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其他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从化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从府办〔2023〕7号)

来源: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07 11:06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从化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业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文广旅体局反映。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11日



  从化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目   录

  第一部分 “十三五” 发展回顾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主要成绩 

  一、公共文化体系日趋完善,服务不断提量增效 

  二、完成非遗项目普查建档,保护成效明显 

  三、文艺作品逐渐增多,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四、旅游产业稳步推进,发展规模继续扩大 

  五、文旅目的地格局深化,产品供给逐渐完备 

  六、传统旅游要素不断完善,产业要素支撑增强 

  七、文旅体不断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八、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管理规范 

  第二节  “十三五”期间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内涵不足,文化引领作用不明显 

  二、战略统筹有待提升,区域发展定位不明确 

  三、文旅项目点状发展,未形成联动集群规模 

  四、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设施设备仍待提升 

  五、数字化水平不高,科技赋能程度仍需加强 

  第二部分“十四五”发展背景 

  第一节 “十四五”文化旅游大环境 

  一、“四个出新出彩”要求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新突破 

  二、“农文旅融合”要求产业品牌提质升级 

  三、“乡村振兴”要求打造示范样板 

  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第二节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一、文化旅游发展的内生优势 

  二、文化旅游发展的外部机遇 

  第三节 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一、产业——复杂国际形势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挑战 

  二、市场——市场需求变化对产品体验升级提出了挑战 

  三、竞合——周边竞争加剧对旅游特色品牌提出了挑战 

  四、设施——“新基建”时代对文旅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 

  第三部分 “十四五”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第一节 “十四五”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定位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策略 

  一、空间布局:实施点轴开发战略 

  二、文化引领:确立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化核心地位 

  三、产品开发:聚焦粤港澳市场,提高文化附加值 

  四、遗产保护:实施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策略 

  五、科技赋能: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文旅新格局 

  第四部分 “十四五”主要任务 

  第一节 加强文化引领,提升文化内涵 

  一、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础设施高覆盖 

  二、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增强居民文化素质 

  三、推动创新文化研究与传播,凝聚发展力量彰显岭南文化 

  第二节 弘扬红色文化,着力发展红色研学旅游 

  一、加强红色遗产保护,促进红色遗产活化利用 

  二、提升红色文化宣传水平,深化红色文化创作研究 

  三、推进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扩大文化感召力 

  第三节 加大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提高文化自信 

  一、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实现文化传承 

  二、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三、建立传统村落数字资料库,实现文化遗产永存 

  第四节 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传承传统文化 

  一、整理完善非遗名录,积极申报非遗项目 

  二、引导多方力量合作,构建科学运作体系 

  三、完善资金投入模式,注重人才培养传承 

  第五节 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做大做强媒体宣传阵地 

  一、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着力提升栏目品质 

  二、推进广电惠民工程建设,开创广电公共服务新局面 

  三、加强网络技术全面升级,实现智慧广电新发展 

  第六节 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 

  一、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 

  二、打造高品质特色旅游品牌 

  三、创建高品牌景点和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 

  第七节 打造特色休闲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新业态 

  一、加大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二、打造特色文化主题的民宿集群 

  三、针对目标市场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第八节 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综合项目 

  一、争创国字号农副产品品牌,深化农文旅融合 

  二、设计地方特色文创产品,打造从化文旅IP 

  三、传统和新型文旅项目结合,形成吸引力 

  第九节 推进科技赋能文化、科技赋能旅游 

  一、科技赋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二、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促进科创成就数字化展示 

  三、科技赋能旅游,提高旅游体验性 

  第五部分 “十四五”发展保障措施 

  第一节 规划体系 

  第二节 公共服务 

  第三节 土地利用 

  第四节 资金保障 

  第五节 人才保障 

  第六节 生态保障 

  第七节 旅游标准化 

  第八节 安全保障 

  第九节 信用体系 

  “十四五”主要任务及项目库 



  第一部分“十三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十三五”期间主要成绩

  “十三五”是从化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都市生态圈、创新集结地、文化休闲带、品质生活区”定位,以“特色化、品质化”为目标,推进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中心工作,文、体、旅三维度齐发力,出台了《从化区公共图书馆建设规划(2015-2020)》(从府办〔2017〕14号)、《关于加快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实施方案》(从府办函〔2018〕495号)、《从化区全面创建“广东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从办〔2018〕16号)、《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从化区促进民宿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从府办函〔2018〕1234号)、《从化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从化区乡村民宿开办指引(试行)的通知》(从府规〔2020〕8号)、《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从化区促进研学旅行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从府办函〔2020〕92号)、《关于印发广州市从化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从文广旅体字〔2020〕5号)等支持政策,并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推介,提升了产业规模和整体素质,巩固和提升了从化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公共文化体系日趋完善,服务不断提量增效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区已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镇、街文化站8个,已全部达到省特级站标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率100%;区图书馆 “馆校合作”项目走在了全市前列,已实现全区中小学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的通借通还;各中小学分馆86个,全区少儿办证率居全市同类图书馆首位;区内各级图书馆接待人次由2016年的30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16.1万人次,外借文献量由2016年的40.5万册次增长到2019年的98.3万册次。

  (二)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落地

  2019年底,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动工。作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的职能。

  (三)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拓展

  从化区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服务路径。区文化馆总馆、分馆均入驻数字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通过数字平台进行资讯推送,并推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多样化公益文艺慕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积极组织多元、惠民、乐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年均组织公益演出、展览、培训、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近1500场次;区图书馆连续5年获得世界阅读日粤港澳创作比赛优秀组织奖;在景区、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等公共场所建设文商旅创结合的创意文化、艺术展览、数字阅读等新型文化空间12个及“粤书吧”1个。

  (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

  “十三五”期间,从化区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区、镇、村三级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城乡全覆盖的总体布局,实现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目标。现有村、社区文化室272个,行政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市民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完成非遗项目普查建档,保护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建立了19个非遗项目完整档案,普查了区地方戏曲剧种,并编印了《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表》、《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从化区地方戏剧剧种普查成果汇编》,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24个,其中省级2个,广州市级6个,从化区级16个,逐渐筑牢区文化底蕴。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非遗保护和活化工作,包括“非遗进校园”项目、专项文化成果汇编、非遗品牌活动、非遗文艺作品、非遗文化慕课等。

  三、文艺作品逐渐增多,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十三五”以来,群众文艺创作者以从化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文学、戏曲、音乐、美术等精品创作,不断推动从化文艺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助推从化文艺事业全面繁荣。《我是一颗小红豆》《大勺的故事》《水族舞》《莲麻细语》《小水滴》等文艺精品分获国家、省、市奖项。84件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项14个;市级奖项68个。

  四、旅游产业稳步推进,发展规模继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从化区旅游保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稳步增长,旅游人次由 2016年的2028.43万人次增长到 2019年的 2212.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 2016年的84.02亿元增长到 2019年的97.88亿元,旅游业较快发展对全区整体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项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数量

同比增长

数量

同比增长

数量

同比增长

数量

同比增长

数量

同比

增长

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

2028.43

2.7%

2076.05

2.3%

2133.83

2.8%

2212.43

3.7%

1421.51

-35.7%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84.02

7.1%

89.56

6.6%

93.1

4.0%

97.88

5.1%

50.95

-48.0%

  五、文旅目的地格局深化,产品供给逐渐完备

  全区共有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2个4A级旅游景区(碧水湾温泉度假村、石门国家森林公园)、3个3A级旅游景区(宝趣玫瑰世界、大丘庄园、溪头村);星级酒店9家,其中四星级酒店3家(碧水湾温泉度假村、凯旋假日酒店、广东温泉宾馆),三星级酒店6家(广州翠岛酒店、华辉度假村、清音酒店、广州湖光酒店、双湖酒店、沃顿酒店);旅游景区景点22处;省级精品旅游线路3条(慢享康养休闲游、红色文化田园风光游、从化生态休闲游);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莲麻村、南平村)、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4个(莲麻村、西和村、西塘村、南平村),市级旅游文化特色村6个(莲麻村、西和村、西塘村、南平村、米埗村、锦三村)。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供给体系,已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广东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六、传统旅游要素不断完善,产业要素支撑增强

  旅游要素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提升,逐步形成较完整的要素体系,主要表现为:星级酒店数量稳步增加、质量稳步提升,星级酒店9家,在册登记民宿88家;餐饮布局日趋合理,并打造了从化乡村粤菜新品牌,打响了“食在广州,味在从化”的餐饮品牌,广州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落户从化,开展了从化乡村新菜式研究。开通连接城区地铁站与主要景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的公交专线共21条,已建成绿道458公里,其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示范段60公里、广州唯一南粤古驿道太平钱岗示范段12公里、流溪水上绿道6公里,区域“慢游”网络逐步形成;以农副土特产品、工艺品系列、纪念品系列、礼品系列等旅游购物体系日益完善,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夜间演艺、景区表演、主题游乐、KTV 等娱乐产品趋向丰富。

  、文旅体不断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从化区依托特色小镇、森林公园、历史文化遗址、非遗文化等文旅资源,精心打造了主题突出、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文旅融合网状节点;厚植文化根脉,因地制宜建成米埗特色村灌渠精神驿站、钱岗村史馆、莲麻大书房等乡村文旅“会客厅”,创作《大勺的故事》《莲麻细雨》《同心渠》等根植于现实的题材作品,推出西塘稻草季、“莲麻果”等系列文创活动和产品,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依托品牌赛事活动的打造,形成了文旅体产业新格局,从都国际论坛、生态设计大会、全国登山健身大会、全国露营大会、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速度马术比赛等体育旅游高端品牌赛事活动,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外享有了较高知名度。

  八、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管理规范

  挂牌成立了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和体育等管理职责进行整合,推动了从化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构建了区、镇(街)、村(居、社区、基层单位)三级管理模式,对全区168处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定人、定点(片),责任包干的方式进行全面保护监督,有效抑制了各类文物事故的发生。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将旅游市场执法职责和队伍整合划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统一行使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行政执法职责,规范了文旅市场执法体系的建设。不断研究完善政策规划,围绕旅游发展、全域创建、供给改革、旅游融合、用地保障、旅游营销等方面,拟定了《从化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为旅游发展注入活力。

  第二节“十三五”期间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内涵不足,文化引领作用不明显

  从化区凭借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开发了多样的旅游产品,但旅游产品中文化内涵的体现普遍不足,未体现出从化特色,与周边地区旅游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代表性产品如从化温泉、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等形象单薄,游客难以感知其文化背景。以非遗项目为代表的从化文化与从化旅游产业的联动不足,旅游产品未能从从化文化中提取精华,非遗项目不注重通过旅游产业进行创新活化,难以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二、战略统筹有待提升,区域发展定位不明确

  长远战略规划的缺乏,导致了从化旅游开发不成体系、布局不合理,且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甚至一些景点出现边开发、边开放的问题,不利于从化旅游口碑的提升及从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自2010年起,从化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印发〈关于促进温泉养生谷旅游业发展优惠办法〉的通知》、《印发从化市促进工业和旅游业发展优惠办法的通知》、《从化山地生态旅游功能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广州市从化区现代旅游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等相关政策和规划,但各项政策与规划之间缺乏系统性与协调性,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为从化旅游发展确定明确定位、引领从化旅游一体化建设。

  三、文旅项目点状发展,未形成联动集群规模

  从化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资源本底优异,目前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呈现百花齐放之状,但部分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各项目点之间欠缺深度的联动开发,呈现散落点状开花的局面,旅游项目只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未能形成从化区层面的发展合力,未能形成集群。“温泉之都、生态从化”、“中国温泉之都”、“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广州后花园”等称号未能成功打造强势的从化区文旅整体品牌,整体鲜明品牌形象的缺乏,导致游客对从化旅游形象感知不明确。下一阶段应从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整体协调、提升品牌形象、形成主题集群、强化市场监管、塑造品牌价值等方面加以解决。

  在旅游资源用地方面,重招商引资,轻产业政策指引,由于对土地资源的战略性管控以及市场需求跟踪和把握不足,目前在核心旅游发展片区新老温泉地块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和“地产围城”的开发现状,多处在建及已建地产楼盘之间各自为政,用地分散性、零碎化严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导致周边精品资源的整合度不够,核心旅游资源点之间的旅游线路系统性差,未能形成畅通优势,缺乏有效的旅游联动,从而影响了从化旅游发展的整体布局与战略规划。

  四、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设施设备仍待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日趋完善,但仍存在较为明显的效能不均衡问题,特别是南北不均衡现象以及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中的不均衡现象。其中,部分村(居)经济薄弱,难以保证基层文化活动长效开展。另外,各类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改进强化;公共文化设施较单一,利用率较低,服务效能低下;部分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分散且落后,区博物馆和文化馆亟待升级改造后的场馆开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五、数字化水平不高,科技赋能程度仍需加强

  “十三五”期间,从化在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互通化和线上传播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科技化水平仍然不足。数字化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不足,影响范围较窄;在特色文化和旅游项目和服务模式中使用的技术比较传统、对居民和游客体验的提升效果有限;对于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和行为分析不足,没有通过智慧营销提高营销效益;居民和游客对科技赋能文旅产业的感知程度比较微弱,数据化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第二部分“十四五”发展背景

  第一节 十四五文化旅游大环境

  一、“四个出新出彩”要求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新突破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从化应紧扣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提升城市格局和发展空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广州样本”。实现城市文明显著提升,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以“四个出新出彩”助力从化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增长极。

  二、“农文旅融合”要求产业品牌提质升级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承载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使命,从化必须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促进传统村落、特色农业、文化事业、文物事业、广播影视与旅游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进一步促进文化、文物、广播、影视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整合,加强从化非遗项目在旅游产业中的活化创新发展,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三、“乡村振兴”要求打造示范样板

  “十四五”期间是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时期。从化应按照主客共享的要求,加速城乡一体建设,完善文旅惠民机制,发挥乡村旅游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硬软件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打响从化文旅品牌,提升从化文旅影响力,提升文旅服务品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使文旅产业成为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幸福产业。

  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优化文旅产业开发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文旅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以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环境改善,积极倡导低碳旅游,推行绿色消费,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助推“多彩从化”的建设,深化金色农田、绿色森林的从化形象定位。

  第二节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一、文化旅游发展的内生优势

  (一)交通区位优势

  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优势,正构建“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区域轨道交通格局;从化外联内畅的交通路网格局初具雏形,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网的整体布局,主要国道省道提质升级建设。从化大桥通车,地铁14号线开通,从莞高速惠州段正式通车,从化大道(一期)工程关键路段提前通车并投入使用,北星路(除二汽站场段外)顺利完工通车,随着未来佛清从高速、从化至黄埔高速(广州北部快线)的规划建设,京港澳高速民乐高速互通、大广高速明珠高速预留互通等项目的实施,从化的大交通网络将实现内外整体交通网络的总体布局。

  (二)文旅资源优势

  以世界级温泉资源为核心与多类型的文旅资源为特色。从化是“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和“广州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超100个湖泊水库,180多万亩郁郁青山,拥有与瑞士达沃斯温泉齐名的世界珍稀含氡小苏打温泉水资源,是知名温泉旅游胜地。拥有“山、水、泉、林、湖”等特色的旅游资源,集温泉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类型文化于一体。现有春节习俗《掷彩门》和客家狮舞《从化猫头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24个,其中省级2个,广州市级6个,从化区级16个。

  (三)文旅产品优势

  四大旅游产品(温泉度假、森林观光、乡村休闲、户外运动)发展较为成熟,产业基础较好,业态较全,且在周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中从化康养旅游产品发展速度较快,产业要素全。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十年位居全省67个县(市、区)第一。

  (四)生态后发优势

  从化素有“广州后花园”和“北回归线上绿色明珠”的美誉,森林覆盖率达到69.1%。从化的生态环境,正是不可多得的后发优势,优良的山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周边工业城市所不具备的绝佳环境优势,有利于激发旅游业增长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旅游发展的外部机遇

  (一)生态价值创新先行区的双区驱动的发展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新时代从化改革发展必须依托的重大战略机遇。“十四五”时期,必须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主动融入穗港澳深度合作新格局,助力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充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机遇,推动在更大空间、更广范围内进行资源要素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从化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二)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的建设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毗邻港澳,在利用港澳外资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和温泉、度假区开发方面,从化也走在全国前列。从化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的建设机遇,深化从化与港澳、广州北部(花都、增城)和清远南部(清城、清新、佛冈)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合作,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核心优势,推动从化建设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穗港赛马产业发展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核心区和康养旅游休闲度假区、中国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地。

  (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机遇

  2019年年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出炉,11个地区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为广东唯一入选地区,其中,从化在广清接合片区范围。从化旅游产业发展应搭上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快车,助推城乡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发挥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从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旅游样板。

  (四)文化旅游目标市场优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达到8617.2万人,是从化旅游的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且目标客源市场人群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大,消费实力强。随着从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核心区的作用发挥,目标客源市场将加大对从化旅游的关注与需求。

  (五)新中产崛起催生了市场对康养旅游的巨大需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旅游消费者依然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以忙碌而富有的新中产阶级为代表,新中产群体更加看重品质,他们愿意为高品质商品付出昂贵的价钱,这一发展趋势与从化的发展定位相吻合,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与旅游环境,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旅游的高品质追求。

  (六)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生态健康的需求优势

  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旅游行业短期内遭受了重创,但从长远来看,疫情所带来的这次全民健康教育,唤醒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一种路径的指引。从化旅游作为以“生态、健康、休闲”为核心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自然在消费复苏之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七)文化强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市场机遇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化“十四五”文旅发展应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丰富旅游要素的各方面内容,创造旅游消费需求,把依托和满足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从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为稳定和持续。

  (九)疫情后文旅产业复苏的发展机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巨大。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国际国内贸易、服务业、文化和旅游业,复工复产、发展振兴成为全新课题和艰巨挑战。面对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应对有序,带领全国人民率先走出疫情,国内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中国已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引领全球经济走向复苏。“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外疫情的逐步缓解,疫苗的批量生产,人们的出行将回归到常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复苏亦是大势所趋。

  第三节 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一、产业——复杂国际形势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挑战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明显增大。中美博弈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扩内需的要求,逆全球化回潮、贸易保护主义正推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组,国际贸易投资格局更趋多元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会给从化区的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出新的挑战。

  二、市场——市场需求变化对产品体验升级提出了挑战

  文创、科技等要素在文化旅游中的渗透,将改变当下以景点门票、购物、餐饮、交通为主要花费的文旅消费结构,文旅消费范围将不断拓展,体验性文化旅游消费,如文化娱乐、主题住宿、旅游商品、目的地生活体验方面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从化目前的旅游产品与周边地域的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在产品创新、产品品质、旅游服务上尚不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新中产群体的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三、竞合——周边竞争加剧对旅游特色品牌提出了挑战

  从化旅游见“温泉”不见“从化”的尴尬现状成为从化旅游长期发展的掣肘,而温泉旅游已经成为广东省旅游的一大增长点。从化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增城、东莞、中山、清远等。多数位于珠三角地区,且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对从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威胁。从化应顺应旅游发展趋势,打造从化独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精品旅游消费目的地,与周边地域的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发展,成为破题关键。

  四、设施——“新基建”时代对文旅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新基建”时代机遇到来,整个文化旅游业传统的接待模式将发生变革,网络新媒体开展旅游推广宣传,建设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云平台、5G通讯互联等新型智慧基建,借助线上线下的结合,应用大数据服务文化旅游业发展,这些都将给从化文化旅游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

  第三部分“十四五”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第一节 十四五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规划编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七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 “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在高水平建设幸福美丽生态之城,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排头兵的总体目标统筹之下,打造“两区两谷”(奋力打造文明富裕的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协调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生态宜居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绿谷”,开放共享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智谷”),顺应全民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和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建设,把文旅产业作为促进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就业及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先导产业,重点把握国家关于全域旅游、多规合一、科技创新、空间优化、文旅融合等战略方向,为未来5年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可操作的发展路径与目标。

  二、发展目标

  (一)预期总体目标

  按照文化引领、资源依托、产业带动、市场导向、服务精细的发展要求,立足于山、水、泉、林、湖等生态资源禀赋,打造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康养旅居、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六大核心旅游产品,通过5年的发展进一步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文化旅游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内其他城市的文旅联动发展。总体目标是将从化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宜居后花园”、“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马产业发展核心区”;具体目标是将从化打造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乡村振兴文旅发展从化样板”、“数字经济应用文旅场景创新样板”。

  (二)预期具体目标

  1.全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

  坚持以“文化引领、内涵提升”为抓手,统筹推进红色文化、岭南文化和北回归线地理文化等品牌建设,提升文化影响力。大力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工程,积极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整合吕田镇莲麻村黄沙坑革命旧址、温泉镇云台山战役遗址、“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等资源,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抢抓新形势下培训、教育、研学等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全力打造“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和独具特色的“穗北红色户外课堂”,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岭南文化中心区,加强岭南文化保护与传承,集中展现岭南文化资源,强化岭南文化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北回归线地理文化,推动北回归线沿线城市联盟,打造北回归线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文化品牌。

  2.积极塑造文化旅游新IP

  围绕自然生态、魅力乡村、岭南文化、休闲养生的旅游形象,突出“人文流溪、红色热土、生态绿谷、湾区花园”的品牌定位,跳出从化温泉的旧式单一品牌认知,推动“温泉之都”品牌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产品提质增效。逐步完成现有景区景点的品牌升级改造,推动具有创意与特色的新建项目落地,形成一批具有从化文化底蕴、特色韵味、具备区域竞争力的品牌项目,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休闲品牌旅游目的地。

  3.全面提升产业总体实力

  主要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从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力争到2025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达到2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强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应用,提升文化原创力,培育一批知名的原创品牌和龙头企业。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深化区属国有文化企业所有制改革,开展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打造多元化的特色体育活动品牌,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专业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

  4.努力改善文化旅游环境

  完善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紧密联通的外联内畅的旅游交通体系,主要景区、各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建设和配套停车场等级提升,开通乡村旅游公交专线,争取实现主要景区(点)公交或班线客运全覆盖。形成衔接顺畅、网络发达、便捷舒适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设施齐全、功能配套、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旅游问询服务体系、旅游标识、停车场等基本完善,旅游厕所达标。全面提升旅游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商务和智慧营销水平。旅游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优良,依法治旅深入推进,文明旅游不断提升。

  5.进一步明确目标市场结构

  构建从化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高端品质旅游与主题特色中低端市场互为补充的目标市场结构,解决旅游品质提升问题,并从市场上解决旅游淡旺季的问题。到2025年,高端度假市场形成以新中产周末休闲度假市场与高端商务会议、企业团建工作日活动市场互为补充的旅游市场;中低端旅游市场形成以市民周末休闲与老年团队游、研学团队游互为补充的旅游市场,推动从化旅游产业优化发展,释放文旅潜能。

  6.加大示范带动全民艺术普及

  以打造“人文溪流”为定位,以“赋予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现代元素和创新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为要求,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充分发挥区文化馆新馆作用,以示范带动普及,以精品引领风尚,力争成为广州市全民艺术普及优秀平台。充分发挥区文化馆在全区群众文艺创作中的引领作用,以赛促创激发群文创作活力,提升群文创作水平,推动创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通过深化改革和守正创新,建设文化设施功能完备、文化服务普惠优质、非遗保护活化创新、群文创作精品迭出、志愿服务丰富多彩、文化交流多元互鉴、文旅融合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

  7.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在保护性开发原则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活化,充分利用文化馆非遗展厅和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支持和联动罗洞工匠小镇,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展览、体验、传习、交流、研发空间。为群众提供兼具文化性、专业性、趣味性的非遗体验及创新平台,提升从化传统本土文化影响力。

  8.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粤港澳三地历史同源、人文相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有利于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的建设。从化以建设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整合文旅资源,按照“城市十分钟,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依托吕田镇、温泉镇等从化北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太平的北回归线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喜闻乐见的文旅融合产品,通过传统民俗活动、文化展演等,策划文旅精品线路,打造独具从化特色的文化展示区、文化游憩体验区。

  9.广泛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充分发挥从化与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加强本土文化交流互鉴,实施文艺高峰攀登行动,培育德艺双馨名家大师,鼓励和引导区域内外优秀文艺创作团队创作一批体现从化特色的文艺作品。深化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建设,加强湾区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构筑文化节庆交流平台、文艺创作交流平台、城市对外传播平台,展示群文风采,讲好从化故事。

专栏1 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发展目标

(截至2025年底)

备注

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

图书馆

15个

计划新增5个(达到镇级评估标准以上)

文化馆

10个

计划新增1个

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

6座

计划新增4座

产业发展

旅游总收入

≧100亿元


旅游总人数

≧2300万人次


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1个

计划新增1个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个

计划新增1个

A级旅游景区

≧16家

计划新增11个

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

≧2个

计划将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1个,新增旅游休闲街区1个

  注:以上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

  三、发展定位

  (一)明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内与国际市场定位

  明确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旅游市场新定位。从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核心区,文化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多样,生态资源富饶,交通便利,对大湾区、国内和国际旅游消费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且有众多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和中青年消费者。这些消费者教育水平高、素质高,有较强文化需求。而旅游是重系文化根脉,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中外儿女文化认同感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打造高品质、有内涵、精服务、高附加值的产品,升级从化区文化旅游产业是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国内和国际消费者的必要途径。

  (二)依托深厚文化底蕴的产品和品牌定位

  人文流溪主导,文化生态并举。第一,从化作为岭南文化发源之地之一,是探索岭南文化的重要源头,客家和广府文化汇聚,兼容并蓄,拥有众多传统村落、民俗节庆、红色革命遗址、古遗址、古驿道、古码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充分挖掘人文从化深厚内涵、延续历史文脉,加强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着重延伸拓展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研究交流功能,打造从化文化IP,赋能从化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第二,从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核心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特别是山、林、河、温泉资源非常富饶。流溪河是广州母亲河和水源地,发源于从化北部,向南流淌,贯穿从化全区,孕育文明。森林面积12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9.1%,在粤港澳大湾区版图上呈现出一大片绿色海洋,环境空气常年保持全市第一。由此提出“人文流溪、红色热土、生态绿谷、湾区花园”的品牌定位。

  (三)突出资源优势的形象定位

  依托从化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确定“多彩从化”的形象定位。

  红色”,从化是穗北革命老区,吕田莲麻党章学堂、云台山战役遗址、黄沙坑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以点带面建设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和研学旅游。传承、保护、传播和发展红色精神和文化,积极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文物的保护者和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全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文化传承地。

  “绿色”,从化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曾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素有“广州后花园”的美誉。拥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100多个湖泊水库,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优良。可依托生态资源发展徒步、露营、登山、溯溪等休闲旅游。

  “金色”,从化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农耕文化,依托农村生态资源、田园景观、农家生活、乡村风情等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生态休闲农业体验旅游传播与传承岭南农耕文化。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感受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助推农民增收、保护区域生态、满足市民休闲需要。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策略

  一、空间布局:实施点轴开发战略

  依托从化特色小镇,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传统村落等著名景点,借助大广高速公路、105国道等交通线路,形成“以流溪河为中轴线,以传统村落田园风光为两翼”的空间布局形式。采取“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的开发方式,将从化良好的自然生态、珍稀温泉、花果资源、乡村田园、传统节庆等文旅资源和线路产品进行组合开发、整体销售。提升从化旅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走进从化、了解从化,爱上从化,留在从化,从而带动文旅体行业市场消费增长。以铁路、高速公路为纽带,打通旅游通道,提高旅游可进入性,完成最后一公里(地铁站到景点的公共交通)、自驾游(家庭)、自由行(老人和学生),有效提升从化旅游的便捷性。以街口和各镇为中心,建立两级旅游集散中心,形成旅游片区。实现一脉带动、六区辐射的空间递进发展格局,引导从化文旅业态沿流溪河呈纵深发展,向高端化推进。

  (一)一脉带动,打造流溪河文旅中轴线

  以流溪河为文化中轴线,深化流溪河滨水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文化旅游廊道。流溪河自北而南贯穿从化,村落依水而建,村民依水而居。重要交通线均沿流溪河分布,依托沿线的自然生态资源,盘活南粤古驿道从化段的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景观升级与改造,依托北回归线、温泉、旅游度假区和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特色小镇等景观节点,形成主题化、特色化、时尚化的从化文旅脉络。

  同时加快形成以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为核心,狮象岩遗址、流溪河流域横岭考古基地、温泉民国别墅建筑群、西溪祖祠、龟咀古渡等为重要支点的文化振兴格局。其中,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着重延伸拓展研究交流功能,狮象岩遗址和流溪河流域横岭考古基地着重深化文化探源工程;温泉民国别墅建筑群申报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促进老温泉焕发新活力;加快对西溪祖祠的全面修缮,以弘扬祠堂家风传统文化,打造粤港澳台乃至全国黄氏交流重要平台;龟咀古渡曾为对外交流重要窗口,周边有庞大传统古村落,古荔枝树等,建设具有影响力的“人文流溪”。

  (二)六区分工,合理布局协同发展

  从化(吕田镇、良口镇)北部林多、山多、水多、村落多,特别是流溪河也发源于此,借助禀赋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森林山水度假、文化特色体验片区、户外健身运动片区;中部(温泉镇)依托世界珍稀含氡苏打温泉资源,继续发展温泉度假村、温泉酒店、温泉民宿等产业,打造温泉康养休闲片区和高端商务服务片区;南部(江埔街道、城郊街道、太平镇)以生命健康康养片区为主。

  1.森林山水度假片区

主要布局在吕田镇、良口镇、流溪河林场、大岭山林场等地。依托特色山水风光资源优势,以流溪河、石门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为重点,升级康养环境、康养资源和康养设施,倡导微康养、微度假的概念,对接大湾区休闲度假升级的需求,以滨水养生、山地康养、野奢度假为功能导向,建成北部从化高端山水度假目的地。

  2.温泉康养休闲片区

  以温泉康养旅游产品为纽带,将老温泉、新温泉和良口镇墟三个部分的温泉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持续推动新老温泉一体化发展,处理好旅游(温泉、酒店、休闲)与地产的关系,以健康生态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围绕温泉康养产业,建设集医疗健康养生、温泉休闲度假、山地运动健身、绿色生态观光、文化创意体验、国际交往中心于一体的温泉康养胜地。

  3.高端商务服务片区

  主要布局在良口镇和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生态设计小镇、从都国际会议中心等重大平台,积极挖掘相关特色旅游产业链,打造集马术运动、高端会议会展、生态休闲等为一体的高端商务会展休闲旅游目的地。

  4.生命健康养生片区

  主要布局在温泉镇、太平镇、江埔街以及流溪河林场,依托省中医院从化国医健康医疗中心、惠仁康养(从化)国际社区、天人山水旅游区、客天下·广州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健康养生项目,注重优势康养区点的建设与提升,发展高端医疗、健康养生产业,打造大湾区重要的休闲康养旅居目的地。

  5.文化特色体验片区

  依托吕田镇、温泉镇等从化北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太平丰富的北回归线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喜闻乐见的文旅融合产品,通过传统的民俗活动、文化展演、体育赛事等,策划文旅精品线路,打造从化特色文化展示区,丰富特色的文化游憩体验。

  6.户外健身运动片区

  依托良口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太平古驿道等资源,发展康体运动型旅游产业,拓展登山、徒步、露营等群众性运动项目,增加景观节点,完善游憩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国家级体育公园、户外体育公园建设,塑造“健康新城”的品牌形象。

  二、文化引领:确立国家版本馆广州馆文化核心地位

  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也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是国家版本馆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岭南文化的南粤大地中华文化殿堂;是打造彰显文化自信、展现时代气度的新标识;是构筑传承悠久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种子库;也是塑造展示良好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拓展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版本典藏、展示、交流功能,深化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化研究作用,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升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影响力、带动力。支持推动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发挥其在推进版本保护学术研究、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传播探源、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其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版本文化、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逐步构建广州特色文化产权保护、交易、运用和以文促旅等相关产业体系,利用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数字化、多元化,为广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产品开发:聚焦粤港澳市场,提高文化附加值

  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以家庭为单位,具有旅游消费力度大、消费需求旺盛,讲究品味休闲、注重体验消费的特点。主要动机以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因此大多数游客对新鲜事物、异质文化和有趣味的活动的需求旺盛。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集中在:红色教育、乡村生活体验、生态休闲度假、文化寻根、户外健身、健康养生等方面。在产品开发上突出以下几类:

  (一)体育和户外运动产品

  依托从化丰富生态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户外休闲产品。比如:山地自行车、骑马、攀岩、溯溪、露营、团建拓展等。

  从化具有开发这类旅游产品的土地成本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广州市11座千米高山有10座位于从化,400多公里绿道穿越山水村林,6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蜿蜒千米高山,流溪河流域总面积高达22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产业优势,从化成功举办中国(广州)从化户外休闲运动节、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全国露营大会和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纯演性速度马术比赛等,先后被评为“全国露营休闲运动基地”和“广东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二)亲子游和休闲度假产品

  受休假制度、建设用地等因素影响,城市内的亲子休闲娱乐场所节假日普遍人满为患。从化作为广州近郊,有打造亲子农场、萌宠乐园、郊野游乐园等亲子休闲娱乐产品的便利条件。以家庭消费者为主要目标对象,拓宽产业线,同时还能够带来不错的旅游经济效益。

  (三)开发科普科教旅游产品

  结合科技技术和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科教旅游。在农业科技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红色研学旅游基础上,还可以开展观星旅游、生态知识科普旅游,美食技艺研学旅游,乡土艺术研学旅游等科教旅游产品,这些科教旅游产品的目标人群,既可以是少年儿童,也可以是成年人。

  (四)感受乡愁乡情的传统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传统村落、古驿道、古码头、古遗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代表岭南文化的根与血脉,承载历史记忆、家国情怀,象征文脉延亘、精神依归,也是港澳台居民、海外中华儿女寻找文化记忆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物质遗产。开发乡愁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走进从化,游赏秀美山水,找寻乡愁记忆蕴含着的深厚文化积淀,以此增强人们文化自觉、文化自豪和文化认同。

  (五)推出文化演艺类夜游产品

  推出虚拟现实体验馆、文化演出、水秀、光影秀、烟火秀、篝火晚会等文化演艺项目的夜游经济产品,满足外地游客的夜游需求和当地居民日常休闲需求,促进乡村旅游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相比外地游客的夜游需求,当地农村居民日常休闲需求季节性更弱,所以在农村社区发展夜游经济有助于缓解乡村旅游的季节性问题。

  (六)开辟多主题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发展研学旅游,丰富旅游游径,促进人文和生态资源转化,例如鳌头万亩良田,结合双减教育,配套住宿、饮食和出行,发展劳动实践教育研学,以狮象岩二次主动发掘为契机,盘活周边闲置校舍,配套展览研学旅游设施,积极开展罗洞工匠小镇非遗、格塘南药小镇中医药、西和国家级农业基地花卉和莲麻流溪纸研学等。

  (七)建设新型文化空间产品

  为推动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增强基层文化治理能力,广州市文旅局联合第三方合作团队以基层文化创新为目标,以“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为路径。开展“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及运营模式”试点。经前期调研,从化区莲麻村作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案例,以乡村特色文旅研学服务带动村民参与共创,促进文旅产品服务质量升级和乡村综合治理水平的提升。

  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是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目的是把整个莲麻村打造成以文化为纽带的生态圈,引发内生动力,实现村民自运转、自发展,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四、遗产保护:实施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策略

  促进文物活化利用,注重延续历史文脉,加强传统村落、狮象岩、龟咀古渡、米埗渡口等沿岸古遗址、古驿道、古码头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分类推进具有历史底蕴、文化价值的街区、村落更新改造。例如,打造有500多年历史的黄氏祠堂家风文化阵地,开展非遗和传统文俗等活动,建设从化文化旅游地标;建设吕田镇三村村儒林第客家博物馆、高端民宿和酒店等,并串联狮象岩、尚义社学、粤北第一第二次战争战地医院等文物活化利用等。加大对醒狮、猫头狮、水族舞、麒麟舞、掷彩门等非遗项目的活化力度,注重融入现代元素和创新模式,赋予历史文化资源新的内涵。

  五、科技赋能: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文旅新格局

  顺应新基建趋势,升级从化智慧文化旅游,实现科技为文旅融合赋能。借助5G、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技术和元宇宙等技术,深入分析了解游客需求与消费行为模式,创新设计、应用新型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公共资源互通,为广大游客提供从化文旅资源的智能化服务,让游客们得到更好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推动元宇宙在文化旅游业的场景应用,全面开展A级旅游景区、文物馆藏等数字化工程,实现景区虚拟旅游全覆盖。推广“电影+沉浸式体验”“文物+在线数字展览”等数字文旅应用,支持发展云演艺、云看展、云演出、旅游直播等智慧文旅新模式、新业态。

  第四部分“十四五”主要任务

  第一节 加强文化引领,提升文化内涵

  一、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础设施高覆盖

  扎实推动文化强区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加快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游泳馆等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建设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各项工作,按照“城市十分钟、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全面打造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实施文艺高峰攀登行动,培育德艺双馨名家大师,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优秀文艺创作团体创作一批体现从化特色、享誉国内外的文艺作品。深化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建设,积极构筑国际文化节庆交流平台、名人名家文艺创作交流平台、城市对外传播平台,办好从都国际论坛等高端国际交往活动。

  (一)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

  根据“图书馆之城”及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要求,整合文旅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按照《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要求,到2025年,全区建成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200个,其中达到镇级评估标准以上图书馆15个,校园分馆(服务点)100个,其他分馆(服务点)85个。全区千人均建筑面积达到47.5平方米,馆藏纸质信息资源人均拥有量3册/件,人均到馆次数达到3.3人次,注册读者率力争实现40%,镇街级以上图书馆100%建成智慧型图书馆。实施“图书馆+”工程。结合人口分布、地域特征和群众需求,以购买服务、委托经营、社会合作共建等方式,在都市商圈、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特色街区、滨江岸线、交通枢纽等区域,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公共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创意设计等复合型功能,充满设计感和美学品位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探索文、商、旅、体多业态融合的文化服务新模式,实现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转型。强化岭南文化文献保障。做好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完善区域古籍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积极参与“粤语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收集以粤语为基础或主要语言的文献资料、影音视频、非遗素材、口述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源,加强粤语文献与文化资源的保存、创作、生产和传播,提升粤语文化、岭南文化的影响力,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教融合。配合“双减”政策和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深化馆校合作,制定《从化区关于推进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室)“馆校合作”实施方案(2022-2024)》,明确人员配备、空间建设、业务标准、管理平台等要素,到2024年实现全市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互联互通、社区图书馆有机融合,建设全民素质教育和艺术普及新阵地。积极联系在地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共建共享图书馆资源,建设全民素质教育和艺术普及新阵地。

  (二)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彰显历史文化底蕴

  计划到 2025 年,全区力争建成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6座以上,实现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数量倍增。推动非国有博物馆以及考古、农业、科技、中药、非遗、生态和社区等各类博物馆建设。最终建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种类多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以区博物馆、黄沙坑革命旧址为重点,整合联动从都博物馆资源,提升博物馆展陈内容和办展质量。按照《广州市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暂行办法》,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博物馆藏品研究和保护。深化博物馆与社区合作,成为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学术基地,实施博物馆服务质量提升计划。以业务需求为核心,推动实施数字化采集保护工程,构建开放、整合、协同的博物馆信息化架构,优化各业务领域工作机制,推进博物馆智慧化、数字化建设。

  (三)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探索绩效评估机制,建立“中心馆+总馆+分馆+人民群众”的考核机制。强化区级文化总馆的统筹引领作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加强合作,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优化文化馆(站)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汇聚区、镇(街)、社区(村)三级文化资源,实现全区村村建设广播站,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持续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

  (四)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实现文化服务智慧化

  依托市公共文化云,整合区文化馆云端资源,形成全区共享、互联互通的文化馆数字服务网络,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体验。完善“市—区—镇街”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并向村居延伸,与广州市公共文化云融合发展,与省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实现对接。打造全区群文人才库、群文作品库、慕课(微课)库、演出讲座库、在线展览库等,建立文化馆的数字资源馆藏体系。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聚行业”等栏目呼应,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服务品牌项目,拓展智慧应用场景。

专题1:数字化建设重点项目

项目1:场馆智能化提升项目

积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切实优化场馆体验,打造高质量数字化云平台,提高市民文化体验便捷度,提升管理水平及服务效能。

项目2:云上数字资源建设

建立数字资源采集和建设机制,加大优质视频、艺术慕课、非遗展示等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分阶段、分主题做好区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

项目3:打造别具特色的文化馆数字文化墙

结合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特色小镇”项目,打造以二维码为亮点的“文化馆数字文化墙”,分别是《“艺”起成长》公益慕课“码”上学、文艺团队风采“码”上展、文艺作品“码”上赏、特色小镇“码”上游。实现一“码”即现的效果,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增强居民文化素质

  (一)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提质增效

  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实践广州市的全民艺术普及规范和地方标准,积极参与全民艺术普及标准化建设。依托文化馆总分馆网络,在全区范围内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推动艺术普及资源下沉,资源与服务、人才与培训、设施与场地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构建全民艺术普及服务运行体系。以普惠性品牌活动、公益培训联盟等为抓手,带动社会组织、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参与艺术普及活动,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完善全民艺术普及共建共享平台。

  (二)打造城乡居民终身美育学校

  根据美育目标,通过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推广到社区,有计划地向城乡居民实施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教育活动。打造系列专题群众文化普及项目,做大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促进人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将优秀文化艺术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输送至基层文化空间,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加强“红色文化进基层”“乡村艺术普及”等流动服务品牌的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流动服务项目。开设不同主题、不同年龄层、不同参与方式的文化艺术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供精细化、人性化、便捷化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

专题2:全民艺术普及重点项目

项目1: 公益文化春风行项目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进基层、进景区、进学校,依托特色文化流动服务、“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提供群众喜闻乐见、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及服务。

项目2:流溪学堂项目

持续擦亮“流溪学苑”、“青苗艺术学苑”公益艺术培训金字招牌,设立春秋季培训班、暑期培训班、特色体验课程、艺术赏析讲座、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等专项培训,切实提高广大艺术爱好者的艺术技能及审美鉴赏能力。

项目3:公益培训联盟项目

搭建全民艺术普及社会共建共享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及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广泛、更多元化的公益培训。吸纳优质社会培训服务机构,联合优秀示范基地、协会、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公益培训服务品牌。

项目4:红旗进社区、进乡村项目

以社区、乡村为基本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整合公共文化资源、高校资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基层群众提供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文艺演出,传递党的声音,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全力打造“穗北红色文化课堂”。

项目5:爱心艺术培训班项目

关爱未成年人成长,为外来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农村少年儿童提供免费艺术教育。以设于农村、学校的多个基地为依托,开设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课程,组织富有特色的展览、展演、夏令营等活动,以公益的形式助力少儿美育发展。

  (三)以数字化赋能全民艺术普及

  利用新媒体宣传进行文化艺术普及,基于区文化馆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依托“广州公共文化云”、“文化在线”等新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加强有特色的艺术普及短视频制作,融合平台文化生态特征,提高文化艺术普及的接触率和接受度。开展系列文化素养课堂,采用慕课、微课等形式,运用微信、钉钉等新媒体工具,结合社群运营理念,探索线上线下课程联动模式,扩宽课程受众面。盘活馆藏资源,加强馆际合作,对标国家公共文化云、广州公共文化云要求,逐步形成全民艺术普及数字服务品牌。

专题3:全民艺术普及数字服务重点项目

项目1:文化素养课堂慕课微课系列

以线上课程为突破口,挖掘区文化馆中心团队等资源开展慕课微课系列课程建设,探索线上艺术普及新模式,形成常态化数字品牌项目。

项目2:走进文化馆短视频系列

为扩大场馆宣传力度,提升场馆知名度,以配合广州市文化馆打造“走进文化馆”短视频系列为契机,通过短视频、微电影、5G直播等形式,开展全区文化馆及各镇街分馆的线上线下普及宣传活动。

项目3:优质线上艺术普及栏目

培育区文化馆团队,引入社会力量,调动各镇街分馆积极性,开设富有本地文化特色、时代文化风采的线上专栏,扩大服务对象边界,吸引青年群体。

  (四)夯实全民艺术普及基础

  在区文化馆基础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美观舒适、特色鲜明、服务多元、设施先进,有特色、有品位、有温度的新型示范性全民艺术普及空间。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及交流活动,同时带领核心团队进行地区间交流,进行对标式学习,提升团队管理水平,健全全民艺术普及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三、推动创新文化研究与传播,凝聚发展力量彰显岭南文化

  (一) 做好创新文化发掘整理,推动创新文化研究与传播

  开展服务需求征询及评价反馈体系专题研究,文化馆文旅融合实现路径专题研究、非遗保护相关课题研究;建立区文化馆理论研究成果库及交流论坛,促进行业理论研究成果交流及沉淀。采取相应表彰措施鼓励全区文化馆从业人员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打造理论研究专业人才队伍,对外建立以高校、行业专家为主的智库团队,对内吸纳理论研究人才,提升理论研究队伍素质,建立理论研究激励机制。

专题4:理论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1:年报编制项目

健全年报编制机制,推动数据采集标准化,增强服务对象分析,稳定年报框架架构,客观、科学地反映本区范围内的全民艺术普及年度情况。

项目2:标准化建设项目

以行业资源整合、行业年报建设为抓手,推进本区文化馆的服务标准、数据统计标准建设,开展相关地方标准的申报。

项目3:服务效能评估机制建设项目

配合广州市文化馆完善并落实文化馆(站)服务规范及第三方评估管理办法,探索绩效评估机制,建立“中心馆+总馆+分馆+人民群众”的考核机制。

项目4:文化馆群文理论研究及交流论坛项目

拟于每年组织文化馆行业理论研究及交流相关主题论坛,邀请知名专家、行业人员、高校等参加出席,以讲座、论文竞赛、创新案例介绍等方式推动行业内理论成果交流、转化及落地。

  (二)完善文旅志愿服务机制,凝聚多元力量

  强化制度保障,建立组织架构、法律法规、标准化三位一体的文旅志愿服务规范体系。深化“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完善文旅志愿服务嘉许制度及激励回馈制度。重视专业示范团队的组建和培育,建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人才库”,响应国家“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的号召,形成“区—街道(镇)—服务点”纵向三级,“文旅+其他行业”横向多领域联动的志愿活动机制。推进品牌建设,实现文旅志愿服务高质量融合发展。

专题5:文旅志愿服务工作项目

项目1: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品牌培育工作

通过孵化培育、能力建设、项目指导等方式,引导区内各级各类文化旅游志愿者团队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培育和扶持一批社会效益明显、具有一定示范性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

项目2: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工作

鼓励、引导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专业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基层群众文艺骨干等参与志愿服务,提升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建立“文化和旅游志愿者人才库”,积极开展各类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探索专业志愿者队伍建设和运行模式。

项目3: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业余团队队伍建设工作

结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开展“群星工程——广州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项目”工作,进一步规范业余团队建设标准,开展评优评先活动,鼓励、引导从化区级文旅志愿服务业余团队发挥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欣赏者、分享者。加快实现群众文艺团队品质化、均衡化、多元化发展。

  (三)实施文艺攀峰行动,彰显岭南文化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展现从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从化精神,创作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构建新时代高质量群文创作体系。引进高校、协会、艺术机构等专业力量,共建不同艺术门类的创排基地,共同打磨群众文艺精品,搭建群文创作互动共建平台。建立基层创作队伍培育机制;重点培育优秀群众文艺创作团体;建立区馆、镇街分馆创作联动机制,扎实开展基层创作辅导;助力青年文艺人才创作,组织辖区9所高校师生专题展演,建立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机制,定期开展区域巡演,充分利用文化馆现有宣传矩阵,借助广州市文化馆数字平台建设群文作品库、人才库,利用短视频、直录播、图文展演等方式对群文优秀作品开展常态化宣传推广,健全优秀作品巡演及推广机制。

  (四)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育岭南特色节事项目

  发挥群文品牌的推动作用,持续擦亮“花开流溪”乡村文化艺术节、“乡村村晚”、“街坊周周乐”品牌活动、“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活动、“六一”少儿书画现场大赛等特色活动金字招牌,举办形式多样、受众多元、群众基础扎实的品牌活动。培育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节事项目,包括民俗节庆和赛事活动。如依托“我们的节日”七大传统节日的“元宵节” “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醒狮、舞龙、非遗手工等赛事活动。

专题6:特色品牌活动和节事项目

项目1:花开流溪乡村文化艺术节

艺术节活动项目分为街坊舞台、群文赛事、乡俗之旅、印象流溪、红色足迹等五大板块,涵盖公益演出、群众文艺创作赛事、文旅融合特色项目、乡村振兴影画展示、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等。活动项目将开展线上线下并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流溪河畔,花开五瓣为主题LOGO,凸显从化乡村文化艺术节品牌效应,使广大市民的艺术素养普遍提升,突出从化本土特色,彰显从化青山绿水的乡村魅力。

项目2:乡村村晚系列展演活动

通过搭建“乡村村晚”的舞台,以村民自导自演的节目为主要展示,组织村民讲村里的事、演身边的人,把村民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从而有力地促进村庄和谐美好。反映从化本土文化进步、人文和谐、村民富裕、向善向上的内容。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深化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乡村文化。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去浸润、感染和引领群众,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村民生活习惯。

项目3:街坊周周乐品牌活动

以搭建区内文艺爱好者文化互动交流平台为目的,营造热烈、和谐、喜庆的文化氛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发掘和推出群众文化的新人新作,体现区域特色的文艺活动,为全区百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获得感,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项目4:六·一少儿书画现场大赛

以推动学校美育进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的,少儿书画现场大赛已开办了30届,全区小学及幼儿园的参赛选手现场创作反映从化区新面貌、新气象、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活动所展现出的爱党爱国情怀等内容的书画作品。通过获奖作品展示,更好激励每年青少儿书画大赛中的优秀少儿选手,创造一个互相观摩、交流学习的平台。

项目5: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活动

“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活动以七大传统节日为时间轴,开展通过规模性、时令性的群众活动,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民意征集、作品展演、线上线下民俗活动等方式打造一系列品牌活动,创新传统节日的展现形式,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专栏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一览表

设施类型

项目名称

考古基地

广州从化流溪河流域横岭考古基地

文化馆

从化区文化馆旧馆升级改造项目

博物馆

从化区博物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

剧院

从化剧院

展览馆

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

图书馆

图书馆之城建设、提质增效

文化站

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质增效

  第二节 弘扬红色文化,着力发展红色研学旅游

  一、加强红色遗产保护,促进红色遗产活化利用

  (一)打造广州北部红色镇村建设示范片区

  落实《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红色文化教育高地,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依托吕田镇莲麻村、三村村、塘基村,温泉镇宣星村等红色镇村,加强东江纵队从化大队活动地旧址、从化县委成立旧址、云台山战场遗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东江纵队抗日历史,凸显广州东江纵队在广东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探索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新模式,打响广州红色镇村建设、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品牌。整合周边镇村资源,开发相关红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共同打造以展现农民运动文化、红色镇村文化为特色的北向红色长廊。

  (二)加强革命文物管理,促进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与宣传推广

  挖掘从化革命文物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以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为契机,全面完成区博物馆升级改造工程。推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和宣传推广,加强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开发。引导创意产业、非遗传承人等,着眼于把从化红色故事、革命历史人物与主题宣传或专题展陈活动相配合,与大众日常生活需要相契合,设计研发相关日用品、工艺品、食品等既富有深厚红色文化内涵又颇具实用性的文创产品。

  二、提升红色文化宣传水平,深化红色文化创作研究

  (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红色文化宣传水平

  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文化讲堂”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红色文化引领党员党性教育。设计红色教育课程,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网络活动,构建全覆盖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组织青少年学生到红色革命遗址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红色革命遗址开展志愿服务。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式,整合从化优势品牌网络视听资源,鼓励通过新媒体直播等方式推广红色文化。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建党百年红色文化大展,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二)加强红色革命研究合作,深化红色文化创作研究

  加强与区内高校等机构合作,开展特色课题研究,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和革命人物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撰写《流溪烽火——从化革命故事集》,编写从化红色革命课件和讲解素材,开展红色文学、歌曲、影视剧等文艺创作。开展红色文化展演,组织红色故事大赛、红色歌曲大赛等活动,推出一批红色歌曲、红色视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

专题7:红色故事创作重点项目

项目1:为乡村振兴注入文艺动能

以区内特色小镇为创作背景,激发文艺创作者的创作源泉,讲述乡村变化的新成果,组织开展以文化研究、文艺创作、文旅融合等方式为从化乡村振兴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艺动能”。

项目2:在青山绿水中讲好红色故事

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利用莲麻村黄沙坑革命旧址、云台山战场遗址、“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创作一批红色文艺精品,讲好从化的“红色故事”,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三、推进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扩大文化感召力

  (一)打造从化特色文化新高地,建设文化强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创新文化和生态文化等文化品牌,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特色文化新高地,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建设文化强区。

  (二)推进红色文化品牌建设

  统筹推进红色文化和岭南文化品牌建设,全力推进东江纵队从化活动遗址修缮、莲麻党章学堂、吕田镇穗北红色户外课堂配套项目等建设。提升莲麻村黄沙坑革命旧址、云台山战场遗址、“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服务效能,打造穗北红色文旅基地。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推出红色文化传承地旅游线路,塑造从化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抢抓新形势下培训、研学等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加强区域红色资源联动,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

专栏3 红色文化品牌项目一览表

红色文化重点项目

东江纵队从化活动遗址修缮、莲麻党章学堂、吕田镇穗北红色户外课堂配套项目

提质增效项目

莲麻村黄沙坑革命旧址、云台山战场遗址、“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

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加强区域红色资源联动,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条

  第三节 加大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提高文化自信

  一、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实现文化传承

  根据《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政策,增大对从化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包括对村落空间、建筑、周边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技艺等方面的保护性开发。

  (一)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做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解释

  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对从化区农业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村落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继承和发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思想、观念、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内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动力。充分利用传统村落形成的山形水系、道路桥梁、绿化植被等背景因素以及其形成的空间格局和自然生态环境中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彰显其典型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巧妙利用自然的特征,结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理念,表现村民的智慧性创造。从具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的选址布局、建筑单体、局部构件等挖掘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社会和艺术价值;从围绕祠堂开展的非物质活态如习俗风尚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内容和人文氛围,有助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塑造重视亲情、友情和良好的互帮互助的风气;从传统乡规民约中挖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治理方法和治理策略,为调节乡村社会关系、维护乡村社会稳定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二)通过旅游方式,充分展示和传播传统村落文化

  根据《文化和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2019-2020年)》等文件要求,挖掘传统村落的优秀文化,并进行文化整合、提升;结合乡村特有农事活动、特色农产品以及特殊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旅游产品和活动策划,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结合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开展旅游活动;搭建线上传统村落智慧旅游平台,利用VR虚拟空间和互动设计,在线宣传乡村的文化特色、经营特色和服务特色;实施线下传统村落旅游导览系统,规划设计游览路线;通过旅游服务技能和导游讲解培训,提升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游客游览体验。充分展示和传播传统村落文化,推进锦三村、锦二村、温泉村、格塘村、钱岗村申报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推进格塘村、钱岗村、罗洞村、锦三村申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推进城郊街西和村、鳌头镇西塘村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提升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传统村落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广东省传统村落旅游连片示范区,打造一批全国传统村落旅游重点村镇。

专栏4 乡村振兴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一览表

特色小镇、特色片区

西塘童话小镇、莲麻小镇、西和万花风情小镇、南平静修小镇、温泉风景名胜区、米埗特色片区、艾米稻香农业园、麦田生态园

乡村旅游特色村

西和村、西塘村、罗洞村、锦二村、锦三村、温泉村、格塘村、钱岗村

  二、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一)引导游客感知中华文化,实现文化价值

  依据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游客在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通过挖掘从化传统村落文化与时代需求的融合点,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培育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促进衍生产业链的发展,发挥传统村落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文化价值,提升村民对乡土文化认知感与归属感。

  (二)培育村民人文情怀,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

  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艺术审美、游憩休闲、科学研究等诸多价值属性,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历史遗产,维系岭南历史记忆,寄托现代游客乡愁。邀请村内文化精英开展村落文脉历史、家族渊源的讲解,构建村民文化内生力的自信;结合村落特定民俗文化进行民俗表演、家风传习等活动,借助乡贤的影响力培育村民的人文情怀,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传统村落真正“守得住根”“留得住乡愁”。

  三、建立传统村落数字资料库,实现文化遗产永存

  (一)建立传统村落数字资料库

  借助研究机构和高校项目,利用数字平台和新兴技术,对从化区传统村落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多媒体化。通过采集传统村落的文献信息、地理信息、建筑信息和文化信息,在数字化“一村一档”中增加村落空间结构、建筑特色、工艺技术、民俗活动、文艺作品、传统习俗等的记录,通过图片视频、全景图、AR、VR等形式进行展现,建立数字化虚拟展馆和智慧型服务平台,形成从化区传统村落数字资料库。

  (二)实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永久保存

  通过数字化保存、检测和利用,达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永久保护与传承的目的。依托数字化摄影技术、虚拟化数字处理软件、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村落建筑等的完整信息,存储至相应的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对传统村落多维信息的收集,进行多元分层次的统计分析、存储与展示,为后续村落重新修缮、保护研究及开发等提供数据服务支持;借助大数据平台,对传统村落重点保护的建筑、历史遗迹、古树名木、水文、村落格局等进行实时动态检测,及时掌握村落信息,做好动态保护;运用互联网技术将3D仿真建筑物、模拟动画视频,呈现给游客,供前来参观的游览者观赏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演变进程,以及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形式,同时在智慧服务平台与游客进行互动交流,完成传统村落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第四节 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传承传统文化

  一、整理完善非遗名录积极申报非遗项目

  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全区非遗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各个项目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使项目资料数字化。

  在现有24个非遗项目的基础上,争取新增申报省级以上非遗项目2个、市级项目3个、区级项目3个以上。

  二、引导多方力量合作,构建科学运作体系

  (一)充实保护力量,加强分类指导

  推动区文物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机构落地和建设,逐步增加专业人员配备,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专业培训和引导。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协会、志愿者团体、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对从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进行分类指导。对已失去传承能力的传统文化,开展影像和文字的记录工作,予以妥善留存,并加快对传承人的培育培养,努力保持其活力。发掘传统舞蹈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将传统技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项目产业化进行保护,如:《吕田头酒》、《吕田大肉》、《臭屁醋》和《谭氏蜂蜜》等,按照科学有序的要求,将项目产品推向市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及更多百姓。

  (二)构建运作体系,科学保护开发

  发挥政府在非遗活化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来,在多所高校、中小学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吸收社会团体的文艺志愿服务队伍到各个传承基地传授非遗传统技艺,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活化”措施。定期举办从化区醒狮大赛和非遗展演专场活动。

  三、完善资金投入模式,注重人才培养传承

  (一)加快多元配套,完善对保护传承和活化的投入模式

  加强核算和监督力度,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财政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社会捐资、市场经营、旅游开发等不同参与模式,实现多元资金的投入,为非遗传承和活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注重人才培养,确保有效传承

  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爱好者、志愿者和继承者,并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政策支持。对现有条例界定未明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知识产权注册登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营造尊重、支持、服务传承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传承人的责任感和使命。

专题8:非遗保护重点项目

项目1:打造非遗项目精品

进一步丰富从化非遗重点项目活态化形式,如民间文学项目《从化温泉传说》里面包含20多篇传说故事,可以以舞蹈、小品、朗诵、音乐等多种形式搬上舞台。如从化非遗一区一品项目《从化水族舞》可以同时由传统舞蹈形式和经过改编的现代舞形式并存。还有其他民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项目都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来传承和发展。

项目2:云上推广非遗文化

着力数字化升级建设,将非遗文化搬上网络舞台。利用好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平台,举办非遗线上、线下各种宣传展览活动,推出《“艺”起成长》系列公益慕课,开展极具从化地方特色的文艺资源慕课——“云上非遗”系列课程,为从化继续探索非遗线上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3:推进非遗旅游建设

依托从化现有的罗洞工匠小镇百匠园、江埔凤二旅游特色村等节点建设,结合吕田莲麻美食节、江埔掷彩门活动等乡村旅游资源,将非遗文化体验融入到从化乡村旅游线路当中。鼓励开发从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展览展示展销,不断推进从化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专栏5从化非遗项目一览表

传统技艺类项目

《吕田头酒酿造技艺》、《吕田大肉》、《臭屁醋》、《谭氏蜂蜜制作技艺》、《走马灯制作技艺》、《吕田豆腐制作技艺》、《水湾田百花酒酿造技艺》

民间文学类项目

《从化温泉传说》、《刘仙姑传说》、《荔枝皇传说》

传统体育类项目

《太虚拳》、《莫家拳》

民俗类项目

《掷彩门》、《添灯上灯习俗》、《洪圣诞》

传统医药类项目

《叶氏正骨术》、《邱氏毒蛇药剂制作疗法》

传统舞蹈、音乐、戏剧类项目

《从化水族舞》、《鳌头醒狮》、《从化猫头狮》、《客家山歌》、《从化麒麟舞》、《鸡公狮》《粤剧》

非遗传承基地

在高校、技校、中小学建立非遗传承基地

非遗展演活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醒狮大赛、客家山歌邀请赛、非遗精品展演、非遗传统舞蹈、音乐、戏剧展演(水族舞、麒麟舞、猫头狮、鸡公狮、粤剧、客家山歌)

  第五节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做大做强媒体宣传阵地

  全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宣传,唱响新时代主旋律最强音。加强对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内容支撑、技术支撑、平台支撑,统筹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广播电视审批管理,全面实现电视频道高清化,夯实基层广播电视宣传阵地。

  一、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着力提升栏目品质

  加快构建主流舆论新生态,不断增强主流媒体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着力抓好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始终用主流价值观引导网上舆论。加强重大主题文艺作品的宣传,做好重点节目创作播出工作,推出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作品以及短视频作品。推进电视高清化建设,引进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作好“广播+视频”的作品,通过“广播+嘉宾访谈”挖掘身边的人与事,通过“广播+实时交通消息”为市民提供贴心提醒和服务市民小帮手,通过“广播+直播带货”,联农带农富农。在“广州从化发布”、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广,增加粉丝量,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二、推进广电惠民工程建设,开创广电公共服务新局面

  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常态化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开展“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应用示范点建设推广工作和智慧广电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推进区、镇、村三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加速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区融媒体中心贯通发展,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互动平台,广泛征集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构建“点单派单”式精准化服务模式。

  三、加强网络技术全面升级,实现智慧广电新发展

  着力开展覆盖全区的光纤化网络升级工作,将高清电视覆盖率提升到98%。拓展应急广播功能,同时对接应急广播及智慧广电项目,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广电·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5G网络等项目统筹规划建设,将原有和新建的户外屏、户外救助等终端逐步接入应急广播平台。打造智慧广电新型智能终端,构筑广电视听服务、行业服务和社会治理服务的统一入口,支持传统视听业务的媒体处理、业务呈现、设备互联、资源共享、多屏协同和安全防护等功能,推进广播电视业务终端软件化,助力软终端跨平台跨网络的适配和可管可控,强化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阵地建设和终端管理。

  第六节 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

  一、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

  全面系统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深入挖掘从化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科学评估从化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价值,为优化从化区旅游空间布局、科学规划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从化区农文旅融合打好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从化区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提升从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

  围绕从化区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立足区内“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优势资源,树立“以旅游为基础的产业协同发展”理念对从化区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全覆盖、不留死角、不漏资源的大普查工作。以“摸清家底、重新审视、发掘资源、精准评估”为工作引导,做到全面普查、精准普查和科学普查,详细掌握从化区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类型、分布、特性等具体情况,进一步发现、拓展、整合旅游资源,为提升从化区综合旅游经济效益并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支撑。

  二、打造高品质特色旅游品牌

  (一)“康养温泉家园”,打造温泉康养品牌

  依托珍稀温泉以及南药、中医药等医疗资源,发展温泉养生、高端医疗、中医康养等特色产业。以高标准建设从化温泉总部集聚区为契机,开发一批医疗、康养、美容保健的高端温泉项目,打造温泉养生之旅精品线路,加快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全方面提升温泉度假项目的旅游要素。促进温泉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生态设计小镇、五指山高山运动项目等,提档升级品牌康养酒店群,实现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夜间文旅消费项目的建设与提升,丰富夜间文旅演艺,将鸭洞河光影秀打造成为从化品牌的文化演艺与“夜游新地标”;打造粤创街片区、流溪津里商圈、海塱商圈等一批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融合夜间文旅消费业态与创意文旅演艺等形式,举办各类美食节、购物节、艺术节、灯光秀等,鼓励商业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夜间打折让利。集聚夜间文旅旅游活动打造成集休闲、娱乐、创新、观光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文旅新名片和“网红打卡地”,激活从化本地夜间文旅经济。

  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以立足资源、结合市场、创新产品为开发原则,在区内现有的旅游产品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打响“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品牌,打造成为世界级温泉度假目的地及温泉文化极致体验与享受地,使之成为温泉度假的示范区。重点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现有设施环境与度假产品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进行对标找差距并进行系统升级,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高品质温泉度假产品,丰富泡浴内容与优化泡浴环境,提供高端的温泉度假体验,构建复合多元的温泉产品,探索发展包括温泉+中医药养生模式,温泉+运动模式,延长温泉旅游产品链条,实现综合开发价值的突破。推动温泉文化、从化本土民俗、非遗、饮食文化的结合,提升温泉产品的文化品味以及度假区的品质内涵。

  (二)“体育运动基地”,加快体育运动项目品质建设

  加快推动健康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根据从化现有资源、业态情况,从“水、陆、空”三个维度谋划体育赛事活动,将水陆空多类型体育运动融为一体,打造从化“水陆空”体育活动品牌赛事,利用“无淡旺季之分”的体育为“有淡旺季之分”的旅游赋能,将体育赛事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探索发展无动力桨类水上活动,并形成旅游产品属性,积极开展运动培训、休闲体验等项目,打造水上运动户外基地,推动将七星体育公园改造为国家级体育公园,以及建设1-2个户外体育公园。办好陆上体育赛事包括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加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连接联溪盆地、观星高台、鸭洞河谷、天堂顶等重要旅游风景节点,提升绿道旅游文化品牌。以生态设计小镇商务机场和云端从化项目落户为契机,创意引入趣味体验项目,打造集合航空研学、运动体验、自然教育、生态观光、亲子互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航空教育科普基地。依托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等高端服务业平台,加快推进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二期、国际马匹检测中心、马匹检疫隔离场等平台设施建设,策划组织一批高端马术表演、竞赛活动,推动体育赛马、马术培训等涉马旅游产业发展,构建“穗港赛马产业经济圈”。加大力度继续推进从化古驿道建设,形成古驿道特色品牌。

  (三)“绿色生态公园”,推进森林公园高标准建设

  高标准改造森林公园,深入挖掘森林旅游潜力。提质升级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设施,打造森林浴场、石门红叶、流溪香雪、天池花海等品牌景点。积极开发森林公园观光、科普教育等森林旅游项目,引进更新旅游娱乐设施,丰富景区活动内容,延长游客逗留时间,鼓励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向旅游住宿、旅游纪念品销售、旅游演艺娱乐等环节延伸,积极引入具有森林景区成功运营经验的企业参与森林公园旅游项目开发及运营。

专栏6 高品质特色旅游品牌中的重点项目一览表

旅游品牌

重点项目

康养温泉家园

生态设计小镇、从化温泉总部集聚区-鸭洞河片区

体育运动基地

“水陆空”体育活动品牌赛事、纯演示型速度赛马比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全国露营大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综合性航空教育科普基地、户外体育公园

绿色生态公园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

  三、创建高品牌景点和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

  (一)创建一批品牌性高等级旅游景区点

  进一步提升从化旅游品质,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一批旅游景区、度假区提档升级,创建第三批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专栏7 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示范区、示范基地项目一览表

提升方向

提升项目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从化区全域创建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从化区全域创建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

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新旧温泉片区创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巩固碧水湾温泉度假村4A级旅游景区

推动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客天下·广州国际旅游度假区、南平静修小镇、天人山水旅游区创建4A级旅游景区

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香蜜山生态旅游区、麦田生态园、西塘稻草农业公园、国医园景区、生态设计小镇、北纬23°8’森林营地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城郊街西和村、鳌头镇西塘村

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格塘村、钱岗村、罗洞村、锦三村

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海塱旅游街区

省旅游风情小镇

温泉镇

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温泉镇

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罗洞工匠小镇

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

锦三村、锦二村、温泉村、格塘村、钱岗村

  (二)打造知名旅游消费目的地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历史战略发展机遇,精心打造从都国际会议中心、生态设计小镇、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鑫从境·国际交往花园”等平台,办好从都国际论坛、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等高端会议活动,丰富开放合作内涵,打造国际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地、国际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地。加快推进夜间文旅消费项目的建设与提升,将鸭洞河光影秀打造成为从化品牌的文化演艺与“夜游新地标”;推进流溪河奥莱小镇、欣荣广场等一批传统商圈提质扩容,推动海塱商圈联动远达汇聚、莱茵商业广场融合升级,打造时尚都市特色商圈新地标(打造场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城市核心商圈),激活从化本地夜间文旅经济。

专栏8 文化旅游游线

一、国家级乡村旅游线路2条

(一)美丽从化温泉生态乡村游休闲精品线,串联精品点包括:南平静修小镇、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温泉风景名胜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香蜜山生态旅游区、莲麻小镇。

(二)小镇休闲文化游 :广州市区→古驿道小镇→格塘南药小镇→流溪绿道→锦洞桃花特色片区→西和万花风情小镇→西塘童话小镇。

二、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

(一)从化慢享康养休闲游:西塘童话小镇→西和万花风情小镇→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南平静修小镇。

(二)从化红色文化游:香蜜山生态旅游区→莲麻小镇→黄沙坑革命旧址。

(三)从化生态休闲游:北纬23°8’森林营地→正欣园艺→广州花卉研究中心→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翠溪宾舍文献艺术馆(温泉历史艺术馆)→米埗特色片区。

(四)从化乡村生态文化研学游线路:艾米天空稻田研学基地→麦田生态园→北纬23°8’森林营地→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三、三个主题六条线路从化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一)“红色传承,溯源觅香”—红色教育线路:吕田莲麻党章学堂、黄沙坑革命旧址→流溪河北源头→香蜜山生态旅游区。

(二)“明礼西塘,学古观今”—乡土教育研学线路:鳌头西塘宪法馆、村史馆、家风馆→西塘童话小镇→麦田生态园→西和万花风情小镇。

(三)“南平静修,养心明志”—特色精品村线路:南平静修小镇→小镇中央一号文件馆、村史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温泉粤创街→新时代文明实践馆→荔枝蜜公园。

(四)“生态设计,全球智库”—智慧生态乡村线路:生态设计小镇→鸭洞河生态廊道和生态设计大道→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米埗特色片区。

(五)“智谷粮仓,荔枝奇观”—智慧农业线路:艾米稻香农业园→风云岭森林公园→荔博园。

(六)“游国医长廊,识中华百草”—古驿道文化线路:格塘南药传统文化小镇→百草园→格塘村史馆→古驿道小镇。

四、从化区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线路

(一)中国共产党党史主题线路

线路一:吕田镇三村村从北第一支部旧址→吕田镇莲麻村黄沙坑革命旧址→吕田镇莲麻村党章学堂

(二)新中国史主题线路

线路二:温泉镇宣星村云台山战役遗址→温泉镇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温泉镇广东温泉宾馆

(三)改革开放史主题线路

线路三:太平镇格塘村村史馆→良口镇米埗村灌渠精神驿站

(四)社会主义发展史主题线路

线路四:鳌头镇西塘村宪法馆、村史馆、家风馆→城郊街西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

线路五:温泉镇南平村中央一号文件馆→良口镇生态设计小镇生态设计大会会址

线路六:江埔街罗洞工匠小镇→温泉镇粤创街、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荔枝蜜公园

五、文旅融合主题旅游路线4条

(一)温泉康养活力运动游:客天下·广州国际旅游度假区——温泉风景名胜区、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溪头村登山徒步——香蜜山生态旅游区。

(二)多彩小镇休闲文化游:古驿道小镇——格塘南药小镇——西塘童话小镇——流溪绿道——锦洞桃花特色片区——南平静修小镇——西和万花风情小镇——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桂峰村。

(三)乡村风情研学自然游:北回归线公园——荔枝皇公园——钟楼古村——艾米稻香农业园——北纬23°8’森林营地——湾区开放大学——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粤创街—米埗特色片区——生态设计小镇——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千泷沟大瀑布景区——锦村天文观测基地、阿婆六村星空露营。

(四)红色文化田园风光游:宣星村云台山战役遗址——“老温泉 新活力”实践馆——香蜜山生态旅游区——莲麻小镇——黄沙坑革命旧址——华夏莲舍/粤湖民宿。

  第七节 打造特色休闲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新业态

  一、加大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围绕自然生态、魅力乡村、红色文化、休闲养生的旅游形象,突出“人文流溪、红色热土、生态绿谷、湾区花园”的品牌定位,加大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依托从化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建设中高端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吸引想要逃离城市喧嚣、放慢沉淀自我的新中产阶级和中高端游客群体。坚持健全与发展从化“水陆空”户外体育运动产业项目,优化创新体育赛事活动,着力打造户外拓展、徒步登山、房车露营、赛马、水上运动等新兴体育休闲旅游产品。推动具有创意与特色的新建项目落地,形成一批具有从化特色韵味、具备区域竞争力的品牌项目,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休闲品牌旅游目的地。

  持续发力举办一批品牌文体旅节事活动。重点打造从都国际论坛、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纯演示型速度赛马比赛、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及中国-从化户外休闲运动节等等,未来可策划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电竞赛事活动落地从化,形成一系列国际级品牌会展活动和品牌体育赛事。

  二、打造特色文化主题的民宿集群

  依托现有的民宿产业,融入从化文化、特色乡村文化,利用自然资源,活化文旅 IP,打造特色文化主题的民宿集群。根据国家及广东省《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优化民宿管理措施,加强民宿行业协会建设,推进旅游民宿规范化、集聚化发展。对标国家民宿标准、广州市民宿等级评定标准,开展从化民宿评选与挂牌活动,引导当地村民、企业等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

  以不同特色文化为主题开发一系列特色餐饮、特色休闲娱乐活动等,留住游客,深化旅游体验。重点提升以菁木山舍为代表的手工艺研学民宿,以田缘花舍、稻喜湾为代表的田园生态民宿等现有民宿品质,打造从化样板民宿。引入实力雄厚的外部企业或由居民成立相应组织,统一改造村落基础设施、景观体系、房屋功能,建设具有从化特色的优质民宿。从化有较多传统民居资源,如鳌头镇铺锦村的传统民居群、城郊街殷家庄传统民居群以及钟楼古村的碉楼等,现有房屋风貌条件较好,可融入旅游住宿业态,形成精品主题民宿。围绕森林浴场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推动特色民宿产业发展。

  三、针对目标市场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一)开发针对青年群体的团建、素质拓展产品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入以青壮年为主,从化作为定位粤港澳大湾区的休闲旅游目的地,面对年轻客群的高旅游消费能力和出游需求,需开发更加注重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产品,如青年生态探索、团队素质拓展等。乡村游、房车游、户外游等新型旅游形式深受年轻人的追捧,未来可与流量大 V、网红合作,结合区域特色活动、资源,吸引青年潜在顾客群。结合从化文化和旅游资源条件,多角度多层次规划文化旅游产品,综合满足青年旅游需求。

  (二)推出系列时尚、浪漫的特色休闲旅游项目

  重点关注具有时尚引领性质的新中产消费人群,着力推广2-3日文化旅游路线,推出系列时尚、浪漫的特色休闲旅游项目。重点宣传具有较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和与周边地区具有较显著差异化的文化特色休闲活动。结合温泉镇“一站式”婚庆服务示范基地,深化高端私密性强的会议与婚庆目的地形象。挖掘岭南民俗文化和广府婚俗文化特色,策划组织系列婚庆文旅主题活动,打响粤港澳大湾区“甜蜜经济”婚庆旅游品牌。培育自主 IP 文化创意产品,支持举办主题化、品牌化的文化创意活动,融入岭南文化元素,以及休闲、娱乐等流行时尚元素。

  第八节 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综合项目

  一、争创国字号农副产品品牌,深化农文旅融合

  (一)打造国字号农副产品品牌

  从化已经拥有从化荔枝、从化玫瑰柑、从化荔枝蜜、从化鸡心黄皮四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及从化荔枝、从化荔枝蜜、从化流溪娟鱼三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现有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相应的生产标准,导致在电商平台销售时被卡在选品关,销量提升较慢。“十四五”期间应引导农副产品生产者遵循相应的行业、国家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在现有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基础上打造国字号农副产品品牌,扩大品牌效应,促进销量提升。

  (二)深化农文旅融合

  推动“一村一品”当中的从化荔枝、荔枝蜜、流溪娟鱼和从化香米等特色地域农产品转化为特色文旅商品。在此基础上推广农业观光、水果采摘、农业研学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动和营天下休闲农场项目加快完善。并将国字号农副产品进行产品特色提炼、包装设计升级、品牌打造、线上+线下多渠道立体式推广,将其发展为旅游特产,并加强农副产品和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要素的融合,以彰显从化特色、提升旅游体验。

  二、设计地方特色文创产品,打造从化文旅IP

  (一)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

  深入挖掘和理解从化的红色文化与原生态生产生活的岭南农耕与商贸文化,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将文化信息表达在文创产品里,经过对文化认知的诠释进而提升从化文创产品的内涵。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为主要主体,引导创意产业、非遗传承人、高校等,或举办文创设计大赛,依据从化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设计研发一批与从化传统技艺及新兴技术相结合,与大众日常生活需要相契合,体现从化特色的日用品、工艺品、工具等富有深厚文化内涵颇具实用性的文创产品。

  (二)打造从化文创IP

  积极鼓励培育旅游文创IP。活化温泉康养、生态自然、特色小镇、红色文化与岭南文化元素,联合区内各所大学和专科院校进行创意设计,促进文创纪念品、艺术品等商品衍生发展。培育内容原创精品。提升内容原创水平和产品质量,实施岭南文化原创精品扶持工程,丰富优质 IP 资源。创作《从化诗词吟唱曲谱》,拍摄“视听从化”系列视频。以区博物馆及高校为主要主体,出品含红色从化、考古从化、诗词从化、吟唱从化、寻根从化、生态从化、美食从化、从化非遗、从化古建等为内容的系列视频,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从化革命历史、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生态美食。

  三、传统和新型文旅项目结合,形成吸引力

  (一)引入新型乡村文旅综合体项目

  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从化乡村旅游,改善从化现有旅游产品开发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带动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较少,缺乏能同时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需求的综合性文旅产品的现状。解决游客参与度较低,体验质量差,重游率低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适当引进培育大型乡村文旅综合体项目,将传统旅游项目和新型文旅项目结合,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业态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将区域打造成集旅游、户外、休闲、购物等全要素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增强旅游景点的持续吸引力。

  (二)提供优质文旅产品和服务

  重点打造文旅项目的服务和产品,引进专业的文旅运营团队,将文旅项目做出品质、做出特色。面向商务旅游、养生旅游、运动旅游、文化旅游等不同市场,充分开发游客群体,根据市场要求开发富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优质温泉度假、运动基地、康养娱乐、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文旅周边产品,延伸文旅项目的经济价值。

专栏9 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一览表

岭南旅游文化名片

非遗名片:醒狮、掷彩门;古村名片:钱岗村、广裕祠;

文旅融合重点项目

客天下·广州国际旅游度假区、广州从化“天人山水”健康产业园、广州罗洞百匠园产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新文创电竞产学研项目、广州和营天下田园生态旅游项目等

  第九节 推进科技赋能文化、科技赋能旅游

  一、科技赋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一)挖掘整理从化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深入挖掘整理从化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生态文化、天象文化,打造完善北回归线体验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乡村振兴体验厅及制作各类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呈现从化文化。做好创新文化发掘整理,推动创新文化研究与传播,加强现代创新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集中展示。

  (二)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传播体系

  借助互联网公司、文旅企业等社会力量互通互融、共建共享,探索打造线上线下文化共创、服务共享、优秀内容共推的活动、产品和平台。整合区文化馆、镇街分馆宣传资源,强化移动端宣传力度,依托新型媒体提高短视频、慕课微课等制作及推广能力,建立本区文化馆行业的全媒体宣传矩阵。通过第三方平台聚合文化馆服务人群,探索文化馆管理者、服务提供者、服务人群的社群化运营。

  二、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促进科创成就数字化展示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推进全域旅游相关工作要求,根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罗洞工匠小镇 “百匠园”广州乡村数字文化综合服务体验空间,将罗洞工匠小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省级“两中心融合试点”的示范性项目。加强创新文化成果的数字化展示,将互联网、720全景、多维互动技术运用到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文物数字化管理保护中心,搭建文物数字化展示互动中心,实现观众与文物之间高度融合的完美互动体验,大幅度、多渠道提高公众鉴赏,与馆藏精品进行“亲密接触”和互动。

  三、科技赋能旅游,提高旅游体验性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新基建趋势,升级从化智慧文化旅游,实现科技为文旅融合赋能。借助5G、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深入分析了解游客需求与消费行为模式,创新设计、应用新型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打造文化旅游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提升游客出行的全过程体验。借助新基建,建设旅游产业管理的新工具与新手段,在管理体制、市场监督、公共服务、数据统计等多方面实现高效改革创新,为高质量旅游产品的创建提供支持。积极鼓励与支持各景区、酒店、度假村、餐饮等旅游企业引进智慧化管理系统,优化企业流程、服务节点与旅游产品,提升产品运营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游客旅游体验。

  第五部分十四五”发展保障措施

  第一节 规划体系

  完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将旅游规划中的宏观性、指导性指标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环保规划、建设规划的强制性指标融合贯通。充分利用“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等国家战略支持,加快布局健康“大从化”和乡村生态改造。确立区域品牌一体化文旅新战略,通过统一规划创立从化区级整体品牌,突出其自然生态、魅力乡村、岭南文化、休闲养生的旅游形象,为从化建立和巩固整体品牌形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节 公共服务

  落实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集散咨询服务、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和干净舒适的厕所卫生服务等方面,特别要完善厕所、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平台以及安全救援、自驾游、自助游等相关设施,确保运行有效、管护有序。

  第三节 土地利用

  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及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文件和规划,科学布局全区发展空间,整合马场、森林、温泉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成为穗港赛马产业发展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核心区和康养旅游休闲度假区、中国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地。由区统筹保障规划内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并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给予支持,及时报批、及时供地。对大型旅游景区与度假区建设要对旅游用地作出专门安排,重点保障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土地供给。对入围省、市重点项目名单的旅游业用地,给予土地储备、农转用指标、项目审批、基础设施配套等优先支持。支持城市更新改造和新建住宅小区,按照相关标准配套公共文化设施。社会投资建设非营利公共文化旅游设施的,由属地政府出具非营利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意见书,对其建设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予以支持。

  第四节 资金保障

  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广州市相关部门的政策相关财政资金支持,区财政加大投入保障落实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宣传推广、旅游人员业务培训、专项工作经费等费用,区内各镇街、各部门专项资金适当向相关文旅发展工作倾斜,重点支持绿碧道、登山步道、旅游厕所、旅游问询中心等设施建设和维护。拓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与文旅企业开展合作,为优质文旅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加强对小微文旅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切实改进文化旅游业金融服务。探索推行公私合作的PPP模式,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以捐赠、赞助、合作、冠名、建立基金等形式参与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

  第五节 人才保障

  目前从化有9所高校,充分发挥从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文旅发展中的智力优势,赋能从化文旅发展。开展文旅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探索建立文旅人才专家数据库,吸纳省内外著名文化专家、学者和特殊人才入库,通过发挥智库作用加强文旅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特别是加强对乡村游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建立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乡村就业机制,吸引青年人才来到从化、服务从化,为文旅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建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重点培养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文化活动骨干带头人和青年文化人才。鼓励以购买服务或第三方用人等方式,激发文旅人才创新活力,缓解基层文化服务人力资源不足问题。

  第六节 生态保障

  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重,实行生态分级控制管理,强化生态空间保护。重点保护好旅游开发区域的优良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加大力度保护珍稀含氡苏打温泉资源,根据温泉资源总量合理有序利用,避免过度开采造成资源枯竭。完善生态文明约束监管机制,建立环境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制度。推动落实生态补偿机制,依托广州市碳排放权交易所,利用碳期货、碳金融、排污权交易、森林碳汇等生态资源产权交易机制,将生态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全面推进绿色创建活动,牢固树立政府生态政绩观、企业绿色生产观、公民生态文明道德观。

  第七节 旅游标准化

  落实《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努力构建从化旅游基础、旅游质量、旅游资质、旅游设施、旅游信息、旅游安全和卫生、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完整旅游标准化体系,统筹政府和市场,加快规范新型和传统旅游业态的工作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加强与省、国家及国际旅游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为全区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第八节 安全保障

  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文旅安全保障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等全程做好公共安全服务,完善市场监管,构建预防预备、监测预警、控制响应、恢复提升的全过程安全运行机制。加强文化和旅游公共项目与产业项目勘察调研、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安全应急评估,强化项目经理负责制。加强文化和旅游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安全应急培训、宣传、检查,落实单位安全应急责任制。重点加强文物安全保护,防止文物毁损、失窃。发挥区旅委会作用,做好市场环境安全应急培训、应急预案,重点保障节假日重点热点场所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有序进行,提升服务质量。在新冠疫情尚未全面结束之前,坚决落实国家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政策,抓好文广旅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第九节 信用体系

  落实《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广州市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逐步建立和培育出与广州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用激励机制、长效互动机制和发展应用体系;完善构建信用监管制度体系;依法依职责采集相关信用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纪录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信用行为,动态更新信用信息数据;鼓励实施信用评价和信用分类监管;探索引入行业协会商会、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评价,支持有关机构积极利用信用评价结果。

  附 录

  “十四五”主要任务及项目库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年限

工    作   内   容

牵头单位

一、文旅政策

1

全域旅游规划编制

2021-2022

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含体育)产业发展编制工作,确定文旅发展目标定位,研究多规合一。

区文广旅体局

2

文化旅游相关政策措施

2021-2022

推动出台文化旅游体育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区文广旅体局

二、产业项目

3

生态设计小镇

2018-202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酒店、房车露营地、无动力生态乐园和研学基地四大模块。

良口镇

4

广州和营天下田园生态旅游项目

2018-2025

建设发米粒未来农场和亲子研学酒店等设施,建设森泉花语康养度假酒店及水上乐园等设施,完善田园特色综合体相关配套设施。

城郊街

5

西塘童话小镇

2021-2025

以“田园童话”为核心元素,参考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确保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稻草农业公园、动漫剧场等产业链条项目建设。

鳌头镇

6

粤港澳大湾区新文创电竞产学研项目

2021-2025

广州超竞投资有限公司拟与广州南方学院合作,在温泉镇建设电竞学院项目,包括建设电竞体验和赛事场馆、电竞实训基地等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并招引国内一流的电竞企业落地从化开展业务研发和经营。

温泉镇

7

航空教育实践基地

2021-2025

建设集合航空研学、运动体验、自然教育、生态观光、亲子互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航空研学基地,借助成立从化区航空协会,通过计划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赛事、航空嘉年华活动及航空飞行教育培训课程,打造“空中从化”品牌。

区文广旅体局

8

从化温泉总部集聚区-鸭洞河片区

2021-2026

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打造低密度、高品质的总部集聚区,为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多元的办公空间,构建生态活力环,串联休闲、共享、服务的节点。

流溪温泉管委会

二、产业项目

9

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二期

2022-2025

建设永久观众看台、三座双层马房、马匹训练设施、员工酒店等设施。

马产业办

10

广州罗洞百匠园产业园区

2019-2025

建筑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 建设罗洞工匠百匠园、广乐府、创新科技园、建筑创新馆、百家院、百家铺、百艺坊、工匠学院、百家旅社、工匠广场、工匠展示中心、入口门楼、办公室、游客服务中心、酒店、餐厅等。

江埔街

11

广 州 从化“天人山水”健康产业园

2014-2025

建设酒店项目、养生养老公寓、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健康与科技创意总部、健康与文化创意园区。

太平镇

12

广州客天下森林康养基地

2018-2030

重磅打造森林康养产业、文旅产业、中药产业、药膳健康产业、健康运动产业、乡村振兴产业、教育产业及婚庆产业等八大业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标杆健康文旅幸福产业项目。

江埔街

三、文旅创建

13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1-2025

深度整合从化区旅游资源,编制全域旅游规划。推动区域内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动周边旅游项目提升发展,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指导区域间共同打造从化区精品旅游线路,提高从化区旅游产品综合竞争力。完善旅游相关要素配置,营造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强城乡融合,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从化乃至广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区文广旅体局

14

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2021-2025

通过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完善体育基地建设、管理与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壮大体育装备等产业项目,做强国家、省、市级品牌赛事活动,推动体育休闲运动与旅游融合发展,将从化打造成为知名户外运动旅游地及新兴体育产业孵化基地,实现从化地区体育高质量发展。

区文广旅体局

15

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2021-2025

依托从化良好的珍稀温泉、森林生态、户外运动等资源优势,以温泉康养为核心,完善区域公共休闲、信息咨询、旅游安全、休闲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健康、养生、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温泉镇、流溪温泉管委会

三、文旅创建

16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

2021-2025

加快印发《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方案》,根据国家旅游局相关文件要求,丰富产品类型、优化度假区环境、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服务品质,力争2022年将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度假产品多样、休闲功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齐备、管理机构健全的一流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流溪温泉管委会、区文广旅体局

17

国家三级博物馆创建

2021-2025

按照国家三级博物馆评估定级标准,丰富博物馆文物、藏品,开展藏品管理和科学研究,完善文物库房设施设备,年接待观众3万人次以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提高展示教育和传播服务效能,稳定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大安全保障和防范措施。

区文广旅体局

18

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1

推进城郊街西和村、鳌头镇西塘村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城郊街、鳌头镇、区文广旅体局

19

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

2021-2023

推动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客天下·广州国际旅游度假区、南平静修小镇、天人山水旅游区创建4A级旅游景区;推进香蜜山生态旅游区、麦田生态园、西塘稻草农业公园、国医园景区、生态设计小镇、北纬23°8’森林营地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江埔街、城郊街、太平镇、温泉镇、良口镇、吕田镇、鳌头镇、区文广旅体局 

20

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1-2025

挖掘温泉历史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消费质量和水平,打造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温泉镇、区文广旅体局

21

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2021-2025

推进格塘村、钱岗村、罗洞村、锦三村申报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江埔街、太平镇、区文广旅体局

22

创建省旅游风情小镇

2021-2025

推进温泉镇创建省旅游风情小镇。

温泉镇、区文广旅体局

23

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2021-2022

推动海塱旅游街区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在此基础上启动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江埔街、区文广旅体局

三、文旅创建

24

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

2021-2025

推进锦三村、锦二村、温泉村、格塘村、钱岗村申报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

江埔街、太平镇、温泉镇、区文广旅体局

25

广州罗洞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019-2025

建设罗洞工匠百匠园、广乐府、创新科技园、建筑创新馆、百家院、百家铺、百艺坊、工匠学院、百家旅社等。整合罗洞工匠小镇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完善相关配套服务项目,推动申报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江埔街、区文广旅体局

四、基础设施

26

从化公共文化综合体(已包括文化馆设施)

2021-2025

以“区青少年宫、区工人文化宫、区文化馆、区美术馆四馆全一项目”打造一个以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核心功能区,该项目初步规划建筑面积52800平方米,主要功能是为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服务。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文广旅体局

27

广州旅游集散中心(从化站)

2021-2025

客运站、旅游社、直播带货、销售从化区农副产品及手信、旅游宣传平台、旅游服务中心、旅客休息大厅、办公用地、大型停车场等。从化文创旅游一条街。

区交通运输局、区文广旅体局

28

从化区历史民俗文化展览项目

2022-2025

整合区内历史文化、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红色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依托区文化馆(新馆)、区博物馆,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展示窗口。

区文广旅体局

29

流溪河流域横岭考古基地项目

2021-2025

落实广州市新石器时期遗址考古、保护工作会议指示,促进流溪河流域考古挖掘研究、提升区域文化和旅游品位及加快广州市考古事业发展。项目位于从化区温泉镇区流溪河东侧,大广高速出入口旁,北临温泉大道、中石油加油站,西临中山路,南临从莞深高速,东侧为农林用地,总用地面积12850平方米。

区文广旅体局

30

东江纵队从化活动遗址修缮

2021-2022

建设内容包括尚义社学旧址修缮,从化区党史馆、从化县委原址纪念馆、吕田镇革命纪念碑、中共从北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旧址修缮及周边环境升级改造等。

吕田镇

31

莲麻党章学堂建设项目

2021

建设内容包括党章学堂、党章广场、精神堡垒、曹瑶古寨、集散广场、入口荷塘、停车场建设及环线步行主线景观节点改造提升。

吕田镇

32

吕田镇穗北红色户外课堂配套建设项目

2021-2023

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一条从莲麻村华夏莲舍到三村村村委长约12.4公里的“长征路”,配套重走一次“长征路”户外教学活动,建设内容包括主路、护岸建设、挡土墙、景观、标识牌、驿站、厕所等配套设施。

吕田镇

四、基础设施

33

旅游厕所建设

2021-2022

推进文峰塔、格塘南药小镇、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南平静修小镇、西塘童话小镇、香蜜山生态旅游区建设旅游厕所。

街口街、温泉镇、太平镇、吕田镇、鳌头镇、流溪温泉管委会、区文广旅体局

五、旅游合作

34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

2021-2025

深度对接广州北部(花都、增城)和清远南部(清城、清新、佛冈)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从化扎实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核心区、绿色增长极、最美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和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

区发改局、

区文广旅体局

六、旅游推广

35

打造品牌文体旅节事活动

2021-2025

重点打造建设从都国际论坛、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纯演示型速度赛马比赛、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全国露营大会及中国-从化户外休闲节、“花开流溪”从化文化艺术节、旅游休闲节系列活动等。

区文广旅体局

36

文旅融合智慧平台建设

2021-2025

整合市场资源,共同建立完善新媒体文旅融合智慧推广平台,采用当代新技术的微信小程序,发布政企方面热点资讯。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搭建从化文化旅游宣传新媒体矩阵。

区文广旅体局

七、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37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2021-2025

对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村居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振兴文明新风建设,到2025年底全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率达到广东省的标准。

各镇街、区文广旅体局

38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2021-2025

根据“图书馆之城”及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要求,整合文旅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成立流溪文化基金会,提供资金保障;与旅游景区玫瑰园共同打造特色分馆粤书吧;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项目;与特色小镇共同创建文化馆特色分馆;打造莲麻小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持续为广大市民群众创建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区文广旅体局

39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2021-2025

活化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尚义社学;持续推进西溪祖祠打造为区域性祠堂文化地标,活化为公共文化空间、民俗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和群文活动场所为蓝图,打造社会力量出资参与文物修缮、管理和活化利用的示范案例。

各镇街、区文广旅体局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23年3月2日印发


  解读文件:一图读懂】《从化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