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总结公报 >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1-03-30 03:03

——2011年3月5日在从化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代市长  郭清和

各位代表:
  我代表从化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把握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为推动从化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过去的五年,我们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全面推进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水平。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85.29亿元,比2009年增长14.5%,比2005年增长83.3%,年均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641元,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财税收入增速创历史新高,国地税收总收入27.52亿元,比2009年增长21.1%,比2005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34亿元,比2009年增长26.1%,比2005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3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77亿元,比2009年增长29.9%,是“十五”期末的2.5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2.9:49.5:37.6调整到9.7:46.1:44.2。2010年《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显示,我市综合发展实力和发展活力名列广东省67个县(市)前列。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教育强市、旅游强市、林业生态县和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发展方式转变成效突出
    工业经济高端化、集群化步伐加快。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3.64亿元,比2009年增长13.6%,比2005年增长87.0%,年均增长13.3%。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广汽日野汽车、丰力轮胎等5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54家,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9%。重要产业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完成一、二期开发建设,培育了化妆品、食品、制药及有色金属和机械制造业等为支撑的主导产业;2008年,综合实力在78个省级开发区(含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5位;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7.17亿元,税收3.45亿元,同比增长14.0%和14.2%。明珠产业基地被列入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广东省重点建设预备项目,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医药化妆品、家用电器、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入园企业达137家,广汽日野汽车、万宝(从化)冰箱、阿海珐电气、丰力轮胎、威莱日化等一批骨干项目竣工投产;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6.63亿元,税收3.34亿元,同比增长60.5%和102%。动漫产业园首期工程基本完成,引入日本索尼电脑娱乐、新加坡泰强游戏科技等10家企业落户,被授予“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南方动画节目联合制作中心”、“广州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广东动漫城”。
    第三产业全面提速。2010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1.84亿元,比2009年增长18.7%,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9%。扎实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市”,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建成国家4A、3A级景区6个,二星至四星级酒店16家,五钻级酒家3家,在建五星级酒店7家。温泉养生谷开发建设进展顺利。到2010年底,共征收(预征)土地7785亩,拆迁房屋22万平方米;完成1406套集中安置房和小学、幼儿园等配套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10千伏变电站、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成使用。从都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试业营运。广州(从化)花园酒店、地铁培训中心等按五星级酒店标准升级改造工程,以及雅居乐度假酒店、珠光•云岭湖假日酒店、欣荣宏国际商贸城、美时家居广场等一批高端旅游、商贸项目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第五届广东(从化)国际温泉旅游节等系列推介活动,从化温泉被评为国内首个“世界珍稀温泉”,“温泉之都,生态从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市接待各类游客1020.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27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35.2%和37.0%,比2005年增长1.9倍和2.4倍,年均增长24.1%和27.5%。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五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8.96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236.6万平方米,是“十五”期末的3.4倍和1.2倍。城乡消费市场活跃,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2亿元,比2009年增长23.5%,比200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金融业快速发展,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17.81亿元,贷款余额109.27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3倍和4.6倍。筹办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进展顺利,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0.70亿元,比2009年增长6.0%,比2005年增长24.7%,年均增长4.5%。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市粮食年播种面积达35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产粮大县生产任务。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4.74%,良种良法应用覆盖率达95%以上。累计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4.3万亩。规划面积达3万亩的“万花园”被纳入农业部、广东省共建的“珠三角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计划,落户花卉企业31家,种植面积1万多亩。全市共有广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6个,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大。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及特色专业村,“一村一品”发展到21个品种、40条村。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建成国内首个“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检测监督体系逐步完善。我市被认定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和“生态荔枝蜜基地”,钱岗糯米糍荔枝和从化荔枝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观光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宝趣玫瑰世界、溪头生态旅游村、宣星运动谷、田心农家乐等乡村游项目建成开放。
    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民营科技企业26家,认定高新技术创新产品10个、科技项目49项。以天马、林叶、三雅、聚赛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围绕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实施合作项目达135项。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快速增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42.0%,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倍。品牌带动战略取得新成果,获得省名牌企业7个、省著名商标 11件、广州市著名商标26件。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0%。
    内外源型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五年新增民营企业8792家、总数达到22047家。2010年,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9.19亿元,比2009年和2005年分别增长5.0%和80.4%。对外经济贸易稳步发展,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91个,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01.78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72.0%、2.22倍和1.06倍。加强与港澳台、泛珠区域在经济贸易、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势头良好,珠江医疗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从化。“大通关”建设成效明显,口岸通关效率和整体运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人居环境面貌实现“大变”
    我市抓住筹办亚运的历史机遇,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发扬“大干促大变”的精神,继2007年成功承办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马术项目比赛之后,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建成了国内最大、符合国际标准的广州赛马场,2010年承办的马术比赛取得圆满成功,彰显出“团结奉献争一流,敢想会干为人民”的亚运马术精神,受到了广东省、广州市领导,国内外来宾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和肯定。与此同时,开展了水环境、空气环境、人居环境、交通环境等六项综合整治工程,把筹办亚运的过程变成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水平的过程,促进城乡面貌大提升。
    一是城市规划进一步强化。制定实施《从化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城市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全面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及208个村庄规划、11个专项规划。二是水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中心城区等5个污水处理厂,以及56个行政村(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任务,铺设污水主管网86公里、次管网18公里,整治河涌4.6公里,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从0.6万吨/日提高到11.7万吨/日,增加了18.5倍;饮用水源水质和流溪河地表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广州市治水办组织的群众评议团评价满意率达100%。三是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力推进“空气整治50条”和“新31条”落实,重点抓好工业企业、机动车等七大类综合治理。不断巩固采矿(泥)场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成果,打击非法采矿点31个,关闭非煤矿企业7家。深入治理大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依法关闭9家水泥厂、30家红砖厂和115家石材石粉加工企业,完成83家挥发性有机物单位整改,淘汰58台小型燃煤锅炉。2010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十五”期末削减20%和5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9年和2005年分别下降4.6%和20.8%,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减排目标,全市空气优良率保持100%。四是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实施景观林带、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残次林改造、森林公园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五年新增造林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3%。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查控两违”等专项行动,市容环境明显改善。2010年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8.1万平方米,整治“六乱”近4万宗,清拆违章广告招牌3.5万平方米,整饰国省道沿线建筑立面35万平方米。城乡清洁工程深入推进,环卫保洁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制定出台“三旧”改造政策及实施细则,全市26400亩用地纳入“三旧”改造范围,49个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四个万亩”土地工程有序推进,五年完成报批建设用地22717亩、征地结案27246亩、出让土地22704亩。盘活“烂尾楼”8宗。处置闲置土地2568.4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31366.1亩,补充耕地指标10053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五是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北新区建设正式启动,城郊街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五年来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4%,比2006年提高12.1个百分点。金瓯广场、河东绿化广场、坪地公园等一批公共市政项目建成使用。龙井、旺城等社区配套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流溪河生态休闲公园、流溪温泉广场、荔枝蜜文化广场等工程基本完工。新档案馆、风云岭广场等加快推进。管道天然气利用工程及中心城区供水扩容工程全面竣工,供水能力提高到12万吨/日,增加了1.1倍。电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增加变电容量60千伏安,有效缓解电力紧张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流溪河堤围防洪整治、潖江河主堤防洪排涝整治及一批冬修水利工程顺利完成。农村一次改水全面完工,二次改水有序推进,农村饮用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96%。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自然村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五年累计投入中心镇和山区镇建设资金达4.05亿元,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生态文明村633条、省卫生村41条、广州市卫生村117条。六是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街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05国道温泉至新丰段、省道256线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从增高速公路全线动工,北三环、大广、佛清从等三条高速公路加紧筹建,广从轨道项目纳入广州市2015年前建成通车计划安排。以国道105线、省道355线城区段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的80公里亚运通道升级改造和整治工程全面完成。889公里自然村道、187公里流溪绿道以及迎宾大桥、海塱大桥、迎宾大道(东段)、从化大道(南段)、旺城大道、河滨北路、风云岭隧道等一批市政工程全面竣工。从化新汽车站建成营运,开通7条公交线路,农村客运实现“村村通客车”。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建设、交通标志标线及道路指示系统标准化改造、停车场建设等城市畅通工程顺利推进,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十一五”期间,新增通路里程299.8公里,新建、改造桥梁22座,城市骨干路网基本形成,交通功能明显提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五年累计教育投入33.3亿元,新建校舍147幢、28.5万平方米,创建省、广州市一级学校29所,60所中小学校通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评估认定,比例达到72%,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在100%实现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基础上,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步快速发展。从化中学创建成为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从化六中顺利通过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2010年普通高考上线率94.1%,比2005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保持广州市较好水平。职业教育园区一期工程竣工使用,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全面完成。
    医药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完成中心医院整合搬迁和208个村级卫生站标准化改造。启动市中医院、鳌头中心镇医院扩建和太平中心镇医院、城郊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新建工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五年来未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文化、广电、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市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建成七星体育公园、三百洞电视发射中继站以及新图书馆、祠堂文化室、农家书屋、绿色网园等一批基础设施,提前完成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任务,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五年来我市籍运动员参加广州市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226枚,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体育工作突出贡献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晋升为省计划生育一类地区,获得“广东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档案工作得到加强,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第二部《从化市志》编纂出版工作全面完成。圆满完成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专项工作,统计数据质量明显提高。新气象台等公共设施建成使用,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和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荣获广州市“双拥标兵市”称号。民防事业快速发展,人防指挥所建成使用。民族、宗教、台务、侨务、外事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
    社会管理成效显著。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治安形势明显好转,2010年,全市刑事立案、“两抢”、“两盗”案件,比2005年分别下降26.0%、56.9%和31.3%,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得到加强,总体形势保持平稳。五年来共排查调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9535起、受理信访案件10747件,办结率99.8%。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本级财政安排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资金73.58亿元,年均增长19.79%,占本级财政支出的80.43%。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45元,比2009年增长10.7%,比2005年增长70.6%,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30元,比2009年增长14.5%,比2005年增长79.6%,年均增长12.4%。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超过两位数,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长,201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4.44亿元,比2009年和2005年分别增长17.5%和1.0倍。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推进。五年累计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4.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31个,开发公益性岗位451个。201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71%,登记在册的“零就业家庭”1人以上就业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参加各类社会保险达33.4万人,社保基金征收总额比2005年增长1.5倍。率先实现城乡医保一体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8.06%。2010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98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95%,走在全省试点市的前列。五年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提高1.3倍,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从2005年的510元提高到2010年的960元,增长88.24%。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93亿元,惠及学生60.9万人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市2.5万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新建五保村30个,供养率100%。残疾人安居工程基本完成,1430户特困残疾人入住新居。6•26等特大洪灾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新建廉租房126套,实现了城镇双特困户住房保障的全覆盖。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参保率100%。殡葬改革成绩突出,荣获“全国殡葬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慈善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五)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顺利实施新一轮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完成文化、广电、安监、农机、供销、畜牧兽医等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公有企业转制工作,解决了职工安置等遗留问题。镇街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管理制度、高级人才引进制度、机关雇员管理制度、工勤人员劳动合同制以及旅游、农业等系统企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新的成效。
    扎实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五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平安从化”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和人大各项决议,主动向市人大、政协报告、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09件,政协提案972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均为100%。努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408项,审批事项精简率达66.5%;减少备案事项107项,备案事项精简率53.5%。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提高。切实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电子监察,行政效率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和纠风活动,干部廉政勤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从化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也是城乡居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有五条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不动摇,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动摇,统筹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思想观念大解放、体制机制大转换、发展空间大拓展和创业环境大改善,全市上下形成集中力量抓发展、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必须坚持民生为重。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抓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四是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抓住既定发展目标不放松,集中精力抓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坚定不移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五是必须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上级部门以及驻从化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关心和支持从化建设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从化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突出问题:产业发展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城乡统筹比较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还存在薄弱环节;用地难、融资难、人才引进难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信访维稳、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面临较大压力;政府职能转变、作风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系统的全局观念、长远的战略思维,以“等不起、等不来、等不得”,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靠自身努力、靠大家合力、靠各方给力”,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作风,以“要重点建设、要民生改善、要科学发展”,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站在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谋划从化发展,努力开创从化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为动力,以“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幸福从化”为核心任务,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珠三角绿色产业基地、休闲旅游中心和最宜居生态城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2%。着力在“围绕一个目标、主攻三个重点、实现六大突破”上下功夫:
    “围绕一个目标”:把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作为从化城市发展的总目标,作为服务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重要着力点。
    “主攻三个重点”:一是重点加快转型升级。坚持调优一产、调新二产、调高三产的思路,夯实绿色经济产业基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重点实现跨越发展。坚持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品牌的战略定位不动摇,立足从化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围绕“生态”二字大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后发崛起和跨越式发展。三是重点建设幸福从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从化。
    “实现六大突破”:一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工业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生态度假、温泉养生、商务会议等旅游经济、总部经济,提升发展以都市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经济,构建具有从化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及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全面融合,努力吸引创新资源集聚,激发创新资源活力,形成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大手笔、大投入、大力度推进交通路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构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提速增效夯实基础。四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把握省、广州市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全面推进中心城区、中心镇、山区镇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扶贫“双到”为载体,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和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五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敢于先行先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外合作,主动融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努力构建内外融合、区域联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六是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增强为民意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形成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

三、2011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当前,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广州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把从化规划为北部生态经济产业带的重要板块,积极实施“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我市科学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按照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关于今年工作的指导思路和总体部署,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单位GDP能耗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往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打赢“三场硬仗”:即交通建设、效能建设、扶贫开发。突出“六个重点”:即突出转型发展,突出基础先行,突出生态保护,突出城乡统筹,突出民生保障,突出改革创新。切实抓好以下“五项重要工作”:
    (一)以调结构促转型为主攻方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做大做强园区产业。以高端化、集群化、集约化推动园区工业发展。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形成主导地位、主导企业、主导产品,提升产业水平。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工业园、鳌头工业基地等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使之成为绿色产业基地、优势企业聚集区、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招商引资重要窗口。加快高技术产业园开发步伐,依托中新知识城和广州白云机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空港后台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汽车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等先进制造业,以及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优质产业,增强产业集群效应。继续推进广汽日野、丰力轮胎、万宝冰箱等骨干项目扩大产能,扶持鼓励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大集团、大企业。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实施新型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及指引,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竞争力。及时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项目对接,主动争取上级的扶持和高端产业、企业的合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大旅游”战略,以“温泉、森林、马场”为核心品牌,强化旅游产业规划和产品策划,促进旅游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加大温泉养生谷开发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和完善区内基础配套设施,着力打造国际高端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发挥亚运马术场的品牌优势,加快推进广州赛马场改造工程,努力建成世界级的国际马匹训练、马术比赛基地和香港赛马会服务中心。积极推进从都国际会议中心、红树林度假酒店群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培育优势产品集群,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以流溪河、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性开发建设为龙头,继续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景区建设与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一批具有从化特色的旅游新线路、新产品。推进美食街、商业街、旅游标识、旅游问询中心等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名镇名村,进一步推进乡村游项目建设。以广州(从化)动漫产业园和三学苑动漫城为载体,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壮大发展。积极推进广州国际贸易城、旺城商业广场等高端商贸集聚区的规划建设,构筑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商业发展新格局。落实房地产调控措施,优化住房供给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住房梯次消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组织各类推介会、展销会,扩大“从化产品”市场占有率,繁荣城乡消费市场。
    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创新激励政策,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积极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技术合作。落实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扶持形成一批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设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优秀民营企业、品牌企业和自主创新企业。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实施民营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工程,鼓励和指导中小企业上市。出台民营投资产业导向目录,拓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探索建立民营和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引导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进入省、广州市百强民企行列的大型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全力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积极扩大出口。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完善口岸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口岸环境。不断深化在经贸、科教、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区域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质量,优先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动漫创意、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现代产业项目。积极开展面向大型央企、全国500强民企及世界500强、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招商引资活动。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考核机制,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层次高、投资强度大、支撑拉动大、产出效益好、节能环保的重大项目,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强化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按照“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要求,以战略性重要发展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主导产业为主要抓手和载体,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137亿元年度投资计划任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抓好重点项目的跟进和落实工作,确保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建设公共财政。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加强资金监管,提高科学理财水平。抓好税收征管,强化开源节流,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破解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瓶颈。强化金融保障。优化信贷结构和资金投放,保持信贷平稳可持续增长。积极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和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企业互助社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体系,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进一步发挥保险业风险保障、资金融通、社会管理功能,支持保险企业创新发展。拓展用地空间。严格落实耕地资源保护责任,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清理和盘活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继续实施“四个万亩”土地工程,加快“三旧”改造、产业“腾笼换鸟”和“退二进三”步伐,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强化征地责任目标考核,加快征地结案和交地速度,为经济发展提供“用武”之地。构筑人才“高地”。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长效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为从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以打造最宜居生态城市为引领,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
    提升城市规划引领水平。加快完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城市空间发展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转变,形成人口、产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四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北部片区为商务、休闲、养生、旅游区;中部片区为商贸、居住、文化、行政中心区;南部片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片区为现代工业、现代物流区。加快建立健全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标准水平。加快推进低碳城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完善以“大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大交通意识,以交通建设年为契机,加快构建“一环两纵三横”的公路交通体系和“一环三横四纵”的城区交通体系,为从化经济大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积极配合从增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年底建成通车。抓紧推进大广高速、北三环高速、佛清从高速及广从快速路改造的前期筹建工作,力促早日动工建设。推进广从轨道项目建设,力争2012年上半年动工、2015年建成通车。加快广从快速路和省道355线改造工程、凤凰大道等路网建设,完善全市各组团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中心城区路网改造,提高交通通达能力。推进重点旅游通道综合整治工程,打造亮丽的绿色旅游廊道。继续推进自然村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交客运线网。推进道路节点改造和交通辅助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出行条件。加快交通监控系统和交通智能化工程建设,强化交通秩序管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大供水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电力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巩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按照“巩固、完善、优化、提升”的要求,推进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保障大气环境和生态安全。深入实施流溪河饮用水源保护及提高供水水质计划,继续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和在线监控系统,加快推进治水二期工程,不断扩大污水处理范围。实施“宁静”工程,加强噪声综合整治,促进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大幅下降。加大节能减排考核监察力度,加强项目节能评估,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森林绿地体系。以流溪河生态休闲公园和云岭湖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高水平、具特色的现代园林绿化工程。进一步完善流溪绿道网络,加快水上绿道和万花园绿道建设,促进全民畅享绿色生活。积极推进城区消防、路灯、环卫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潭口垃圾填埋场三期工程建设,推动城乡清洁工程迈上新台阶。积极谋划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继续推进道路沿线综合整治工程,全面促进市内主要道路沿线环境的大提升、大改善。
    健全完善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继续抓好“创文”迎检工作,确保市容环境秩序良好。积极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立城市管理应急快捷反应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水平。按照属地管理、责权一致原则,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管理重心下移,消除管理“盲区”,形成城市管理全覆盖。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城市“六乱”。
    (三)以山区镇扶贫开发为重点,大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落实领导包干责任制,确保扶贫“双到”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目标如期实现。采取“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对策、一户一办法”等综合扶贫措施,扎实推进产业、科技、医疗、保障、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等扶贫工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今明两年安排不少于50%的土地出让金用于镇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安排地方财政收入的2%用于山区扶贫开发专项配套资金。重点抓好涉及鳌头、温泉、良口、吕田的46项镇级公共配套设施和11项扶贫“造血”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大“三农”投入,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程,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置换等多种方式实现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着力打造一批观光农业、“农家乐”和乡村游精品,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有机化、产业化、设施化生产。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集约化水平。扎实推进“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和万花园花卉生产与旅游综合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业的科技、生态、文化附加值,着力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突出发展“一村一品”,培育农产品名牌、特产,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特色化。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加快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广州北部生鲜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抓好“菜篮子”工程,打造绿色“中央大厨房”。加快科教兴农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以中心镇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联网、共享,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城郊街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广大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再生资源“四大网络”建设,提高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大力开展“文明帮建”活动,倡导农村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切实做好村(居)委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四)以民生和谐为根本,推进幸福从化建设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建名校、育名师为重点,打造教育品牌和提升师资素质。加大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机制。加快城区新布点学校建设,推进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职业教育园建设,建立创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支持驻从化高校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伍军人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全民社保工程,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解决我市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制度的并轨衔接问题。加快推进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稳步提高参保人医疗保障待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工资良性增长机制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努力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切实维护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五保村建设和农村危破房改造,努力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全面提升城乡文明水平。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道德教育,营造昂扬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管理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精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繁荣发展文体事业。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老龄事业,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和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地质、防震减灾工作水平。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及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法制宣传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保障。启动青少年宫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民防工程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征兵、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落实优抚政策,妥善安置转业、退伍军人和移交地方的军队离退休干部。认真做好统计、保密、文史、修志、对台、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社会管理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在完善社会面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发挥综治信访维稳三级平台作用,完善机制,整合资源,推动平安从化建设。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矛盾。加强出租屋管理,规范流动人员管理服务。健全完善综合监管工作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范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整规打假专项行动和打击走私活动,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完善稳定物价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市场引导和管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实施社区“五个一”工程建设,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度和市民群众的幸福感。
    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以温泉、良口、吕田、鳌头4个广州市对口扶贫镇及其122个贫困村为重点,对全市198个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确保到2012年底,所有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以上。二是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新开发就业岗位1.2万个,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名以上。三是继续推进社保扩面提质。市本级财政安排用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保投入分别提高到675万元、2300万元和2152万元;继续做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工作,新农保实现适龄农村居民(35周岁以上)全覆盖,参保率达到100%。四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市中心医院、鳌头中心镇医院扩建工程;启动太平、城郊等医疗机构和村级卫生站新建扩建项目;为居民免费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五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规范化学校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规范化学校达到80%以上;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六是在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七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开工建设200套保障性住房;完成9442户农村危破房改造和60个五保村建设。八是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市本级财政安排用于社会福利和低保等支出3.96亿元,提高城乡低保和救济标准。九是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启动街口中心城区社区“五个一”工程建设和管理试点工作,建成社区居民的“幸福港湾”。十是推进农村道路“亮化”工程。到2012年,建设23000盏农村路灯,其中今年建设农村路灯8000盏,使全市40%的农村道路实现“亮化”。
    (五)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决策水平。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建立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和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完善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公开听证、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全面落实依法治市基本方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深入推进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加快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以“建一流队伍、育一流作风、强一流效能、创一流业绩”为核心,扎实开展效能建设年活动,在提高行政效能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简政强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理顺市与镇(街)、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加快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构筑“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平台审批、一支队伍服务、一个系统监督”的政务服务大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优化审批流程,推进跨部门并联审批,推动行政审批透明、规范、高效。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推行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扩大政府服务项目网上办理范围,提升政府在线服务水平。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拓宽办事公开领域。增强大局意识、实干意识和实效意识,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发展环境。
    强化自律意识,提高政府廉政水平。坚持严格要求、严以律己,构筑廉洁从政的警示防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廉洁办各项事业,建设节约型政府。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和审计,逐步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审计整改机制。加强预算管理改革,严格预算执行。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府综合能力。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坚持学以致用。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国内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以及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
    各位代表,承继“十一五”辉煌成就,描绘“十二五”宏伟蓝图,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继往开来,奋发进取,狠抓落实,为推动“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加快建设珠三角地区最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幸福从化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空气整治50条”和“新31条”落实:指实施《广州市2008-2010年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采取的7个方面50条措施,以及实施《亚运前落实广州市空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建议》采取的31条措施。
    2.“三旧”改造: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3.“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和环境保护的措施。指引导工业(二产)退出中心城区,腾出发展空间,引导服务业(三产)进入发展。
    4.“腾笼换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措施。即将低端、落后、不具发展前景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处于产业链高端、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环保的产业项目。
    5.“四个万亩”土地工程:加大土地储备开发和开垦流转的措施。包括新储备万亩工业园用地、新储备万亩城建用地、实现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成万亩新开垦补充耕地。                                                                                                                             
    6.“一环两纵三横”公路交通体系:一环:国道105线、花卉大道、明珠大道、省道355西线;两纵:京珠高速、大广高速;三横:北三环高速、增从高速附线(含佛清从高速)、汕湛高速。
    7.“一环三横四纵”城区交通体系:一环:由环城路构成的城市环行道路;三横:东西走向的三条主干道,包括迎宾大道、新城路和省道355线;四纵:南北向的四条主干道,包括八乡大道、环市路、从化大道和国道105线。
    8.扶贫开发“双到”工程: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惠民工程。我市决定从2011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将全市198个贫困村和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低收入困难家庭作为帮扶对象。到2012年底,实现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双到”是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9.社区“五个一”工程:指一个小公园、一个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一个卫生医疗机构、一个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中心。
    10. 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老年人健康检查、慢性病管理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