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其他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从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区发改局 发布时间:2021-10-08 17:54

从府〔20114



关于印发从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从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1137日经从化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从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从化市人民政府

前  言

  2011—20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也是我市加快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的关键时期。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关系到从化的长远发展。根据《中共从化市委关于制订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着力化解各种困难,有效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使从化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我市“十一五”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新篇章,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得到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7.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240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3.3%49.9%,年均分别增长12.9 %8.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体呈现出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2.9:49.5:37.6调整为2010年的9.7:46.2:44.12010年,全市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84.75亿元,实现两税收入27.52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34亿元,年均增长30.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10.3%,比2005年提高4.6个百分点。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81亿元、贷款余额109.27亿元,年均增长18.1%40.9%。我市在全省县域经济中竞争力不断提升,2010年综合发展力、发展实力、发展活力均跃居全省各县(市)第二位。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集聚发展效应不断增强。加紧培育特色,落实扶强做大,全力发展汽车制造业和现代电器产业,巩固发展摩托车、化妆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广汽日野、丰力轮胎、万宝冰箱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坚持科技优先,推动结构优化,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3%,比“十五”末提高了3.7个百分点,民营工业持续发展。积极承接广州及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工业园和鳌头、太平中心镇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基地,经济开发区获得“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称号,明珠工业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园区”。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54.14亿元,年均增长13.9%

  ——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都市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形成了具有广州亮点和从化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村一品”发展到21个品种、覆盖40条行政村。努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15家省、广州市龙头企业和“万花园”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大力促进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五通”工作,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全力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推进国内首个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为亚运马术比赛顺利举行提供了基础保障。2010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0.61亿元,年均增长4.5%

  ——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旅游和房地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面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和一批高端旅游度假设施加快建设,农家乐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相继获得“中国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和“国际温泉旅游名城”、“国际珍稀温泉”及“广东省旅游强市(县)”的称号。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020.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2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1%27.5 %。打响生态宜居品牌,促进了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重视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切实搞活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其他新兴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2亿元,年均增长17.2%

  (二)加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投资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时期,我们着眼于富民强市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了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投资创业环境得到了不断优化。

  ——加快推进交通建设。街北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从增高速公路加紧建设,105国道和省道355线城区段实施了升级改造,从化大道等城市骨干道路加快推进,广从轨道交通加紧筹建,初步形成了便捷畅通的城市道路网。自然村道硬底化改造深入推进,农村路网进一步改善。

  ——强化能源和资源保障。加快输配电设施的改造建设,提高了电网保障能力;加快城市管道燃气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了更为完善的信息发展平台。

  ——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市经济开发区、明珠工业园、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等园区的高标准建设。经济开发区全面加快二期建设和扩区步伐,明珠工业园进入全面建设、提升发展的新阶段,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加紧推进,动漫产业园等加速建设。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

  “十一五”时期,我们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荣获“中国低碳经济建设先锋市”称号。

  ——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区。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布局,切实推进了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突出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强化了政治文化、综合服务和现代经济中心地位,有效发挥了中心城区对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了三个中心镇的建设规划,发挥特色优势,加强基础建设,健全集聚功能,创新了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效整治农村“脏、乱、差”,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文明程度。

  ——大力推进治理污染和节能减排。坚持综合治理,全面关闭了小水泥厂、石材厂和红砖厂,节能减排顺利达标,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加强治水工作,城乡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投入运营,水环境质量良好,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优良

  (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发展动力逐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广现代农业科技、转化科技成果和建设创新产业园区为重点,不断提高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民营科技企业37家,五年累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个、广州市级科技进步奖8个,高新技术产品认定22项。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投入明显增加。

  ——农业科技稳步发展。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科技项目为纽带,推动了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科学技术在支撑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显著增强。

  ——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喜人。围绕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建产学研联盟,实施科技合作项目和品牌带动战略,新增广州市级以上著名商标10个。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较快增长。

  (五)高度重视城乡居民福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快。

  “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618元增加到194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5080元增加到8430元,年均分别增长11.3%12.4%。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普遍较快提高。

  ——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化发展。加快建设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顺利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巩固教育“创强”成效,高考上线率不断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镇街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展顺利,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积极实施亚运城市战略,举办广州亚运会马术比赛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马术赛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努力构建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就业服务不断加强,城乡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近5万人。全面加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工作,社会保障网络进一步健全。率先实现城乡医保一体化,落实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慈善、福利、优抚、残疾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及农村危破房改造等工作也迈出了新的步伐。

  ——稳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加强基层综治维稳中心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投入使用,刑事和“两抢”、“两盗”案件立案数持续下降,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普遍提高。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机制不断完善。

  (六)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建立。

  “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大改革攻坚和配套力度,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和机制环境,增强了发展动力。

  ——机构改革有序推进,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打造“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率政府、廉洁政府”,积极推进大部制机构改革,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依法行政,完善政务公开,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各项配套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强化投资引导,加快培育和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护合法经营。

  ——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切实增强了发展活力。大力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和扶持,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了外源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6%。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1.2%2010年达到15579万美元,外商投资继续成为推动从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存在问题

  过去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后发优势尚未激发,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由于建设用地相对紧缺、高端人才缺乏,制约了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后发优势的全面激发。同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竞争力缺乏,民营及中小企业整体实力偏弱,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发展滞后。二是综合实力相对弱小,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强化。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位居广州各区、县级市的靠后位置,与兄弟区、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电力、供水、信息、燃气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需要。三是城乡发展差异较大,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和各片区的主体功能有待强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城乡在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存在明显差距,二元发展格局尚未扭转。四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待加大力度。一方面居民收入低于GDP增长,部分低收入群体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很稳固,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五是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社会管理有待加强。推动节能减排和进一步改善大气、水环境质量的压力增大;社会管理有待完善,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较为突出。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引起重视,着力解决。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及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加快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的关键时期。从化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也存在着新的压力和挑战。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好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对实现从化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至关重要。

  一、战略机遇

  “十二五”是从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我国科学发展机制基本确立,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广州市中心城市建设迈向新阶段,将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利的战略机遇。

  ——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经济发展正在进行后危机时代的深刻调整。全球产业结构加快重组,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实体经济比重上升,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新受到青睐,将对我市形成倒逼机制,有利于我市有效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也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增长由外源主导向内外源经济全面发展转变。

  ——我国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十二五”时期,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科学发展模式将进一步确立,以“调结构、稳增长、扩内需”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经济社会将实现稳定较快发展,这为我市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前景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发展环境。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十二五”时期,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下加速推进,逐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基础设施对接,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从而为从化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辐射环珠三角地区发展,以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地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广州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十二五”时期,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北部山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从化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乘势而上、强势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随着广州市“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我市所在的北部生态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业、低污染的加工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将获得新的重大发展良机。同时,作为“北优”和广州市扶持发展的重点区域,作为“知识城”以及空港的重要功能延伸区,从化将获得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强大新动力。

  ——从化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将得到有效发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巨大成就,为从化步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同时,我市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从化的生态资源、生态条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具有建设生态城市、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有利条件。丰富的森林、水利、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为我市的后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空间、潜在动力。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将使从化宜居宜业的后发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这些优势和潜力将在“十二五”时期成为推动从化经济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主要挑战

  “十二五”时期从化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区域发展竞争激烈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从而给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明显的冲击。而我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引进的成效一旦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仍不可低估。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市周边区、市(县)发展势头迅猛,呈现标兵渐远、追兵逼进的局面,我市在重大项目和高端资源引进方面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加重一方面,实现从化的跨越发展必须提升主导产业,形成主导地位、主导企业、主导产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必须提升发展平台,打造重要产业载体并不断加以优化、强化;必须加紧构建绿色生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外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也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环境生态和资源制约明显。从化必须做好广州的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品牌,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破坏生态。必须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和推动自身的跨越发展。也就是必须加快构建“低碳”、“绿色”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破解生态保护刚性需求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矛盾。

  ——和谐共享面临矛盾和压力我市在“十二五”时期总体上仍处于矛盾凸现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仍将产生新的一系列矛盾,从而对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以及实现“包容性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

  历史充分证明,抓住机遇,才能获得主动;用好机遇,才能赢得未来。只有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我们才能够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的新征程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为动力,以“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幸福从化”为核心任务,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紧构建“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珠三角绿色产业基地、休闲旅游中心和最宜居生态城市。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推动从化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坚持把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在改革发展中先行先试,在建设“两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领域创造改革新经验,探索发展新模式,发挥新作用。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坚持生态优先,正确处理好发展绿色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抓手,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功能区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切实加快山区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大发展大变化。高度重视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总揽全局、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发展、幸福引领。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正确处理好“强市”与“富民”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解决好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扶助社会困难群体,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推动“幸福从化”建设迈向新阶段。

  三、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推动从化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遵循以下主要战略:

  ——绿色经济引领战略。立足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品牌这一战略定位,从广州整体布局的层面谋划和做好“生态”大文章。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壮大“两型”和低碳产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和带动产业生态化、城市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着力发展绿色产业、振兴绿色科技、优化绿色环境、打造绿色示范。

  ——园区产业集群战略。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以园区发展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途径,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园区扶持政策,健全服务体系,打造区域品牌。

  ——城市功能升级战略。努力提升从化在广州发展中的地位,引领区域发展。突出生态特色,提升绿色产业承载功能,强化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建成广州自然资源最丰富、环境保护最严格、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大和生态品牌效益最突出的生态功能区,加快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

  ——体制机制创新战略。努力突破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创新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发展的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机制。

  ——和谐社会导向战略。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和“幸福从化”。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发展。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亿元,年均增长16%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2015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成效,以绿色低碳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高端化集聚发展态势基本确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综合实力大大增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最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功能全面强化,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58%,城镇生活污水综合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1%左右;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2%左右。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加快集聚、重点跨越”的指导方针,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项目引进为重点、环境优化为保障、人才聚集为支撑、技术进步为动力,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工业经济,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文化创意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服务经济,做大做强度假、养生、商务旅游全面发展的旅游经济,提升发展以绿色农业为示范、以都市农业为主导、以休闲农业为突破的农业经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率先发展,力争在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培育、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积极引导关联企业、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汽车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机电装备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形成日野汽车、万宝电器、万力轮胎等3个百亿元级的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积极依托产业基础,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与加强研发、提升品牌并举,承接广州及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就地提高相结合,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注重提高企业素质,有效提升摩托车制造、日用化工、食品饮料等优势传统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形成3550亿元以上的优势传统产业集群;突出区域优势,坚持前瞻布局、重点突破和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错位发展,扶持壮大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光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市域、空港经济区和中新知识城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从化绿色服务品牌。优先发展以文化创意、会议会展、网游动漫、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临空经济及知识城后台服务和总部经济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巩固发展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配套发展以医疗健康、酒店餐饮、休闲娱乐和房地产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推进广东动漫城、广州赛马场等项目和总部商务区的建设。

  三、 提升发展现代农业

  强力推进以“万花园”为重点的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水稻、花卉、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农业特色产业,并进一步发掘其生活、生态的功能;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集约化水平,实现农业经济规模、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市场,提升广州北部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功能。

  四、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

  全面推进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发挥“世界珍稀温泉”和广州赛马场的世界级品牌优势,抓好赛马场的改造建设和开发利用,做活、做好马术旅游,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链;力促从都国际会议中心加快建成营业,推进云岭湖度假酒店等重大项目和若干家五星级酒店加快建设,推动流溪河、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按5A景区标准加快开发。形成发展环境更加优越,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旅游形象和管理服务明显改善提高,生态度假、商务会议、温泉养生等旅游品牌(产品)达到国际化、高端化水平并享誉国际的从化生态旅游加快发展新格局,建成国家旅游强市。

  五、完善产业发展平台

  重点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工业园区、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的高标准建设,促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扩区升级、转型提高的步伐,推动明珠工业园(包括鳌头工业基地)进入全面建设、提升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完善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形成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工业园区(包括鳌头工业基地)为主体,汽车产业园、家电产业园、橡胶产业园配套发展的工业经济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城支撑(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四区带动(温泉及流溪温泉旅游区、动漫产业园、明珠物流园和总部商务区)、多点策应”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为主体、105国道旅游长廊相配套的旅游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万花园”和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集聚发展格局。以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引进和建设一批产业链长、竞争力强、辐射力大的重大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高效配置资源,有序整合空间,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优化、发展协调的现代产业新格局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 以创新发展为支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从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建设创新型从化要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以及改善创新软硬环境等各方面有所突破,吸引创新资源集聚,激发创新资源活力,形成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发展创新主体,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创新成果效益,着力构建资源集聚、主体活跃、运行高效、效益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注重发挥区位和生态优势,积极承接空港经济区和知识城两大创新核心的辐射,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依托市内丰富的高校资源,大力培养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重点的各类创新人才;加快华工科技园的建设,促进政产学研金对接,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创新格局;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优化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重点推动绿色、节能和环保类科技成果在我市的产业化生产,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带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二、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进一步把握国内外产业技术转移的趋势特点,扣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主题,围绕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建产学研联盟,大力发展包括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光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在内的“两型”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广州市民营科技企业。以基础良好的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业为依托,引导传统摩托车制造业升级转型,融入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发展新动力汽车摩托车和环保电瓶车,打造从化绿色汽车品牌和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推进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明珠工业园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园区综合服务,提高园区承载力。

  三、努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努力营造宜业宜居环境,发展后台服务,依托重点项目的建设引导一批国内外中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专家智库资源集聚,推动“外脑”的内部化;发挥高等院校集聚的优势,提高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与水平,推动“内脑”的高端化。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优惠政策,健全促进科技进步和鼓励杰出人才的奖励制度,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内外脑”的综合效益。

  四、大力改善创新环境

  在园区发展、产业平台建设中注重科技引领、创新导向,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创建一批聚集科技资源的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专利申请扶持和考核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大力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创新人文环境。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

  切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充分依托信息化发展自主研发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集成服务能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及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全面融合,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业高端化。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医疗卫生、食品安全、防灾减灾、文化娱乐、家居生活等社会领域和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应用,重视数字档案馆建设,突出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第三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适度超前、补齐短板、完善功能的原则,加紧构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紧健全对内对外交通路网体系,完善供水、通信和环保等市政配套设施,加强生态屏障和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快完善交通路网体系

  积极配合项目单位的工作,确保增从高速尽快通车,推动大广、北三环、佛清从等高速公路从化段在“十二五”前期动工建设、全面开通。争取支持、创造条件,尽快实施广从轻轨(广州地铁14号线)建设和广从快速路改造。打好市内骨干路网建设攻坚战,用两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境内国道、高速公路连接线、重点旅游通道的快速化改造。继续推进自然村道改造,完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加快交通监控系统和交通智能化工程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二、加紧完善市政配套设施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加快推进一批变电站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电网保障能力。根据用水需求,及时推动城区水厂的扩容建设。全面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实现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行政村全覆盖。加快吕田、鳌头镇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能力。

  三、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增创生态新优势,进一步提高环境承载力和自然灾害抗击能力。以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和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依托,全面开展道路林带建设、生态公益林改造、采石场生态修复、防护林建设及森林防火等工作,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生态、城区与中心镇绿化等工程建设。实施流溪河水质创优升级工程,开展流溪河流域综合整治,规范畜禽养殖,强化废弃物监管,保持流溪河优良水质。加大防灾减灾力度,强化“三防”工作。完善消防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综合防灾减灾系统,保障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安全。

  四、强化资源能源节约

  落实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政策和考核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动生态园区建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建立节水、节电管理长效机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动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普及群众节约意识,积极推广节能产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五、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按照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管理水平的要求,全面强化人口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和生育服务,巩固提高省计生一类地区工作水平,稳定低生育增长。综合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完善人口综合调控措施,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在城区与中心镇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布。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改善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第四节 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大力推进最宜居生态城市建设

  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发展,加快建设中心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

  一、构建市域空间协调发展体系

  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发展中部、南部、北部、西部四大主体功能区。其中,北部片区(主要为吕田、良口、温泉等地)为生态发展区,重点发展商务、休闲、养生、度假型生态旅游业和特色农业;西部片区(以鳌头镇为主)为重点发展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中部片区(主要是街口、江埔、城郊三街)为功能提升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完善文化、居住、行政功能;南部片区(以太平镇为主)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和城镇布局的优化,推动全市五镇三街的协调发展。突出中心城区功能,按照“五区两轴三心、五廊一环三片”的布局结构,建设好河西传统城区、城北新区、河东综合区、研发产业区、城东居住区,加快建设风云岭生态区、从化汽车站一带商贸区,构建西南金三角(神岗—街北高速出入口—街口城区),构筑南北向城市主轴和东西向城市副轴,积极推进城中村和“三旧”改造,形成绿色、生态、休闲的城市环境,打造功能突出的市域行政、商务、文化娱乐、商业贸易中心和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

  二、加快城乡规划和建设一体化

  把城乡一体化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贯穿始终,加快建立健全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的规划体系。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城乡水利设施、电信设施、环保设施、有线电视设施、社会治安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继续加大对农村路网、电网、水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建设等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完善中心镇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努力将中心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坚决刹住农村违章搭建歪风,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选择若干镇村精心打造名镇名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城乡产业相互融合、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加紧中心城区大型商贸中心和大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集约节约用地一体化,维护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有效利用农村集体留用地发展二、三产业,创新和完善收益分配、征地拆迁安置等机制,努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反哺”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农业,参与农业保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夯实农业基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第五节 以推动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增创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按照总体部署、重点突破、统筹兼顾、综合配套的思路,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内外融合、区域联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导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深化大部制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高效行政。加快组建政务服务中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府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健全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深化行政问责制度。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步伐,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健全土地市场,培育和规范各类中介服务市场。深化资源性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加快金融创新,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深化财政改革,建立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最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财政性投资管理,有效运用投融资机制。

  三、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事业。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深化社区管理服务,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

  四、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

  围绕发展生态经济、空港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合作主题,加强与周边萝岗、白云、花都、增城等地区的全面合作,协同实施“北优”发展战略,在加快推动广州北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把握发展良机。发挥地处珠三角向粤北过渡地带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特别是广州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粤北地区在产业、交通、科技、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增强集聚、整合、辐射和带动效应。发挥作为珠三角“北大门”的优势,积极融入到“中部崛起”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在区域合作中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推动全方位对外合作

  积极实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立足欧洲、美国、香港等现有重点市场,大力拓展东盟及台湾地区等新兴市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深化产业招商,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新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日用化工、生物医药、动漫创意、文化康体、旅游服务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项目,加强对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央企、国企、大型民营企业的招商。积极承接中新知识城辐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相关投资贸易推广活动,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合作。

  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有效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培养高成长型中小企业为突破口,提升中小企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建立企业产品信息交流平台和企业产品名录数据库,增强市内企业、产品对外宣传推介效应,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名商标。继续推进政银企合作,不断改善企业生存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着力指导企业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加强对民营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组织引导民营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申报纳入省、广州市重点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

第六节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提升“幸福从化”建设水平

  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以努力实现全体城乡居民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重点任务,大力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全面创建法治健全、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致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幸福从化”。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切实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将劳动和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法制轨道,加强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就业政策,依法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扩大就业与改善劳动关系相互促进的工作新机制。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基本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市场化、法治化,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劳资纠纷的发生,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人才服务,形成面向市场、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服务体系。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合理确定保障的标准和方式,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不断增强社会保障的能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进一步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和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廉租房制度,形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三、发展教育、卫生、体育事业

  进一步推动公共教育均等化,强化政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扶持和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快提升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均等化,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优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主体多元化竞争机制,完善城乡全民医保,提高医疗保障标准,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效力和活力。积极预防疟疾和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以成功举办亚运会马术比赛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工作,发展城乡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加快建设市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镇(街)、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提高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水平,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拓宽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动漫产业园等一批具有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强化文化市场监管。

  五、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牢牢把握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核心要素,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形势任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文化与人互动发展的新型关系。继续抓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深化市民文明行为教育,促进市民文明行为、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大力弘扬“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不断丰富新时期从化人精神内涵,整体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六、全面创建平安从化

  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强市、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统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形成大综治大维稳工作格局。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妥善处置重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七、全面创建法治从化

  突出抓好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着力做好人民内部矛盾调节、创建法治从化、普法宣传等重点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好法治从化创建工作,以“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全面开展“阳光法治”系列工作;积极创新普法工作新形式,大力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引导公职律师积极参与各类重大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继续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深入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加强公证工作。

  八、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现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相挂钩的长效机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公职人员与广州市同类人员的收入差距。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健全农业补贴,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增加生产经营收入;继续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突出抓好扶贫开发,按照“一年出成效,两年实现目标”的要求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帮扶对象,完善市直各部门挂钩帮扶,全面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程,增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功能,确保在册贫困户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

第四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是我市加快建设珠三角最宜居城市的行动纲领,是今后五年制定各项政策、编制专项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安排年度计划的重要指南。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民生性,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一、重视规划衔接,强化规划落实

  加强规划衔接协同。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项目协调的原则,高度重视各项规划的衔接工作,特别注意在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要资源开发、投资安排、土地供应、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衔接,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全市产业、城乡一体化、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项规划以及各镇(街)、开发区建设规划均需做好与发展规划的衔接工作,把发展规划的要求在特定领域、区域予以细化和落实。

  突出规划指导作用。本规划纲要经市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后,实施期内的调整修改必须经过市人大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阐明我市 “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是一项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很强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居主导地位。要进一步强化发展规划对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增强规划执行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做好规划年度落实。要把发展规划与有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中长期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机制,根据规划逐年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做到远近结合,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并及时报告进展。

  二、改进考核评价,健全监督评估

  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着重考核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约束性指标,确保约束性指标的落实。要规范考核程序,改进考核办法,明确考核主要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严把考核质量。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在本规划纲要实施的中期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重点突出发展环境、目标实现程度、政策效应评价和具体调整计划。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需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三、强化规划宣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认真开展规划纲要宣传工作。本纲要一经批准,及时向社会公布和宣传,给市场主体以合理预期和正确导向,不断提高市民的规划意识,让全体市民监督规划执行和实施。在规划实施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保障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创造活力。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纲要的宏伟目标增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57万从化人民在中共从化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为加快建设珠三角最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

  主题词:计划 规划  通知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