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食品药品安全 > 安全事件

【区市场监管局】广州市从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双十一”网络购物消费提示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4-10-22 17:13

  “双十一”“双十二”网络交易高峰期即将来临,广州市从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双十一”各种网络集中促销活动,要擦亮眼睛细辨识,理性消费勿冲动。

  一、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面对各种网店、商品和优惠措施,不要盲目跟风。在购买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制定购物清单,避免因“优惠”而购物、为“省钱”而凑单,防止冲动消费和过度消费。对于主播、博主推出的各类“测评红黑榜”“必备好物清单”“避雷清单”等,要多平台、多渠道比较,客观理性看待。不要轻易相信一些具有强烈情绪和引导性质的标题、口号,保持清醒,聚焦自己的真实需要。

  二、关注主体口碑信用,以便维权追责有的放矢

  了解商家的信誉和口碑,可以通过查看商家的评价、评分、投诉情况等信息来判断。尽量选择信誉度高、口碑好的商家进行交易。 注意“第三方测评”账号的可信度,不少“第三方测评”账号存在信息不真实、不科学等问题。对于评论吐槽意见较多、带货推销倾向明显甚至有失公允的测评信息,要及时搜索查证、自觉远离;针对涉嫌误导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可保留证据向相关互联网平台和有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三、 留意宣称测评方法,避免“诚意”变“套路”

  在浏览“第三方测评”信息和推荐产品时,要留意查验有关测评项目是否合理,测评信息或数据来源标注是否清晰,相关数据结论有无常识性错误或逻辑谬误。可以翻阅查验该账号作者往期成果、点赞情况和网友评论留言,综合比较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避免被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测评所误导。

  四、当心概念营销变味,警惕“跑偏”的“第三方测评”

  部分“第三方测评”账号为了商业利益变身流量代言人,以“科普”“分享”为名行“营销”“带货”之实,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要注意辨别这类营销行为,不要被虚假宣传所迷惑。关注商家是否如实宣传商品信息,对于一些偷换检验检测指标项目概念或虚假展示检验检测报告的行为要保持警惕,更要防范直接伪造虚假检验检测报告、推销仿冒伪劣商品的情况。

  五、留心促销规则,规避消费套路

  认真阅读各平台和商家的预售及促销规定,详细了解定金及尾款支付时间、退还条件以及优惠券使用条件、折扣范围和期限等内容。注意“定金”支付后的相关规定,通常情况下,如果消费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或因自身原因不想购买此件商品了,“定金”是不予退还的,切勿冲动支付定金。

  六、直播带货良莠不齐,围观时保持冷静

  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直播带货商家进行交易,尽量选择主流正规的电商直播平台。不要被主播的夸大宣传所诱导,对于主播极力推销的商品要保持理性判断。为保障财产安全及交易记录可查,不要脱离平台进行私下交易,不直接转账、汇款至私人账户以及通过发送付款链接页面或者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进行付款。

  七、关注商家售后服务,有纠纷及时维权

  提前和商家明确发货时间,购买急需品、生鲜食品等要注意避开物流高峰期。同时,了解商家发货及退换货政策,保存好聊天记录、订单信息、支付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相关购物凭证,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者收据。收到货后尽量当场验货,确认无误后再签收。发生消费纠纷时,要及时联系商家或者电商平台协商处理,若依旧无法达成和解,还可以拨打网络交易平台或商家所在地12315、12345进行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八、注意个人信息安全,谨防诈骗陷阱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对各种中奖、免单、货到付款等信息要仔细甄别,非必要不提供个人相关信息,尤其是身份证、银行卡以及各类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切勿登录陌生网站,切勿点击不明链接,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