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4日在从化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一、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我市财政在中共从化市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财资政,以财生财”的理财原则,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中心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扩内需促增长政策,努力化解各种增支减收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全市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预算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53363万元,比上年增收35856万元,增长30.5%;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91755万元,比上年增支8219万元,增长4.5%。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及上年结余,减去一般预算支出、上解支出及增设预算周转金等,全年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2009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227351万元,比上年增收151573万元,增长200.02%;全市基金预算支出147048万元,比上年增支54222万元,增长58.41%。基金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及上年结余,减去支出后,全年基金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一年来,为确保完成财政预算任务,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保一促”:
(一) 全力以赴保增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财政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家出台一系列增支减收政策的双重挑战。面对罕见的困难和压力,我市财政迎难而上,以强化征管为突破口,确保财政收入稳定持续增长。一是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综合治税。认真执行《从化市综合治税管理规定》,建设、国土房管、规划、公安、财政等部门建立了“先税后证”等税源控管制度,将综合治税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施《从化市发票抽奖操作试行办法》,鼓励和发动市民在本地区消费并索取发票,堵塞税收漏洞;税务、交警等部门在我市车辆检测站设点征收车船税;国土部门大力协助追缴房地产企业代收代缴的契税以及督促购房人及时缴纳契税,与此同时加快促进土地征地结案,加大耕税等土地税费的征收力度;税务部门强化征管,加强税源调查分析和监控,建立和完善税收收入增长机制。二是挖潜补漏拓宽非税收入渠道。征管工作重点向深度、广度和基层推进;实行“阳光招租”活动,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出租物业的管理,积极整合、盘活新世纪广场商铺等公共资产,在促进商业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增加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三是形成合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财政部门积极向上级反映我市的难点和困境,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完善和落实《从化市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奖励办法》,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争取农口、社保、民政、卫生、政法、文教、体育、建设市政、交通等上级资金补助4.63亿元。四是抢抓机遇拓展融资业务。抓住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主动与各大银行沟通联系,创造条件向银行融资,保证我市重点项目和产业平台建设资金所需。五是深化改革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制定了《从化市财政垫付资金管理办法》,用足用活国库资金,财政国库“蓄水池”作用效果明显,通过暂付方式解决建设及储备土地资金10.6亿元和预算暂时无法安排的民生及其他社会事务开支2.8亿元,与此同时为财政减少融资利息支出和增加库存利息收入共1970万元;进一步简化国库支付流程,缩短拨款时间;开展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检查。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严格执行年度预算,切实控制预算追加,有效避免了“人、车、会、话”等一般性支出和行政事业经费的过快增长。引入竞争,积极拓宽委托评审中介渠道,强化委托评审管理,全年共完成评审项目995项,送审额193472万元,核减额31434万元,核减率16.25%。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力度,利用政府网络平台宣传指导各单位快速规范办理政府采购,共办理政府采购5624宗,采购金额15642万元,比采购预算金额27233万元节约了11590万元,节约率为42.56%。有序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工作,完成了规定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制定了《从化市财政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开展“6.26”房屋重建专项资金管理检查、“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和资金监管工作等专项检查,抽查了街口街、民政局等31个单位的财政性专项资金。完善镇街、园区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镇街、园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合理确定分配关系,完善激励政策,调动各级增收理财的积极性。
(二) 以人为本保民生。一是支持公共教育优先发展,共投入67570万元,保障教育创强工作的资金需要,落实“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投入7494.5万元改善城乡医疗设备条件和公共卫生服务,增加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疾病预防控制等涉及群众健康的投入。三是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投入21141.73万元用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民五保供养、城乡低保补助、拥军优属及退伍安置等;投入7682.2万元用于发放种粮直补、生态公益林、能繁母猪、农机等补贴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四是支持城乡文化体育建设,投入6084万元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以及新图书馆、农家书屋、祠堂文化室、10分钟文化圈等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改善群众文体娱乐生活。
(三) 维护秩序保稳定。共投入23182万元用于公共安全保障,完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改善基层信访维稳工作条件,不断提高公共经费保障水平,全力打造平安从化。
(四)夯实基础促发展。一是拓展产业平台。投入83438万元用于经济开发区和明珠工业园等工业集聚区建设。投入46992万元用于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国道105线和省道355线城区段道路升级改造、污水治理及河涌整治、城区交通整治、市区路面改造、园林绿化、路灯建设和扩大城乡清洁工程等,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投入68780万元,打造 “四个万亩”工程,积聚经济发展后劲。二是支持农业走出一条生态发展的新路,投入“三农”资金77373.1万元,用于中心镇及山区镇建设、村道建设、改水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和生态文明村等新农村建设,突出支持“一村一品”专业村、农家乐、万亩鲜切花基地、百里观光长廊和百颗旅游明珠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与乡村游建设相结合的项目,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提速。三是帮扶企业舒难解困,共兑现扶持企业发展及鼓励投资优惠政策资金3122.1万元,安排科技创新、挖潜改造、贴息等资金5409万元。四是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及时发放汽车家电下乡补贴521万元,促进家电行业和销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2010年预算草案
(一)一般预算草案
2010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控制一般性支出,着力改善民生,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需要,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面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市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2010年全市财政收支计划安排如下:
1.收入计划。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76368万元(详见附件1),比上年收入153363万元增加23005万元,增长15%。其中:国税部门组织的收入28310万元,增长16%;地税部门组织的收入85450万元,增长18%;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62608万元,增长10.7%;加上上级补助18383万元,收入合计194751万元。
2.支出计划。按照《预算法》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194751万元(详见附件2) ,比上年计划安排150119万元增加44632万元,增长29.7%。主要安排如下:
(1)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安排“三农”支出22644万元,增加4688万元,增长26.1%。其中:农业支出8278万元,林业支出1136万元,水利和气象支出1745万元,地方自筹粮食风险金770万元,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户口学生课本费补助以及农村被撤并小学学生交通费和生活补助901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资助金2142万元,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用于农村部分2392万元,扶贫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785万元,村道维护205万元,环境保护、防污减排719万元,城乡社区环境卫生1007万元,其他城乡社区事务2564万元。
(2) 支持教育均衡发展和科技创新文化进步。安排资金53599万元,增加10459万元,增长24.2%。其中:教育管理事务支出1701万元,普通教育43644万元,职业教育1171万元,教育费附加支出2400万元;科学技术管理事务和科学技术普及373万元,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及其它科技支出2532万元;文化体育及宣传资金1777万元。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安排资金30735万元,增加4364万元,增长16.5%。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18202万元,企业早期退休人员和离休干部生活补贴及原国有企业部分退休人员补贴844万元,社会化管理人员生活费1201万元,医疗保险补助及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资助资金1502万元,低保及救济2069万元,城镇低保及医疗救助529万元,民政抚恤1122万元,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金415万元,残疾人分类救济及重残补助371万元,退伍军人安置及自谋职业一次补助438万元,再就业培训150万元,机构经费及其他支出3892万元。
(4)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安排资金10502万元,增加2326万元,增长28.4%。其中:卫生机构经费2988万元,公费医疗经费270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补助资金3210万元,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基本医疗财政补助以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 497万元,其他卫生专项1107万元。
(5)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安排资金21780万元,增加3444万元,增长18.8%。其中:武装警察支出629万元,公安支出17195万元,检察支出994万元,法院支出1835万元,司法支出732万元,政法及其它支出395万元。
(6) 帮扶企业共克时艰。安排资金6115万元,增加1115万元,增长22.3%。其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3000万元,兑现投资优惠政策3115万元。
(二)基金预算草案(详见附件3)
1、基金预算收入计划
2010年,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84950万元。其中: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250万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4000万元,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收入1500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100万元,育林基金收入20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4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170000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3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4500万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1000万元。
2、基金预算支出计划
2010年,基金预算支出按当年收入计划及专款专用的原则相应安排184950万元。主要安排如下:
(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是从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安排4000万元,主要用于流溪河两岸(城区段)建设1655万元、小型农田水利补助500万元、其他水利建设1845万元。二是从育林基金安排200万元,用于林业支出。三是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安排26390万元,分别用于中心镇建设1500万元,山区镇建设500万元,万亩鲜切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900万元,生态文明村建设2500万元,镇街基础设施建设18000万元,农村危破房改造1500万元,农村改水专项经费890万元,自然村道建设600万元。四是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安排3000万元,用于补充耕地项目和退果还田。
(2)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一是从文化事业建设费安排25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文化事业支出。二是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安排10438万元,用于祠堂文化室改造和农村文化室建设配套资金438万元,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10000万元。
(3)加快宜居城市建设。一是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安排1500万元,用于市政路灯建设和日常运作。二是从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安排1000万元,用于推广节能建筑。三是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安排64468万元,分别用于城乡清洁工程738万元,改善城区交通条件和市政设施建设63730万元。四是从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安排100万元,用于推广散装水泥。五是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4500万元,用于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配套。
(4)打造 “四个万亩”基地。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安排40285万元,用于“四个万亩”土地储备。
(5)保障困难群体生活。一是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安排400万元,用于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培训。二是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安排26885万元,用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6)支援灾区重建。按上级要求,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安排1534万元,用于对口支援四川汶川县威州镇灾后恢复重建。
(三)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
2010年,市本级112个一二级预算单位全面编制部门预算并上报市人大审批,列入部门预算的支出总计为235433万元。
三、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0年,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明朗,但财政仍将面临较多的困难,收支紧张的矛盾依然突出。反映在收入方面,一是去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税费减免政策致使我市相关税费减收;二是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近期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新政必然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同时受影响的还有与之相关联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出让金等收入;三是企业效益仍未得到有效提升也制约了税收的增长。支出方面,一是我市需集中资金保障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以及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实施“四个万亩”工程等,支出任务艰巨;二是历史欠账多,也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中共从化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调结构,促转变”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具体体现为“四个促进”:
(一)科学发展促进转变。一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建立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财政扶持引导激励机制,加大对自主创新、规模企业培育、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导扶持力度,培育税源经济。二是发挥我市资源优势,走生态优先的文明发展之路,支持引进能耗低、少污染、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龙头企业,加大支持生态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物流、高端商务、饮食购物、住房安居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力度,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是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土地瓶颈难题。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个万亩”工程的决定,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
(二)强化征管促进增收。一是完善综合治税督导考核奖励办法,对协税护税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予以奖励,对因工作失职导致税源流失或干扰税收执法行为的单位和人员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建立企业税源档案监控联动机制,强化契耕税、土地使用税、建安所得税等税收的征管力度;继续开展发票抽奖活动,提升发票抽奖热线电话咨询服务质量。二是创新发展壮大总部经济的方式和途径,规范管理,研究解决制约总部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总部商务楼”的建设,提高对总部经济企业的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外资在我市设立企业总部。三是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加大对现有闲置资产以及直管公房、公产园林的处置力度,整合、盘活国有资产。同时积极探讨城市化经营的新路子新方案,加强利用城市资源设置户外广告的管理,提高城市经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完善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加强土地储备成本核算,完善征地、收地、土地开发资金拨付手续和镇街园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金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土地储备进度。五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信用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合理提高借款授信额度。六是充分把握广州市促进从化发展的政策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奖励办法,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为我市扩内需、保增长提供资金保证。
(三)民生为重促进和谐。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更加关注民生,突出加大公共财政与民生的投入,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最大限度地落实保障民生的要求,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和领域;同时加大镇街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镇级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改革创新促进提高。结合我市财政工作特点,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公共财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从经验理财到科学理财、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从单纯服务型到管理服务型的转变,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