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其他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从化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2-06-27 17:17

  政策解读文件:【一图读懂】《广州市从化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垂直管理机构:

  《广州市从化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教育局反映。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3日

  广州市从化区教育事业

  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二)机遇和挑战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聚焦内涵提升,聚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1.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2.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4.增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5.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6.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

  7.推进终身教育优质便民发展

  (二)探索五育融合,推进德智体美劳一体化特色发展

  1.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

  2.优化区域一体化德育体系

  3.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推进“双减”落地见效

  (三)推进智慧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1.优化智慧教育学习环境

  2.完善区级智慧教育系统

  3.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4.推广智慧阅读

  5.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专业素质

  1.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

  2.提升教师育人专业素质

  3.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

  4.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五)扩大对外交流,构建教育开放发展新格局

  1.增加国际教育资源供给

  2.加强对外开放交流合作

  3.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六)深化综合改革,巩固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1.推进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2.规范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

  3.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4.推进校园安全管理现代化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二)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

  (三)健全现代化教育督导体系

  (四)建立规划落实工作协同机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从化区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幸福美丽生态之城的关键时期。为推进从化教育优质均衡公平、融合开放共享、高质量现代化发展,依据《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市从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从化区教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被评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被确定为“广东省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广东省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广州市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培育区”。

  一是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建立健全区委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议事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小学党建工作的指导,理顺全区各镇(街、园区)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员关系归口区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统一建设,成立区民办教育行业党委,实现全区教育系统党组织全覆盖和党建工作全覆盖。

  二是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累计投入104.17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5%,新建校舍24幢,拆除重建4幢,新增校舍建筑面积约13.78万平方米,新建或改造运动场41个,实现全区可用课室多媒体教学平台覆盖率100%。

  三是教育资源不断优化。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校(园)增加中、小、幼学位2.18万个,率先实现学前教育“5080”目标,新增1所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引进华师附中、执信中学合作共建,启动了广州市第六中学从化校区建设,推动设立广大附中从化实验学校(在建)及广外从化实验小学、中大南方学院附属小学等一批优质学校,成立8个区属基础教育集团,开启我区集团化办学新模式。

  四是队伍建设全面强化。推进公办学校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组建区教师发展中心并实现了教科研训一体化,引进3名基础教育优秀人才,公开招聘教师538名,培育省、市级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20个。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涌现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希贤小学以及全国优秀教师钟燕霞等一批新时代教育楷模。

  五是课改实验成效明显。积极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爱种子”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广州实验教育集团温泉教育集群“6+2+N”项目温泉直播课堂、线上教研实践。我区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做法在2019年全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广受好评,并吸引一批教育同仁前来学习“取经”。

  但是,对照中央和省、市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要求,对照从化新时期发展定位以及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我区教育事业发展还有明显差距,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与市内先进区相比差距明显,且区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水平不均衡,基础教育“城区挤、乡村弱”矛盾依然存在,城区及附城部分片区学位严重紧缺。

  二是教育保障水平在规划建设、信息化、资金投入等方面不够高,特别是城区学校规划用地供给、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面临阶段性压力。

  三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教师总量及结构难以适应学位增长需要,中小学高一层次学历教师占比偏低、骨干教师数量偏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还不够健全,教育评价和督导体制改革需要深入推进,教研教学质量还需进一步加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有待健全。

  五是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没有国际化经历,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等较为欠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覆盖面不足。

  (二)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期间,我区处于新旧功能转换的窗口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幸福美丽生态之城建设的提质升级期、奋力打造“两区两谷”的战略发展期。区委、区政府重视教育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区新时期规划布局为教育新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推进从化教育优质化、多样化和均衡化发展,建设完善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供更公平、更优质、更丰富的教育服务,将有力提升从化重大产业平台竞争优势,强化对优秀人才的吸附能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系统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减轻教育负担,确立从化教育现代化发展坐标。“两区两谷”新平台新产业带来的人口发展趋势,以及三胎生育政策调整,生源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的影响进一步凸显,增强教育对从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提出从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命题。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持续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满足从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美好教育的需求,实现有质量的公平教育,成为从化教育改革发展使命。

  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理念、方法获得革命性提升,发展“智慧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成为从化教育创新发展引擎。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和校际共享,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赋予从化教育开放发展动能。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我区“两区两谷”目标,坚持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城乡公共教育均等化,构建公平与质量并重的优质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区“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高水平建成幸福美丽生态之城提供坚实教育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切实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强化教育优先发展共识,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学校、幼儿园意识形态主阵地,不断强化全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主导权。

  2.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和教育发展规律,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致力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3.坚持促进公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全区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

  4.坚持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规的执行体系和机制,稳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释放学校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带动教育整体的现代化。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5.坚持改革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公共资源的精准投放和绩效评价等系列制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总结、提炼、应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扩大教育开放程度,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建立开放多元融通机制。

  (三)主要目标

  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城乡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教育强区”为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而有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推进各学段教育更加全面、协调、高质量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基本建成,广东省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卓有成效,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教育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全面、协调、高质量发展的从化教育新格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示范区。

  ——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全面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本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适应从化实际的教育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集中财力和资源办好基础教育,新改扩建48所以上学校(幼儿园),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2.34万个,优化调整公办、民办义务教育结构,进一步缓解从化人民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基本满足从化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要。

  ——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进一步巩固“5085”攻坚成果,加快省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建设。引进一批省、市优质教育资源并深化合作事项,推进省级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区内集团化办学成果惠及更多学校。重点打造一批乡村品牌学校,逐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和办学质量,努力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

  ——教育内涵更加彰显特色。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挖掘从化乡土资源和农耕文化底蕴,探索并凝练新时代劳动教育、德育、艺术、体育、科技等项目特色,以“1+N”模式引领全区中小学校走高质量、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爱心教育特色区,形成具有从化特色的“爱心教育”模式,打造具有从化特色的爱心教育品牌。

  ——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备。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符合从化实际的新时代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考评机制。全链条系统推进“双减”工作,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放管服”改革,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构建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依法广泛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格局,基本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强。结合全区“一核两翼三带”总体空间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增强温泉生态总部集聚区(小海河片区)、黄埔-从化产业共建合作区等片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撑和服务能力,适应市民终身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教育开放合作水平更高。主动融入大湾区教育交流合作,新增缔结国际及港澳台姊妹学校(园)3对以上。加大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力度,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提升从化教育国际化水平。

  从化区“十四五”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00.23

≥100

约束性

义务教育巩固率(%)

99.66

保持高水平

约束性

小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

79.98

≥93

约束性

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

92.57

≥98

约束性

普通高中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占比(%)

12.12

25

约束性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95

97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11.48

≥100

约束性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

50.15

58

约束性

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74

≥80

预期性

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含国际及港澳台学生)(个)

1.5万

2.34万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聚焦内涵提升,聚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1.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巩固学前教育“5085”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塘下幼儿园、红石幼儿园、四季花城幼儿园、飞鹅幼儿园等一批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开办工作,进一步增加3200个以上公办幼儿园学位。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驻从高校创新模式举办公办幼儿园,通过政府接收、与优质公办园合作等多种形式,确保城镇街道办园、村集体办园等公办幼儿园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

  规范民办幼儿园审批制度,完善幼儿园准入条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基本满足常住适龄儿童就近入读普惠性幼儿园需求,有效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以上,力争高质量通过广东省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验收。

  大力发展农村和偏远山区学前教育,优化农村偏远地区幼儿园分园的办学形式,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分园的园舍场地、设施设备、保教人员、帮扶机制等,全面提升幼儿园分园的保教质量。抓好新増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移交和开办使用,新建住宅小区要与配套幼儿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作为政府公共教育资源交由区教育部门管理,原则上办成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完善城区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机制,推广首批幼儿园教育集团经验,成立第二批幼儿园教育集团,继续推进集团化办园模式及区属幼儿园与镇村薄弱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分园的支教置换和结对帮扶工作,不断提升镇村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分园的办园水平,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配备,不断完善幼儿园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稳步提高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率。巩固学前教育办学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科研网络,分层组建专业化教研团队,加强幼儿园课程建设,强化对公办、民办幼儿园的分类监管和规范发展指导力度。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机制,提升各类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重点工程一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工程

1.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5”攻坚成果,增加32 00个以上公办幼儿园学位,通过广东省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验收。

2.成立第二批幼儿园教育集团,继续推进集团化办园模式及区属幼儿园与镇村薄弱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分园的支教置换和结对帮扶工作。

  2.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强适应从化“两区两谷”建设需要的学校布局规划与建设,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成果,实施2022-2024三年提升计划,增强温泉生态总部集聚区(小海河片区)、黄埔-从化产业共建合作区等片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广州市第六中学从化校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从化实验学校建设,有序推进城郊小学、联星小学、鳌头镇二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化实验小学扩建教学楼等工程,稳妥推进从化二中、从化五中初中部、流溪中学等扩容工作,扩大紧缺区域学位供给,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76万个以上,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充分保障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布局,加大对特色小镇、“三旧”改造片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乡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补齐城乡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建设短板。增强乡村学校内生发展动力,在各镇打造2所以上教育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质量优良的乡村品牌学校,引领提升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质量与育人水平,促进由“农村薄弱”向“城乡均衡”的转变。

  深化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等名校合作办学内涵,推动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事项。引进广州市协和小学、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越秀区培正小学、荔湾区沙面小学、天河区华阳小学等与区内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结对共建,确保各镇(街)均有至少一所小学与省、市优质学校合作共建。

  推动基础教育集团化、学区化,探索区域组团、委托管理、跨学段衔接等多种办学模式,组建紧密型、疏散型以及学区化教育集团,重点创建3至5个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力、辐射面广的优质特色教育集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乡镇学校辐射延伸,增加全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健全教育集团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集团化办学考核制度和质量评估体系,引导集团化办学良性发展。

  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坚决整治以任何形式提前选择生源、对生源地招生秩序造成冲击的行为。完善入学制度,统筹设计小学入学、小升初招生办法,采取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等举措,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学(片)区,确保各学(片)区之间教育资源大致均衡。完善来穗人员、港澳居民和其它常住人口子女招生入学制度,提升随迁子女教育服务水平。

重点工程二  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培育工程

1.组建紧密型、疏散型以及学区化教育集团,重点创建3至5个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力、辐射面广的优质特色教育集团,积极稳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地区辐射。健全教育集团管理和运行机制,设立集团化办学发展专项资金,加强教育集团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分配、中高级岗位数等向集团化办学核心校倾斜,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引导集团化办学良性发展。

2.深化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等名校合作办学内涵,推动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事项。引进广州市协和小学、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越秀区培正小学、荔湾区沙面小学、天河区华阳小学等与区内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结对共建,确保各镇(街)均有至少一所小学与省、市优质学校合作共建。

  3.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合理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投入改善公办高中的办学条件,有序推进公办高中为主导、民办高中补充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加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新增2600个以上公办普通高中学位。

  全力打造优质品牌高中,支持学校开展自主规划、实践展示交流等特色项目,提供更多个性化教育服务。探索普通高中建设和管理新模式,鼓励广州市第六中学从化校区打造成为与穗北国际交往中心相匹配的品牌特色名校,支持从化中学、流溪中学、从化五中等现有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对标广州一流名校“提质”建设。

  鼓励学校分类推进特色课程建设,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互衔接,普通课程和特色课程有机融合的学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涵盖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的特色优质普通高中,引导普通高中走向分类发展。提高普高教学质量,完善基础性、发展性和特色性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培育和遴选一批教育方式创新、学科优势明显的特色示范项目和特色示范校。

  把握高考综合改革方向,稳妥推进高中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索创新特长生培养考评新体系。探索建立普职融通机制,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

  4.增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推动成立“广州市从化区高校联盟”,促进驻从高校之间沟通、联动,加强经验的交流、借鉴,促进各高校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各高校与我区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用成果的落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协助解决从化企业的技术瓶颈,使联盟成员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积极参与从化经济、教育、社会的改革发展与建设。促进驻从高校之间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经验的交流、借鉴,在学生培养、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室共建等方面强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支持在学科专业方面契合从化地方发展需求的高校率先实现转型发展。

  探索校地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研发,合作打造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从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校地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探索建立校地人才交流机制,建立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育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实用人才。

  加强驻从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合育人工作,巩固校地发展共同体。构建驻从高校文化、体育设施、课程等资源与基础教育学校共享机制,鼓励高校面向基础教育学校开设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课程。支持中小学校(中职学校)与高校协同开展教师培训、人员交流互派及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

  5.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把职业教育摆在推进教育整体改革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布局调整。落实广州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配合推进从化职校、从化技校等合并改革工作,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广州市北部职业教育发展高地,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统筹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适当扩大“职教高考”规模,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支持职业院校优质专业、专业群和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对接产业升级,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拓展职业教育国标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培养一大批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6.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

  以适宜融合为目标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推动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继续落实残疾学生从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安置水平,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完善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并推动开设职高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特殊教育师资。推动特教班及资源教室规范发展,促进融合教育实验园及实验校内涵发展。完善随班就读相关支持政策,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管理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构建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和支持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关爱服务体系,落实残疾学生午餐补助等生活补助政策,进一步提高资助水平。完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加强课程开发,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全面发展。

  7.推进终身教育优质便民发展

  推进从化电大转型发展为“广州市从化区开放大学”,创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办成服务我区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校。以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为目标,统筹协调区内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活动联合实施机制,依托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等广泛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重点推进社区教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有机融合,探索社区教育活动与游学旅居、康养学游、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相融合的经验,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济理人等,培养新时代下的新农人,发挥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索并推广适应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新模式,并以建设和谐家庭为基础推进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

  深化老年教育发展内涵,制定实施从化区老年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加强老年教育制度和标准建设,推动增加老年教育服务教育资源供给,建设1所以上区级示范性老年学院、5所以上镇(街)级示范性老年学校、10个以上村居示范性老年教学点。积极探索“康养学游”相结合的从化老年教育模式,加强资源整合建设,开设实用性强、体验感好的老年课程,推动老年群众在游学过程中接受教育,打造一批具有从化特色的老年教育品牌项目,办好办红老年教育事业。

  (二)探索五育融合,推进德智体美劳一体化特色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五育并举,校校有特色”的发展目标,探索“德育统领、五育融合”的育人实践,按照“1+N”模式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一体化特色发展新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持续强化团员青年的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发挥区学校思政课协同创新分中心引领作用,整合区内思政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推进全区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协同发展。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思政课教师示范效应,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深挖从化本土红色资源、绿色资源“鲜活教材”,增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育人成效。以主题研学、深度体验、线上学习等教育方式,加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科研工作力度,将主题教育活动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相结合。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全面落实“思政第一课”制度,健全党政领导干部为师生讲思政课的常态化机制,全面推动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政课,引导广大党员教师把党史学懂弄通悟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宣讲党史和弘扬革命传统,达成学生真学真懂真信效果。

  积极推进“红色教育”品牌打造工程,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地研学等有机结合,用好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莲麻党章红色学堂等红色资源,充分挖掘整合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等内涵,依托穗北红色户外课堂平台打造开放式、场景式、体验式等精品思政课程,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在青山绿水遍地红之中传承好“红色基因”。实施高校“校地结对、实践育人”计划,鼓励驻从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同培育一批思政课教学品牌项目。

重点工程三  “红色教育”品牌打造工程

1.充分挖掘重点学校的红色教育资源,遴选一批“红色教育”实验学校,建设一批“红色教育”示范课,评选一批“红色教育”名师,建立红色教育资源库。

2.开发系列的红色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挖掘用好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等资源,弘扬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新时代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知名品牌。

  2.优化区域一体化体系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有效落实,努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加强德育制度、班主任队伍、德育教研体系、德育活动体系、区本课程规划建设。加强课程育人,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培育研发地方及学校课程。加强同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气象馆合作力度,建立若干德育实践基地,构建体系化、序列化德育教育专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化育人活动,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进一步加强学生(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大力实施爱心教育工程,建立区级统筹、片区推进、学校实施的爱心教育工作体系,培育一批爱心学校,培养一批爱心教师和爱心学生,并构建起“爱心教育”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家校社联动教育体系,形成具有从化特色的爱心教育模式。

重点工程四  爱心教育工程

1.打造爱心学校。坚持以爱育爱,构建“学习爱、感受爱、表达爱”的以爱为内核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爱心教育办学特色。通过校际联盟、挂钩结队等方式,开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帮扶工作,以及爱心教研、爱心课堂、爱心小组等系列爱心教育活动,打造一批爱心教育特色学校。

2.培养爱心教师和爱心学生。以师德模范引领全体教师带给学生爱的温度和积极正向的引导,以“爱和接纳”的人文关怀引领全体教师用爱的教育倾心呵护特殊学生、困难学生、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培养出有坚定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好的学生。

3.构建“爱心教育”课程体系、“爱心教育”活动体系和家校社联动教育体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开展各种压力应对体验等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成科学有效、力量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形成能覆盖每一位师生的全员育人与全员自育局面。充分利用心理求助热线开展心理疏导,建立学生异常行为习惯数据库,健全区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实施监测、干预,让每一位师生在积极平和的心态中共同成长。实现全区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心理辅导室及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全覆盖。

  开展中小学生涯教育。制定中小学生涯教育指导意见,建设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开发生涯教育地方课程,组织生涯教育体验活动。构建小学、初中、高中有机衔接,内容涵盖自我认识、社会理解、生涯规划三个主题的生涯教育地方教材体系。小学阶段通过观察、模仿、游戏体验等活动开展生涯启蒙教育,初中阶段通过高中开放日、职业体验日等活动开展生涯探索教育,普通高中阶段通过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技能实训、职业体验等活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

  推进家校社合力育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组织举办家庭教育培训讲座及体验活动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厘清合力育人目标,促进家校沟通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家委会和家委联合会作用,完善家长义工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安全管理、活动组织、午餐午休和校内课后服务及对外交流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开发“家长教育”课程,分享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质量观,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

  3.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实践劳动育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施,结合区域特色与学校实际,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从化“耕读”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生态农业体验、智能制造体验、地方文化体验、未来职业探索和团队精神拓展等劳动教育课程群,建立“项目学校+基地”课程研究机制,培育建设20个以上区级劳动教育基地,拓宽学校劳动教育资源。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劳动周。推进“一校一品”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区级校园小农田、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劳动教材试验学校,支持各片区、各学段打造1所以上特色劳动教育样板校,鼓励各学校探索开发1至2个校本特色劳动课程。开展城乡学校之间和市区学校之间结对交流活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配置专兼职劳动教育教研员,建立学校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充分利用高校课程资源,与高校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聘请课程顾问、开展文化专题讲座以及手工技艺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化学校体育锻炼。统筹加强体育教师配置、运动场馆建设、课程及活动管理,完善乡村学校场地场馆器材建设,大力推进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打造学校体育优势项目、特色项目,广泛开展校园足球等普及性体育运动和各类体育传统项目。以创建国家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抓手,组织多层次、多类别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吸引更多青少年广泛参加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的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加强科学锻炼指导和体育安全管理,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认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确保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8%以上,着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58%以上。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完善中小幼相衔接的学校卫生健康教育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防控近视、防治龋齿、心理指导等工作力度,养成学生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倡导校园绿色生活行动,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强化师生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升级校园卫生防疫工作体系,健全学校卫生防疫常态化工作机制,实现全区中小学校(中职学校)校医室及专职校医(健康教师)配备全覆盖,增强全区教育系统对传染病等重大疫情的应对处置能力。

  促进美育协调发展。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和中小幼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美育体系,确保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让每一名学生都享有接受良好美育的机会。立足本土文化土壤,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区域生态艺术教育品牌,挖掘学校美育发展和从化本土文化的关系,依托流溪河沿岸岭南文化资源,加大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力度、广度和深度,把荔枝、广彩、猫头狮、水族舞、客家山歌、稻草、木作等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文化特征纳入教育传承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价值的根本认同和文化自信。

重点工程五  中小学校“1+N”特色化建设工程

1.重点打造16所教育特色建设示范校,形成全区校校有“1+N”特色项目的局面,全区50%以上的学校特色项目培育在区域内产生较好影响,有显著成效。

2.到2024年,全区30%以上的学校特色项目培育在省、市内产生较好影响,有显著成效。到2025年,全区50%以上的学校特色项目培育在省、市内产生较好影响,有显著成效。

  4.推进双减落地见效

  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等思路,综合施策推进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双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杜绝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功利化教学行为与违规教学乱象,通过多种手段全面掌握学生学业负担情况,探索建立学生学业负担监测系统,适时委托第三方开展学生减负工作评估。

  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抓好中小学生“五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科学编排课程,从严管理中小学教材和教辅材料,大力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课堂,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严禁布置惩罚性的作业,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鼓励实行每周一天“无作业日”。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建立弹性离校制度,合理安排学生离校时间,保障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

  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责、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校内课后多元服务工作机制。推动落实全区校内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午休托管和下午课后托管百分之百兜底保障。推行校内课后服务“5+2”模式,并与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加强校内校外教育服务资源整合,探索实行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准入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托管服务第三方社会机构准入目录,加强资质审核和质量监管,借助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校内课后服务。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开展体艺科技劳动阅读类兴趣课程、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等个性化素质拓展服务,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严禁将课后服务变为集体教学或集体补课。提高学校教职工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积极性,参与取得收入在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外单列管理。

  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坚持从严治理,严禁校外培训机构无证办学、严禁超前超期预收费、严禁超纲超前教学、严格规范师资条件、严禁虚假广告宣传。强化日常监管,切实规范校外培训秩序。鼓励发展以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训。建立中小学校外线上教育培训的备案管理制度,强化在线培训监管。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

  (三)推进智慧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1.优化智慧教育学习环境

  实施5G网络进校园行动,把“智慧教育示范区”支撑校、省信息化中心学校、市智慧校园实验校作为试点,支持相关企业开展校园5G基站建设,逐步推进5G网络在我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覆盖。充实智慧校园的基础环境,全区中小学校100%建设规范校园网,实现学校校园教学、办公区域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中小学校普通课室和功能室100%建设多媒体教学平台,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加大智慧校园实验校的建设力度,分步实施打造更多的智慧校园,争取每所学校至少有1间智慧课室、1间录播室、1套完善的智慧安防、1间创客课室等。建设10间未来实验室(含3D打印、VR技术)和30间3D打印实验室。

  2.完善区级智慧教育系统

  运用大数据手段整合信息系统,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开发、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广覆盖、多层次、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支持各学校建设校本特色资源,推动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全社会的开放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区级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分析与培优系统,实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提升教育教学工作。

  3.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通过信息化应用课堂教学观摩、业务研讨、考核评价奖励机制等举措,对校长队伍、技术队伍、教师队伍等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加强教师间信息化教学经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等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生动力,促进个性化、自主性学习。搭建学生创新作品展示平台,引领青少年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绘制各级各类学校信息素养地图,开展基于数据、面向过程的师生信息素养发展水平监测。

  4.推广智慧阅读

  夯实校园阅读氛围,落实师生使用“广州智慧阅读”平台,实现双“三十目标”(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每天有30%的学生完成阅读记录或开展阅读活动)。建设21 所学校智慧图书馆,按标准配备中小学校图书资源,推动各中小学校与区图书馆图书资源标准管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纸质图书与智慧阅读有效衔接,为学生提供优质阅读资源。构建基于全科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开发区(校)级智慧阅读平台主题阅读活动,以智慧阅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若干所智慧阅读学校,智慧阅读试点工作覆盖全区中小学校。

  5.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探索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围绕广东省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从化)实验区任务,持续深入推动“爱种子”教学模式实验,在进一步加强“自主学习”与“互动探究”两大环节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拓展”及“学科项目任务群”的实验研究,推动现有10所“爱种子”省级示范校的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再打造6-10所区级实验示范校,完善校际联盟运行机制,带动全区“爱种子”教学模式实验向纵深推进。以雅居乐小学和良口镇第二小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性评价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逐步建立教研、学校、名师团队、高等院校和企业技术等多方参与、协同创新的从化教学改革新生态。

  深化广州实验教育集团从化温泉教育集群实验,依托市、区、校三位一体的学科教学平台,持续推进“6+2+N”项目,进一步推进广州市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从化辐射延伸,推动“6+2+N”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均衡发展。

重点工程六  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1.加强“爱种子”教学模式实验“自主学习”与“互动探究”两大环节应用研究的,开展“主题拓展”及“学科项目任务群”的实验研究。

2.推动现有10所“爱种子”省级示范校的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再打造6-10所区级实验示范校,完善校际联盟运行机制。

3.以雅居乐小学和良口镇第二小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性评价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专业素

  1.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党建带头人、业务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骨干教师和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制定加强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指导意见,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首位,建立师德承诺、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和违规行为曝光及惩处制度,健全教师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选聘录用、考核评价、职称评聘、奖励表彰、定期注册、课题申报的首要内容。正确区分教师正常履职与师德失范界线,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2.提升教师育人专业素质

  将教师队伍建设与“双减”工作一体谋划、统筹推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继续加强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推动区级教师发展中心及5个教育指导中心按照“整合资源、凝炼特色,形成优势、共建共享”的要求加快内涵建设,承担区级教师示范培训任务。增加区级科研课题立项数和经费投入,培育更多教育科研人才和团队,加强区级教学成果培育,争取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取得突破。整合建立区教师书院,遴选建设20所以上教科研训基地学校,健全以区教师发展中心和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的区级教师培训平台,完善教师发展支撑体系。制定教师学历提升工作方案,鼓励教师在职参加学历进修。健全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落实校 (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建立动态化、层进式、可持续的区域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机制。启动中小学教师培养八大课程体系(领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骨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课程体系、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课程体系、教研员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培训者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新教师教学素养培训课程体系、工作室培训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教师发展三大工程(新秀系列的基础工程、骨干系列的中坚工程、名师名校长名主任系列的塔尖工程)。十四五期间,培养10名以上“教育家型教师”、100名以上“卓越教师”、2000名以上“骨干教师”,建设100个左右区级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训专家工作室。

  突出强化校长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逐步扩大名校(园)长规模,探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职级制改革,加强校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加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等各级各类工作室建设力度,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工作室核心工作,加大工作室项目支持和成果考评力度。进一步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储备。建立教研员工作规范,不断提升教研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指导能力。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规范化民办和终身教育教师队伍,强化对民办学校人才队伍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民办学校给予适当补贴。开拓教师国际化视野,推动教师出国(境)研修和交流合作。

  3.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

  优化基础教育教师编制管理,合理配置中小学、幼儿园编制资源,严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年级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的乡村小学、教学点,教职工编制按照班师比和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推动区内机构编制资源向教育领域合理倾斜。

  科学配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源,完善“区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鼓励各类教师有序流动,引导城镇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探索教育集团内教师交流,实行集团、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在职称评审和考核评价中向长期在乡村任教的优秀教师倾斜,鼓励返聘优秀退休教师补充人员不足。探索建立转岗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富余学科教师,通过转岗或全科培训后充实到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学一线。加强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规范外籍教师聘用管理。

  完善基础教育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严格教师准入并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各学段教师高一层次学历人数比例,探索中小学教师退出教学岗位机制。加大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实际制定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激励办法,持续引进一批名校长、名教师;面向重点高校全日制的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招聘至少600名高素质教师,解决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缺员问题。

  4.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完善基础教育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两个不低于或高于”。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一线优秀教师、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及普通学校(幼儿园)特教班教师的特殊教育津贴。持续改善乡村教师待遇。推动职业院校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待遇,推动公益二类编制幼儿教师、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工资逐步增长。

  提高教师地位并保障权益,加大教师表彰力度,争取在规模和数量上积极与国家、省、市对接,建立完整的荣誉表彰体系,重点奖励教学一线教师。落实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实现教师能管、敢管、善管。落实民办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享有与公办教师同等权利。

  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建立中小学教师减负的长效工作机制,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落实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和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清单管理制度,严格管控进校园事项,杜绝强制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事务,确保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规范精简各类报表填写,严格规范教育统计和调研工作。加大减轻教师负担工作的宣传力度以及与教育督导工作的衔接力度。

重点工程七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育工程

1.培养10名以上“教育家型教师”、100名以上“卓越教师”、2000名以上“骨干教师”,建设100个左右区级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训专家工作室。

2.研究制定《从化区基础教育优秀人才引进办法》,引进一批名教师、名校长,面向重点高校全日制的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招聘至少600名高素质教师,着力解决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缺员问题。

3.提高各学段教师高层次学历比例,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8%,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93%和98%,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到25%以上,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稳定在70%以上。

  (五)扩大对外交流,构建教育开放发展新格局

  1.增加国际教育资源供给

  进一步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或项目,持续吸纳国际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鼓励建设若干以国际教育为特色的高品质高中,提供国际化、优质化、特色化的基础教育服务,构建从化教育国际化新格局。

  2.加强对外开放交流合作

  依托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从化马术场、特色小镇等人文生态资源,培育具有从化特色的教育对外开放项目,积极参与穗港澳及国际教育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有序推进已结对学校开展实质性交流,新增缔结国际及港澳台姊妹学校(园)3对以上。鼓励驻从高校、中职中技学校探索多种形式对外合作交流项目。

  3.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适应穗北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需要,支持优秀校长、教师赴境外学习研修,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和课程,提升师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竞争能力,促进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从化特质的优秀国际化人才。

  (六)深化综合改革,巩固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1.推进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放管服”改革,科学划分政府与学校的权责边界,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社会的责权关系,积极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着力构建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依法广泛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深化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建立依法办学、资助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具有从化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路径,进一步激发学校自主办学活力。增强学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进行重大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治校工作整体水平和建设成效。

  2.规范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

  落实上级部门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相关规定,促进民办学校规范、特色发展,支持民办学校探索多元办学道路,推动民办学校品牌升级,更新办学理念。落实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建立逐批分类登记工作机制,健全民办学校平稳退出机制,落实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对民办学校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发展。

  完善民办学校教育监管机制,逐步建立政府指导性管理、行业自律性管理、社会化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引导民办学校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明确董事会、党组织、举办者、校长等主体权责边界。健全民办学校资产监管及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停止新设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规范存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并加强收费、广告监管,积极引导存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向非学科类转型发展并做好相应审批指引和办证服务。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厘清部门监管事权,严格资质审查,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培训范围和培训内容。

  遵循依法行政、部门协作、分工负责及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区级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队伍,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力量,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网格化监管,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常规动态联络机制,推动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无证校外培训机构(含无证有照和无证无照)查处工作。加强对校外线上培训的监管,促进“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建立符合从化实际的新时代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三个考评机制,突出五育并举、突出素质教育等评价要素。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建立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考核兼顾中考高考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及其他学科质量相挂钩的中学评价体系;建立小学以中英数评价为主,教学常规管理及其他学科质量相挂钩的小学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4.推进校园安全管理现代化

  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预防、管控与处置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学校安全日常管理职责,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定期组织开展涉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职安全工作人员,完善学校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建设智能化学校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全区公办学校100%“访客易”来访系统安装并与公安联网、100%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建设好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的学生安全保护区,加强安全保护区域内企业、设施、门店、交通等管理。将预防学生溺水、交通事故、校车事故以及校园火灾作为学校安全的重点工作,建立防溺水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全面实行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网格化”“户籍化”工作制度,完善校车运行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全方位加强校园安全现代化管理。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政治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确保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着力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完善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提升学校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开展党建品牌创建,促进融合党建纵深发展,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形成富有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教育特色的“一校一品”党建格局。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强化学校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区教育系统纪检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二)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健全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各级教育基金会的作用。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区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逐步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重点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政府责任。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积极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水平,坚持区财政教育经费向教育薄弱环节、薄弱区域、关键领域倾斜。

  鼓励扩大社会投入,完善政府补贴制度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和支持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继续实施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实施专项资金审计。

  (三)健全现代化教育督导体系

  健全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全面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实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提高专、兼职督学专业水平,建立督学保障机制、常态化培训机制、准入与退出机制。

  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创新“互联网+教育督导”工作模式,加强教育督导信息化管理平台、网络监督平台的建设,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强化教育督导报告制度、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的应用,突出强调整改结果,加强教育督导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实现向优质均衡的现代化高质量教育强区发展迈进。

  (四)建立规划落实工作协同机制

  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各有关部门定期沟通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分工,突出教育改革重点,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督查,确保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强化与新闻媒体合作,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内容,总结宣传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凝聚全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支持教育现代化的良好氛围。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22年6月13日印发


相关稿件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