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宣传监管并重防控误食毒蘑菇
春季是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我区山林较多,是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易发地区。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监管和宣传力度,防范和减少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春季毒蘑菇防控工作出动检查人员1912人次,检查食品经营单位565家次,派发宣传资料7000余份,不断筑牢防控毒蘑菇中毒防线。
一是加强领导。针对进入野生菌采食旺季,区食品药监局切实加强食用野生菌中毒预防工作,周密部署,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督导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对辖区全面开展排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把防范食用野生菌中毒工作作为食品安全的日常工作之一,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减少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
二是加强监管。加强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监管,开展对辖区内农贸市场、乡镇集市和酒店、餐饮店(摊点)、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场所的综合检查,加强对农家乐、建筑工地食堂等单位的巡回检查,严防毒蘑菇流入市场、进入餐桌。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对发现的农户自采销售野生菌行为进行劝阻。
三是强化宣传。通过宣传栏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食安专题宣传活动(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五进”宣传活动)、媒体发布毒蘑菇预警信息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野生菌的识别、食用、中毒症状、自救及送诊等常识,各食品药品监管所在农贸市场、乡镇集市、餐饮单位、学校、主要交通要道张贴和发放宣传资料,着重加强对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易发区域,如山林附近的城镇、村落、农家乐等区域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避免群众采摘食用和销售不熟悉的野生菌,切实加大食用野生菌中毒预防工作的宣传力度。
四是加强应急防控。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防控、值班报告制度,加强与农业、林业、公安、卫生等部门及各镇(街)的应急联动,保障信息渠道畅通,做好应急防控、事件处置准备工作,一旦发现疑似食用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及时控制、及时处置。
毒蘑菇具有非常强的毒性,误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精神亢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伤等严重症状,毒蘑菇中毒发病急,死亡率高,而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因误食而引起中毒,并且在野外一些无毒蘑菇往往与有毒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食品药监部门提醒市民: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办法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千万不能迷信以往的“经验”,以免发生意外,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应立即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家庭催吐可用手指、鸡毛、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并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李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