,提高引资的规模和质量。注重引进投资额大、占用资源少、技术含量高、产出效益高、地方贡献大的项目和企业,不断优化引资结构和层次。切实加强项目的落实、跟踪、服务,督促已签约项目尽快建设投产。要集中力量支持商用车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工业发展“航母”。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品牌和产品开发,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拓展境外市场。加强口岸协调管理,提高通关效率,为我市外贸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五)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切实加强平安创建工作。继续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集中力量解决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打防并举,落实群防群治措施,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快推进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继续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和法律援助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全面贯彻《信访条例》,认真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完成基层“两所一庭”(司法所、派出所和法庭)建设任务。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卫生防疫等重大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加强整治无证经营场所,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传销和变相传销。强化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各次全会精神的学习、教育和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法制教育,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生态文明村和文明行业以及省、广州市卫生镇(村)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省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逐步推广数字电视。结合传统节日和乡土习俗,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基层和社区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高标准建设新图书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康体设施。积极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办好2006年全国摩托车锦标赛从化站等重要赛事;按国际标准,规划兴建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马术赛场。深化殡葬改革,提倡文明办丧。加强市民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创建“教育强市”为动力,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认真实施布局调整、创建规范化学校、教育信息化等“八大工程”,扎实推进教育创强的各项工作。完成从化中学示范性高中建设,太平、鳌头两镇年内率先建成“教育强镇”。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改革,完成市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专和太平职中、温泉职中的合并,建设职业教育园。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科技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项目的发展,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统筹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引进、管理等政策措施,建立更有效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加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加快筹建中心镇二级甲等医院,大力改造薄弱卫生院(所)。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进一步加强兵役工作,做好优抚和双拥工作。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加强妇幼保健,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认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力争我市计生工作达到全省二类地区上游水平。进一步做好物价、气象、编制、方志、档案、侨外等工作。
  (六)大力推进民心工程建设,切实解决群众根本利益问题。
  大力推进城乡就业工作。全面贯彻各项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严格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增加就业专项资金投入,调整提高现行资助项目标准,扩大资助范围,重点向就业弱势群体和特困失业人员倾斜。加强镇(街)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以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基地,在镇(街)试行开设职业技能培训指导站,就地就近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继续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创新和完善劳动监察机制,有效控制企业拖欠工资行为,及时解决劳资纠纷。
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扩面工作。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参加合作医疗的广大农民得到更大实惠。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参保面。积极探索农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以及公务员、社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保办法。完善城乡低保机制,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应保尽保”。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制度。全面铺开第三期残疾人安居工程,继续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加快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安居工程建设,完成镇级敬老院改造。发展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开展捐赠赈灾和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两网”建设,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落实今年秋季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收书杂费的政策。重视和做好城乡防灾减灾工作,继续推进流溪河、潖江河防洪设施以及牛心岭拦河坝建设,努力营造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继续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积极有为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不断推进政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农村村民自治,推进社区居民自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村务财务公开。推进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和建设。继续推行事业单位的事务公开,完善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工作,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家公务员法》,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法制宣传,认真做好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深入贯彻《广州市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试行规定》,强化政务行为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大审计监察力度,扩大绩效审计范围,建立和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把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有机结合,在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逐步改善公务员待遇。继续深入开展行风和机关作风建设评议活动,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督力度,推进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各位代表,跨入“十一五”崭新的征程,我们深感任重道完,使命光荣。面对“十一五”美好蓝图,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让我们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为加快从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