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 区府办文件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从化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含电子商务、物流业等)》的通知

来源: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6 15:32

相关解读文件:【一图读懂】《从化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含电子商务、物流业等)》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从化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含电子商务、物流业等)》业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科工商信局反映。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11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23年6月12日印发



  从化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含电子商务、物流业等)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零二三年


  目录

  前  言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三)面临挑战 

  二、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与实施路径 

  (一)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二)持续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三)扎实推进商务数字化转型 

  (四)着力打造区域特色物流枢纽 

  (五)积极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 

  (六)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 

  (七)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八)促进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九)探索建立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机制 

  (十)加快提升基础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十一)全面强化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人才保障 

  (三)政策保障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 是从化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广州市从化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广州市从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从化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是新形势下从化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从化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从化区服务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服务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业态、业种不断丰富,在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新的历史时期,从化区服务业发展要立足服务全区大局,抢抓新机遇,迈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

  1、服务业总体规模保持增长

  “十三五”以来,从化区服务业总体呈现稳步增长势头。从化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52.0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0.52亿元,年均增长率约3.9%;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50.73%增长至2020年的59.42%。全区消费品市场基本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94.47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188.83亿元,总体呈上升态势。

  表1.从化“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情况表

统计指标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164.99

174.99

178.05

208.22

230.5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00.90

105.34

109.80

120.31

188.83

  2、服务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十三五”以来,从化区服务业领域投资额持续增长,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据统计,2020年从化区第三产业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0.21%。广州地铁14号线、广河高铁、肇清佛从城际、“三横三纵”路网等交通项目深入推进,提升了从化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的“速度经济”。区域交通更加通达便利,通过路网建设使得旧城区由原有的26平方公里拓展至55平方公里;实现村村通公交目标,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352.2公里。同时,从化区通讯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三五”期间,全区143条自然村实现了光纤网络全覆盖,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促进从化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推进,从化区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OA)系统升级推广项目、综合治税平台运维升级项目、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与应用等项目在过去五年间逐步落地,政府窗口服务效率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企业融资环境在“十三五”期间也得到了显著改善。2020年,从化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57729万元,贷款余额4468601万元,分别是2015年的1.72倍和1.88倍。农村金融工作稳步推进,网点布局日益完善。从化温泉财富小镇的建立,提升了从化区的金融影响力。截至2020年,温泉财富小镇已入驻各类金融机构153家,资产管理规模约600亿;发行基金114只,累计发行基金规模467亿元。

  4、总部经济与金融服务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从化区为总部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2020年,从化区优质企业办累计备案企业236家,认定优质企业144家,以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为从化区税收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2016年建立的温泉财富小镇发展金融服务平台,填补区域金融产业发展的空白。截至2020年,温泉财富小镇完成了包括深高速产业投资基金、赛富合银、南粤基金、粤泰金控、佳都科技、宜信集团等单位在内的153家金融机构的入驻,资产管理规模约600亿元,累计税收约4000万元;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备案私募基金管理机构22家,有限合伙基金6家,发行基金65只,累计发行基金规模467亿元。以上工作成效为从化区未来五年推动“温泉总部集聚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5、外资外贸规模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有所下滑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以及新冠疫情暴发后的持续影响,从化区“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处于下滑趋势,从高峰期的1.32亿美元跌至2020年的1970万美元。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外资存量不足,缺乏大项目支撑。外贸进口额从2015年的32.7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18.6亿元,下降较为明显。外贸出口额在2016-2017年保持增长,2017年达140亿元,但后续呈下降趋势,2020年实现外贸出口额99.2亿元。

  表2 从化区“十三五”服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4.47

188.83

14.9

进口额(亿元)

32.7

18.6

-10.67

出口额(亿元)

122.6

99.2

-4.15

培育年销售50亿元以上批零企业

--

完成


培育年销售30-50亿元批零企业

--

完成


培育年销售3000-5000万元电商企业

--

完成


培育年销售1亿元以上电商企业

--

完成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期间从化区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主要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经济转型将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机遇

  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数量和规模扩张已经让位于质量和效益提升,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将对从化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伴随着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望持续增加,服务品种将日益丰富,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将竞相涌现,从化区服务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有利于从化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和区域经济集中度持续提升。随着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大湾区交通网络更加便利快捷,生产要素跨区域迅速流动、聚集和转移的条件日益完备,从化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更为成熟。从化加快高质量打造“两区两谷”,对外交往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从化区周边地区如中新知识城、白云区等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园区,随着这些园区的发展逐渐成熟,从化区有望承接技术和产业的溢出效应,在服务业的发展、配套方面与周边地区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从化区地处大湾区北部交通枢纽,在发展现代物流和贸易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从化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服务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的理念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绿色发展逐渐成为提升经济发展效益和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从化区具备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势,随着区域分工不断优化,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从化区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区独特优势的条件逐渐具备,将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在服务业探索以比较优势产品和特色服务形成竞争优势,以高品质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高质量投资和高素质人群扎根从化,培养、引进、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服务业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面临挑战

  1、服务业总体基础较为薄弱

  总体而言,从化区服务业的总量水平不高,结构有待优化,发展质量粗放低效。现阶段,从化区的服务业以消费型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从化区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从化区基本不具备为从化主要工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和营销服务的能力。

  目前,从化区多数服务业企业的主打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特色不够鲜明。例如,温泉镇是从化区旅游服务贸易的主阵地,传统经营模式虽然树立了良好口碑,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群,但面对周边地区的竞争,需要在产品创新上迈开步伐,更上一层楼。温泉旅游的独特主题需要拓展更丰富的内涵和产品服务,打造更多的个性化亮点,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机制需要更加完善。其他特色小镇虽各有特色,但特色小镇之间的协同规划、协同营销仍需升级,需要画龙点睛之笔将从化具有特色的景点串联起来,创造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发展新格局。

  服务业的品牌优势尚未建立,缺乏有竞争优势和品牌特色的产品,文化和生态优势没有充分开发,缺乏能吸引高端消费、规模化消费的大型商业活动。以荔枝节为代表的文化节日在吸引客流量、促进消费等方面的潜力有待挖掘。

  基层镇街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和重点工业园区的配套商业设施均存在建设不足的问题。太平镇、明珠产业园的商业设施规模较小,难以起到便利日常生活、吸引人流、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北部镇区的商业设施在满足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方面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太平镇与中新知识城的合作模式尚未决定,相关商业设施如何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2、核心商业载体发展空间受限

  相对广州市中心城区,从化区的商业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从化区主要商圈的关键载体面临发展空间资源不足的约束。以新世纪广场为代表的商圈,曾经是从化区的核心商圈,但近年来由于商业设施和商业模式逐渐落伍,以及伴随互联网商业的兴起,其核心地位已渐渐让位于海塱商圈。新世纪广场进行旧城改造,面临拆迁成本高,拆迁难度大,容积率受政策所限等问题。海塱商圈的主要设施及其周边配套主要面向年轻人消费,以中低档消费为为主,总体规模偏小,功能设计跟不上当前大型城市综合体的要求,与广州城区的中心商业圈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从化区要建成媲美天河城、中华广场的购物中心,在空间资源、交通配套等都面临约束。老商圈面临发展困境,新商圈需要扩容提质。

  从需求角度看,在核心镇街通过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来提升从化区的商业水平面临常住人口消费力不足的约束。无论是以海塱商圈为代表的新商圈,还是以新世纪广场为代表的老商圈,其消费人群主要以从化常住人口为主,消费提升面临消费客流量偏小、消费能力偏弱的需求约束,在常住人口收入水平难以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借助开发商的力量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有较大的难度。

  3、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目前,从化区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在珠三角地区处于较落后的水平,制约了从化区服务业的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提升以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又是以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所产生的分工深化、专业化要求大幅提升为基础的,教育科技、艺术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更是以工业化走向知识密集型为基础的。“十四五”期间,从化区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及结构演化将受制于从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以及从化服务业支撑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产业组织形式层次较低

  从化区服务业中大多数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引领,集聚度不高,缺乏竞争力强、知名度高、品牌影响力大的大型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核心竞争力偏低。服务业发展整体呈现出规模小、分布散、产品雷同、档次偏低等特点,产业发展能级亟需提升。

  5、发展高质量服务业的要素资源不足

  从化高端现代服务业人才缺口较大,服务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服务、高端旅游等行业人才匮乏。缺乏吸引高质量人才落地的雄厚物质基础,引进困难,留住更难,成为制约从化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二、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根据广东省、广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以提升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突出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开放合作,推动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加快形成能有效支撑从化区城市化、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业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城市化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从化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幸福美丽生态之城,持续深化“生态立区、产业强区、特色发展”总体工作思路,全力打造“两区两谷”,为推动从化经济社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动能转换

  以深化城市化、工业化升级为目标作为从化区服务业发展的动能。树立“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概念,遵循工业化、城市化和服务业交融发展的规律,秉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形成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系统。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城市化发展的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各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业的供给水平和效率,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助力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以高质量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催生创造服务业的新需求、新市场、新模式。

  2、开放发展

  以增量开新局,弘扬开放共赢的文化,通过建设新型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引进大型服务企业开创从化区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3、科技引领

  加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科技在从化区服务业的推广应用,提升教育科技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4、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从化区在生态旅游、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等领域的优势,在已形成的发展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旅游、科创、商务等功能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的空间组织形态。

  (三)发展目标

  建设现代都市生活机能区。完善从化区主要商圈的服务机能,力争消费环境看齐广州市中心城区;根据从化区人口分布和未来集聚趋势,完善教育医疗机构的配套建设,形成具备吸引人才在从化创业就业的功能。

  构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会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技术服务等产业,创新观念、创新方式、创新机制,使其具备服务从化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主要经济中心的能力。

  提升文化商旅业的竞争力。以从化温泉功能区为核心拓展文化商旅业的产品内容,提升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

  推进新型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推动服务业实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促进从化区服务业以创新为纽带实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在“建设高水平幸福美丽生态之城,争当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排头兵”的从化区“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统筹之下,结合从化区“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将从化区服务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总体目标分解为如下指标体系:

  3从化区服务业“十四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现状值

2025年目标值

指标属性

1

第三产业增加值

230.52亿元

294.21

预期性

2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46.91

51.78

预期性

3

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亿美元)

0.3

0.7

预期性

4

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亿元)

2.5

5

预期性

5

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2

0.27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与实施路径

  (一)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积极参与构建广州市“一核两带三区多点”的服务业发展新空间格局,推动从化区服务业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彰显从化区品牌特色。紧扣“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定位,着力构建“一带四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做强南部科技创新发展区,抢抓“一城四镇”联动发展机遇,发挥地铁沿线的交通、区域等叠加优势,加快建设功能完备、配套齐全、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高地。做优中部综合城市功能区,持续完善高端商贸、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功能布局,加快建设高品质商业综合体,充分激发城市活力,着力打造宜居城区。做精北部生态价值实现区,精心保护北部生态水源涵养地,打造生态经济核心区、红色文化传承地,实现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协调发展。做实西部城乡融合示范区,错位发展农业、工业及临空经济,全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新空间。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主抓手,积极构筑“一核引领、多区联动”的城市服务功能发展新格局。“一核”指从化中心城区。“多区”主要指依托主要镇中心、产业园、交通枢纽、特色小镇等重点区域,形成的区域性商业生活机能区。

  “一核引领”是指以从化中心城区为核心,开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中心城区教育医疗、商业配套等生活性服务设施,根据产城融合的理念配合从化经济开发区的需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从化区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城市“会客厅”,全面提高商务、科技、贸易等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带动从化区整体服务业水平的提升。“多区联动”是指依托从化中心城区,连接主要街镇、产业园、交通枢纽、特色小镇等重点区域,在区域性人口与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地建立满足当地人口需求的生活性服务区,引导特色服务业发展,形成科学合理、搭配适当的服务业集聚布局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主要街镇,建立网状商业生活体系。通过构筑“一核引领、多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相互支撑的城市综合功能服务网络。具体任务包括:

图1 从化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图.png

图1 从化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图

  1、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功能

  扎实推动“一核” 提质扩容,聚焦提升老城区能级品质,推动街口街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心城区“会客厅”,着力畅通城区交通微循环、提升现代化城市治理能力、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奋力实现老城区新活力。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主城区服务业发展能级,增强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提升中心城区的商业、教育、文化等综合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化发展能级,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城市“动力引擎”,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根据从化经济开发区和周边街镇的产业、人口对服务业的需求,驱动中心城区功能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实现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节奏地规划商圈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多层次、多业态的商业网点,引导行业适度集中。依照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构建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商业生态,提升城镇消费品质、创新城镇消费模式、优化城镇消费环境。以“三旧改造为契机,重新布局商业设施。以建设未来从化区商业中心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人口、交通、娱乐、购物等要素,重点打造一个能辐射从化区各街镇的商业中心,新建地标性商业设施,既能满足从化现有常住人口的需求,又能起到大幅改变从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和高端人才入驻从化的作用。以商业中心为依托,增强高品质生活服务机能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和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提升以产业园和街镇为代表的城镇生活品质

  大力提升产业园和街镇为代表的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品质,推进人口相对密集的产业园和街镇的商业设施现代化、时尚化发展。街镇是生活服务业的载体,是满足年轻就业人口的生活、娱乐、社交的主要场所。由于历史原因,从化区一些产业园没有配套建设能充分满足年轻就业人口的商业街区、体育设施、娱乐设施等,厂区宿舍无法满足员工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造成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十四五”期间,要在太平镇、鳌头镇、明珠工业园等产业园区,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服务工业人口的公寓、公园、商业设施、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娱乐设施,同时根据产业园和街镇的人口趋势,建设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实现“园区”向“城区”转型,为产业园的企业招来人、留住人创造良好条件。在温泉功能区等景点区,建设服务游客的特色商圈,为游客展现从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专栏1

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产业园及街镇开发重点商业项目。

---海塱商圈。以欣荣广场为核心商业功能区(海塱商业步行街),持续培育提升业态品质,打造“名圈”“名店”,释放消费更多可能性。依托地铁14号线从化客运站出入口优势,优化商业步行街功能布局,增设亲子游乐项目、商旅文化元素及引进优质知名品牌进驻,培育打造从化首店经济、时尚经济和甜蜜经济,促商圈动能转换深入推进。以远达广场、莱茵广场2个地标性商业体为载体,培育构建高品质消费集聚区。

---远达汇聚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28.6亩,总投资5亿元,利用远达广场原址升级改造,一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碧水雅庭项目,地块总建筑面积为35678.3平方米,第二部分远达广场商业地块总建筑面积为42309.2平方米。

---莱茵商业广场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36.64亩,总投资1.8亿元,利用原华景大酒楼升级改造,拟建项目总建设面积66079平方米,酒店建筑面积19973.7平方米,层数9层;商业建筑面积19465.3平方米,包括临街商铺、百货、餐饮、儿童业态、电影院等;地下建筑面积为17947平方米,用途为地下停车库。目前,该商业综合体拟引入希尔顿酒店,酒店外墙装修工程有序推进中。

---太平壹悦广场。总建筑面积约为11万㎡,将依托105快速路、地铁14号线等大交通优势,建设区域商业中心、核心社区活力轴,打造地铁标杆综合体。

---鳌头商业综合体项目。占地约47亩,利用鳌山村、新兔村集中留用地,与合景泰富集团共同谋划建设商业综合体、步行街,打造鳌头第一商圈高地。

---鳌头镇城乡融合文化商业中心。完善图书馆、客运站、商业综合体建设。对主体楼进行修缮、整饰,对广场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将鳌头客运站打造成为集交通运输、商业经济、文化交流为一体的鳌头镇城乡融合文化商业中心。

  (二)持续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1、以整合资源为重点,推进文旅业的转型升级

  重点探索从化区旅游业的转型之路,加强政企联动,强化政府在旅游线路产品规划统筹与品牌形象推广的责任担当,不断提升企业运营线路产品的经营能力。共同打造主题精品线路产品,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入到从化区的文旅品牌中,树立从化区文旅业的地标和旗帜。鼓励从化旅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根据从化区文旅业的核心内涵和比较优势优化景点布局,创新产品和服务,建立交通接驳网络有序引导旅游线路,形成多层次、多节点、多种类的文化旅游生态体系,营造拴心留人的居住和旅游环境。

  鼓励从化区的旅游企业积极响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趋势,针对自驾游、自助游、亲子游、家庭游、绿色生态游、运动康养游日益增多,康养、运动、生态、科普、研学、亲子、文创、娱乐等主题旅游更受市场青睐的趋势,在产品打造、市场运营、投资建设、营销推广等领域大胆创新。围绕市场需求主动调整产品与业务结构,做好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赋能文旅产品,积极拓展延长文旅产业链,利用大数据技术探索智慧营销。

  鼓励从化区的旅游企业积极引入新型商业模式促进服务业发展。大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等设施,加快从化区旅游产品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不断完善从化区旅游产品线下服务的同时,开展线上促销和推广活动。

  创新从化新老温泉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等商业理念,创新利用各类自然景观和温泉、人文、农业等资源,高效整合相关产业链、价值链,积极引入既对环境友好、又能彰显文化旅游价值的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旅游、零售、酒店、餐饮、文体娱乐一体化发展,实现跨界融合创新,通过互动聚合促进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创新文旅业态,探索文旅与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农业融合,推出科技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农业旅游等创新产品。

  立足从化实际,依托从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大力发展从化特色餐饮,着力支持推进本地餐饮创新,重新诠释本地特色餐饮的内涵,孵化本地特色餐饮新格局,将本地特色餐饮打造成为从化乡村经济的新增长极。

  2、以新模式新业态为切入点,促进新型都市商业发展

  完善和落实不同从化城区与各街镇的商业功能,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系统性增强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构建核心城区和街镇协调发展的商业空间格局,最大可能地便利居民生活需求,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及时顺应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对商业综合体、配套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商业载体进行改造提升,完善商业零售业态布局,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推动实体零售企业创新转型,以商业步行街、商圈为载体,鼓励引导线下经营实体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提高消费者获得感;推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提升,支持花卉集群发展,促进特色专业市场向品牌化、体验化文商旅融合功能转型;鼓励传统商贸载体、大型体育场馆改造为多功能、综合性、业态结构丰富的新型消费载体,适时启动新世纪广场的改造工程;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民生设施等项目建设用地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三旧改造利益共享机制,优化审批流程,鼓励采取加建扩建、局部拆建等方式完善商业设施。

  推动商业步行街、商圈改造提升。结合实际对从化区的商业步行街、商圈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信息平台和诚信体系等新建改建项目予以支持;鼓励步行街、商圈优化业态结构,建设智慧街区,推动步行街、商圈差异化、品质化、多元化发展;完善商业步行街管理,在符合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具备条件的商业街区开展户外营销,合理划定户外营销区域,为市民提供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营造规范有序、丰富多彩的商业氛围,提升城市商业活力;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间经济供给,重点培育、建设、提升一批夜间经济消费街区;鼓励温泉功能新建、改造提升酒吧街、咖啡街、餐饮街,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商圈,增强夜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引进品牌企业,推动国内外知名品牌集聚,提升消费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提升服务质量和城市品位,培育形成看齐广州市核心城区水准和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影响力的消费城区。

  3、探索打造农业商贸新模式

  充分发挥从化区的生态优势,引进实力强、经验丰富的农产品商贸大型头部企业,以新零售模式为基础,探索建设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体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高端农产品品牌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农产品消费升级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源头抓起,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品种、创新品牌影响力,以强大的供应链支持从化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实现以贸促农,通过农产品新零售打造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新农业。同时,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推进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提升从化区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统筹农产品流通网络布局,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流转顺畅、竞争有序的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升从化区特色农业对广州市城区乃至大湾区核心城镇的服务功能。强化以城带乡,以发展乡镇农产品商贸业促进农业的供给侧改革,释放农村农民的生产热情。

专栏2

重点项目

---从化花卉集群(新开花谷花卉交易平台项目): 38家规上花卉企业沿着西和村花卉大道铺开,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花卉产业集群。目前该小镇已建成省级花卉产业园,并在2020年纳入国家级产业园管理体系。该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通过花卉信息港、花卉电子交易平台、花卉电商直播平台,利用5G、物联网、VR/AR等技术手段,引入B2B运作模式,花卉直播带货模式等,力争3年后年交易额达到15亿,带动2000人以上人口就业。聚集打造华南现代花卉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提升花卉交易信息化水平,以科技创新带动花卉产业转型升级。

---从化温泉婚庆产业园:围绕“老温泉新活力”目标,依托温泉资源优势,结合浪漫产业,积极培育探索乡村旅游与浪漫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到温泉办理婚姻登记及婚庆旅游的新婚夫妇,提供中西“婚礼式”颁证仪式、集体婚礼、婚纱摄影、婚礼礼仪、婚宴婚房、蜜月旅游、优生优育、婚姻辅导等“一站式”服务。推动从化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婚庆旅游目的地。着力构建“一核两翼”浪漫产业体系,推动温泉婚庆产业核心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浪漫经济相容共促,创新探索“四个一”婚庆产业模式:即打造一个全国旅游度假一站式婚登中心、一个省级婚俗文化馆、一条浪漫步行街和一个国家级婚俗婚庆服务平台。同时,以温泉婚庆产业核心区为辐射,带动西和万花风情小镇及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浪漫产业带,全面整合全区婚庆业态,扩大“甜蜜经济”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生态经济总部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

---鑫从境·国际交往花园:项目立足于打造服务大国开放战略的“民间外交”核心载体平台,争取上位政策支持,吸引跨国企业总部、国际组织以及全球华人华商,通过高端论坛、国际会展、产业合作、科研合作、网络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以总部经济为核心,汇聚国际会议会展、国际教育、国际健康养疗、现代都市农业、奢侈品消费等高端业态,形成国际化、生态化、强创新、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城,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交往的“政策特区”和综合性国际交流平台,共筑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政策高地。计划分三期进行开发:总投资约250亿元,首期用地(即启动区)约3480亩,主要建设国际家族企业总部、莱普顿学校、国际未来社区、小海河生态示范段等。二期用地约3000亩,主要建设国际交流中心、国际组织、国际商协会湾区总部、国际家族企业总部等。三期用地(即项目其余用地)约1200亩,主要建设侨鑫大学、国际健康中心、国际尚购公园等。

---国医小镇项目:以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中医药历史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医小镇位于太平镇格塘村,以“中医药文化”“孝道文化”“古驿道文化”“不要怕精神”为文化内核,逐步发展形成为融合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生产与加工、产品与技术、商业与流通、教育与科研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三)扎实推进商务数字化转型

  推动电子商务与传统商贸服务融合发展。鼓励传统企业深化与知名电商的业务合作,鼓励电商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开发和引入先进技术,拓宽发展空间,扶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强化电商企业的招商引资,吸引一批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技术中心、服务中心和营运中心落户从化。

  加快发展电商直播、才艺直播等直播平台,办好直播节等有影响力的活动。支持“直播+批发市场”、“直播+商圈”“直播+旅游”等模式发展,举办专业市场与直播电商对接大会,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批发+直播带货”新模式。支持重点商圈引入电商直播基地,打造线下场景体验展示与线上交易相结合的新消费模式,不断出台政策支持直播电商业态发展壮大。

  支持推广便民新模式。鼓励大型超市、电商平台、社区生鲜连锁店开拓线上销售渠道,推广“线上下单、肉菜到家”模式;鼓励为社区提供线上下单、线下体验、送货上门、无人销售等服务的连锁企业,对新增门店给予奖励,鼓励零售企业采取“直播带货”模式增加销售额。

  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着力推动农村电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利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优势打造农产品电商优质品牌,优化农村电商消费环境。

  鼓励医养结合机构不断探索“互联网+医疗”模式,大力发展智慧药房、医疗管理、康复管理等。加快数字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营造智慧教育生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教育体系。鼓励具有条件的商贸企业拓展网络零售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型营销模式。在专业市场推广以数字化方式创新流通服务新模式、新方案,引导专业市场与商家探索“实体体验+平台外卖+电商零售+视频形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

  (四)着力打造区域特色物流枢纽

  从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大湾区的角度出发,加强从化区与白云机场、广州北站的交通互联互通,全面加强与广州市中心城区、周边区镇、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城市的物流合作,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作体系,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从化区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北部区域性特色物流枢纽,不断增强区域性公共服务辐射功能。

  围绕韵达华南产业基地、京东智能电商运营中心、中国供销流通产业园等项目,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务,不断完善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聚焦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等细分市场,打造集跨境电商运营、采购结算、开放平台、存储分拨等功能为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物流枢纽。结合从化区物流发展现状,密切关注产业发展趋势,通过物流发展专项建设项目解决制约从化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构建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不断优化冷链物流发展环境,推进智慧物流、绿色物流、标准化物流等特色物流加快发展。大力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加快推动农村物流发展,构建以区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为支撑的区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布局。优化农村快递资源配置,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提高农村电商发展水平,拓宽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发挥农村电商在对接科工贸的结合点作用,推广应用“互联网+”订单农业公益性平台,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加强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等流通设施建设。

专栏3

重点举措

---加快建设智能供应链平台及物流产业园。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无人物流、冷链物流等物流新业态,打造以数字技术平台和智能供应链平台为“双核驱动”的智慧产业园。

重点项目

---韵达华南电商(广州)产业园基地。该项目选址于从化高技术产业园,用地约280亩,投资建设产业园,包括:智能化快递快运中心,供应链产业园基地,智能化物流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物流汽车研发和制造中心。

---京东从化智能电商运营中心。该项目选址明珠工业园,用地约97亩,京东从化智能电商运营中心由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主要建设生鲜农产品加工中心、智能中央厨房、乡村振兴综合电商示范基地、综合电商采销运结算中心、综合电商云数据管理中心、供应链管理及跨境电商与展销中心、综合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经营实体。

配套项目

---鳌头汽修产业园。位于小坑村牌坊对面沙场,占地40亩。整合G355沿线可视范围内较为分散的汽修企业,逐步推动沿线落后企业有序退出,规范市场秩序,实现汽修产业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建设成为综合性物流配套汽修产业园。

  (五)积极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

  以优化从化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和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及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以打造质量品牌为导向,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消费品牌,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加快优化消费供给结构,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增长点,有序发展现代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

  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融合化、集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推进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创新孵化、跨境电商、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化发展。

  打造现代生活性服务业新亮点。通过立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州中心城区、佛山、东莞、深圳高端客户群体,围绕消费升级,重点推进康养旅居和户外文旅的品牌化发展。

  1、现代物流

  广州作为华南零售和配送中心,是整个区域的综合性物流枢纽。由于广州核心区域道路、仓储设施较为老旧,新增优质仓库稀缺,从化物流园战略地位优势显著,可塑性较高。围绕韵达华南产业基地、京东智能电商运营中心、中国供销流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以现代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于生产生活、“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目标的现代智慧物流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专业领域技术先进、产品丰富的基于数字化管理的现代智慧物流基地,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物流做支撑。

  2、总部经济

  加快引进培育知名总部企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总部。依托“温泉总部集聚区”、“穗北国际交往中心”、“乡村振兴示范区”等从化区特色发展平台,打造总部基地。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全力推进从化温泉总部集聚区建设,高标准、差异化打造“一区四核”集聚发展布局。打造老温泉·双创街区型生态总部,发挥温泉财富金融企业聚集区和粤创街的平台作用,精准链接驻从高校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资源、“双创”资源,积极培育一批“独角兽”高成长型总部企业。

  3、现代金融

  依托温泉金融企业聚集区发展金融服务平台,重点引入家族财富管理、风投、创投、基金等金融机构。以科技金融为拓展,重点引入区域性高端专业金融科技机构,促进现代金融与从化产业的互促互进、融合发展。一方面让以温泉金融企业聚集区为平台的现代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从化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让温泉金融企业聚集区成为连接从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信息平台、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温泉金融企业聚集区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人才、信息导入从化,为从化区的经济发展打造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根据国家碳中和、碳达峰重大策略部署,加强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强化各类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加大绿色融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鼓励保险资金投向绿色企业和项目,对绿色发展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实现资金与绿色资产有效对接,发挥绿色金融对产业转型的支持作用。

  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广清接合片区(广州市从化区)实施方案》落实,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优化信贷投放制度,引导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并投向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完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机构加强合作,加大对涉农业务支持力度。

  4、科技服务

  以制造业新兴支柱产业为重点,通过科技资金扶持引导科技服务企业入驻从化,积极鼓励制造企业依托科技服务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加快成果转化。鼓励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在从化经济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服务从化区制造业转型升级。

  依托华南地区最大的GLP(药物非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华南最大的实验动物产业区等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从化)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与其他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试行互补化发展,解决新药临床前最后一步“卡脖子”问题,形成药物研发、安全性评价、综合服务、产业化等全链条集聚,填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技术服务平台的空白。

  依托广东省生态工业设计研究院,充分发挥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的研究能力和行业影响力,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部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工程中心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密歇根大学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高校保持紧密合作,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探索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加快特色集聚发展平台建设,建设生态工业设计共性技术研究与成果扩散服务平台,致力于成为生态设计产业创新创业的世界高地,促进全球绿色发展。

  5、创新孵化

  完善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支持从化企业设立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部门,鼓励企业推广科技成果应用;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推进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的发展。

  6、口岸综合服务

  围绕从化口岸跨境电商物流园,重点推进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贸易业务,提高使用口岸现有物业资源效率,不断完善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支持生产制造、电商平台、仓储物流、金融风控等各类企业汇聚跨境电商物流园,带动本地周边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触网上线”,共同发展产业链和生态圈,不断夯实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和基础。将从化区打造为业务范围可辐射至增城区、花都区、粤北山区及全国各地的跨境商品集散地,加快培育外贸经济、商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区域交通、旅游、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在疫情防控、资源共享等领域,加强与周边口岸的联系与合作,利用白云滘心口岸空港优势解决短期陆上运输不便的企业难题。

  提升从化区对外开放水平,丰富优化口岸经济,将从化口岸跨境电商物流园打造成一流的跨境电商平台。一是完善从化物流园区的功能,健全无人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等新业态;强化跨境电商 B2B出口模式,利用海关优先查验、自动比对、一体通关、便利退货等措施,鼓励企业将产品输送到全球市场;二是促进保税仓建设,便利从化企业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货物采购,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和利用率;借助保税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进口清关、入区退税、退运返修等功能,加速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仓储等业态发展,助推从化区稳外贸工作。

  加快打造世界级现代马产业经济圈,围绕现代马产业深化穗港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携手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全国唯一“无马疫区”的区域优势,以及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作为国内最大规模、最高标准、唯一拥有国际标准设计跑道的平台优势,加快推进国际马匹检测中心、吕田马匹检疫隔离场等平台设施建设,完善跨境赛马“一体化”通关检疫监管模式、马匹“一次审批、多次往返”检疫许可模式,优化监管服务水平,争取速度赛马赛事试点,打造粤港两地规则衔接示范基地及世界级现代赛马产业经济圈。

  7、教育培训

  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引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现有驻从化区的高校的办学水平。鼓励各行各业与大专院校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从化“9+1”所高校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能培养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高质量技术人才的教学体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专院校中形成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充分发挥从化区“9+1”所高校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体系,加快推进校企联合办学,鼓励学生到企业专业实习。以温泉金融企业聚集区为依托引入区域性高端专业教育机构,瞄准特定专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依托湾区设计开放大学,以培育创新创业高级人才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全球生态设计中心”的前沿领域为目标,围绕引领全球化市场和用户需求,开展先进技术研发与创新性设计领域的教育培训。以穗北国际交往中心为支点,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机遇,面向大湾区城市人群,结合从化区现有产业结构和企业国际化资源,发展国际教育。

  8、康养旅居

  以珠江惠仁康养(从化)国际社区为基础,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的医疗资源平台,借助生命健康城完善的产业配套,积极吸纳广州中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依托现有森林、温泉资源,打好“自然生态专业医疗+康养社区”优质资源组合拳,力争在从化区打造国际行业标杆的康养示范中心,推动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旅居高地、世界知名的生态康护中心、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背景下,持续开发适宜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人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并能够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需求,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良好基础设施保障的老年康养产品。重点发展健康养生和旅游休闲度假服务,加快发展专业化、个性化健康服务,建设一批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健身养生游紧密结合的健康养生福地,培育一批第三方专业体检中心、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构建以休闲、保健、康体、疗养为特色,以休闲、养生产品研发应用等为产业链的新型功能区。

  9、户外文旅

  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休闲等融合发展,将从化区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示范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大自然,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等密集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将体育户外等相关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部署户外运动及体育产业的发展。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研学游、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新业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旅游+”战略,形成农业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婚庆旅游等新业态产业体系;提升文旅公共服务,完善从都湿地公园、荔枝蜜公园、南粤古驿道、南平客厅、流溪碧道等主客共享设施;推进从化吕田莲麻村客家文化民宿发展区规划建设,打造文旅知名品牌。持续举办全国登山健身大会、全国露营大会、全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等品牌活动,精心筹办摄影展、乡村文化艺术节等节事活动,以活动、体验、影像、展览等多种形式宣传从化文旅资源品牌,讲好从化故事。

专栏4

重点举措

---发展总部经济:高标准建设从化温泉总部集聚区,科学制定从化温泉总部集聚区规划建设“路线图” “时间表”,加快完成规划衔接、城市设计、控规编制等工作,积极推进片区交通路网建设、国际精准招商等工作。

---加强创新孵化:培育生态工业设计产业转化园。导入工业设计成果,建设高端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加快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技术突破,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化链条。

---完善口岸功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参与支持“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确保口岸安全顺畅,提高跨境电商便利化水平。推动口岸共建文明活动。推进建设明珠保税仓、兰花出口基地、马匹检疫隔离场等项目。

重点项目

---从化马产业项目:以养马+训马+赛马三轮驱动、互为支撑为发展模式,打造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赛马产业联动发展区,构建相对完整的赛马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从化马场二期、国际马匹检测中心、广州从化国际赛马发展中心、马匹交易中心等平台设施建设,谋划马术主题酒店、马术运动公园、马术运动综合体等设施配套,对标世界标准高质量策划组织系列马术赛事和马术运动,争取速度赛马赛事试点,打造世界级穗港马产业经济圈。

---客天下广州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项目占地约6000亩,总投资50亿元,以“爱与森 林”为主题,围绕文化、探索、惊奇、疗愈四大体系,重磅打造九大业态,包括文旅综合体、儿童动漫产业、儿童体验教育产业、幸福婚庆产业、户外拓展教育产业、生物科技健康产业、爱情木屋酒店、森林健康民宿和Allardo Hotel世外桃源酒店,充分发扬客天下工匠精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标杆文旅项目。

---生态设计特色小镇:将打造包括鸭洞河生态廊道和生态设计大道在内的“一河一路”,并规划建设国际生态设计促进中心、中瑞设计中心、中瑞低碳城市产业园、中国生态工业设计产业研究院、湾区设计开放大学、国际设计使馆区、生态设计博物馆、设计企业总部等片区。小镇还将建立起100亿规模的生态设计产业基金,首期10亿元用于投资孵化发展生态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平衡车、生物光源、智慧农业、工业设计四大产业群。

重点活动

---从都国际论坛:“从都国际论坛”大会,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澳大利亚中国友好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国际性会议,是中国境内重要的民间外交及国际交流平台,论坛旨在通过探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增进各方的了解和共识,从而推动区域和全球合作。

---世界生态设计大会:该活动旨在于全球范围内促进设计与生态、社会的融合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地区间设计交流与合作,打造汇聚品牌、人才、资本、产业四位一体的低碳城市产业创新业态,构建生态创新设计体系,在经济、社会、环境领域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产业活力和生命价值,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做出贡献。

---广州国际(流溪)花卉博览会:该活动简称“花博会”,主会场设在从化区城郊街西和村锦绣园艺和九里花街。全域布局精准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实现与花共美、与花共赢、与花共生。

---广州国际美食节从化会会场活动:该活动每年根据广州市统一部署举办。从化区美食节每年在四季度随广州国际美食节主会场同步举办,活动具有全区行业较具影响力的城市美食盛典,形成以“食”为载体,集饮食、娱乐、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城市品牌活动。

---吕田美食节: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和商旅文融合,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从化生态美食之都,吕田美食节每年定于12月底举办,集中展示我区地道美食文化和吕田美丽小镇生态风釆。

---“美荔定制”文化节:按照省、市文件精神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战略,响应广东荔枝“12221”市场营销行动,继续推进荔枝定制模式,打好荔枝产业牌、市场牌、科技牌和文化牌,以荔枝产业作为“小切口”,推动从化农业产业“大变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露营大会:全国露营大会从2016年至今已经在广州从化连续举办了5年,日渐打造成为广州地区百姓心中喜爱的大众体育活动品牌。

---中国山马越野系列赛:系列赛以“北回归线跑山马”为主题,赛事规模庞大,已连续第4年落户从化,为促进从化打造国内外知名赛事活动品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新动力。

  (六)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

  1、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覆盖信贷、保险、融资担保、租赁、风投、创投等多元化的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制建设,做好金融综合统计工作。

  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完善多元化金融业态,引导从化区各类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推动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持续改善金融生态。坚决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守牢金融安全底线。推进金融风险监测防范系统建设,建立金融风险的防范及化解工作机制。鼓励银行机构与民营企业构建中长期银企关系,加大对优质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对出现暂时性资金紧张企业的帮扶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

  2、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从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信贷对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引导金融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围绕从化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支持风险投资、私募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鼓励金融资源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银行优先支持符合政策、资信良好、技术先进、规模效益明显的传统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严格落实联合授信机制,帮助优质传统企业稳定信贷总额、稳定财务指标及增强风险化解的协同性。通过贷款贴息、税收减免或奖励、政策性担保等政策手段,鼓励银行业加大对传统优势企业的融资投入。

  紧盯广东省、广州市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扶持方向。积极争取广东省、广州市资金支持,促进推动重要平台、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财政支持政策的重要补充作用,发挥各级财政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吸引各类金融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

  3、发挥金融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布局,加速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乡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程,提升村民金融素养;推进创建信用镇(街)、信用村试点,推动整村授信模式创新,促进农村信用、信贷联动;以打造一批“移动支付示范镇”“信用创建示范村”为抓手,加速乡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改善特色小镇的金融服务质量,助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助推形成革命圣地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绿色旅游等品牌。

  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积极研发个性化、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涉农信贷品种,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民宿旅游、林业经济、渔业生产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开展无抵押信用贷款模式和各类权利质押、动产质押等担保方式,扩大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满足农户和农业企业多样化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农村产业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

  加强“三农”综合保险体系建设。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创新、品种创新,实现主要农产品保险品种全覆盖。引导和鼓励保险机构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和全产业链保险服务,扩大农民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覆盖面,为农民群众提供必要的意外伤害风险保障。

  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推动政府资源强化担保增信支持,健全金融机构与政府共担的损失风险分担体系。加强政银担保合作,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相关保险产品。

  拓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渠道。加大培育力度,有针对性地指导重点涉农企业加快改制上市,引导一批农业企业在“新三板”、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七)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从化区服务业的招商工作,突出招大引强,将数字化、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流、旅游、商业综合体、电商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作为服务业的招商重点,瞄准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类、支撑设施类项目,围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融合发展项目,形成与制造业相配套的服务链,提供专业服务支撑。力求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服务业大项目。强化招商队伍,拓展招商渠道,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协调力度,搭建好土地报批、政策服务、融资等服务平台。通过引进扶持服务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推动产业链迅速发展,引领行业快速扩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支撑作用。

  加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力度,集中要素资源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健全服务业领军企业的扶持鼓励政策,通过实施领军企业的扶持政策,帮助从化区的企业成长壮大、打响品牌。加大对从化区高增长企业的奖励力度,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打造高素质人才团队,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大自主品牌影响力。

专栏5

重点举措

---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引导企业加强全程质量控制,主动发布服务质量标准、质量状况报告。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在重点服务业制定优质服务规范,推动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加大服务质量随机抽查力度。畅通消费者质量投诉举报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质量自律,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等质量服务市场化发展。

---提高服务标准化水平。开展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完善科技、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标准,制定修改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标准,加快新兴服务领域标准研制,促进服务业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打造从化服务品牌。实施服务品牌引领计划,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康养文旅等重点服务业领域,形成培育、发展、宣传和保护品牌的氛围,积极培育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培育一批“从化服务名牌”企业。

  (八)促进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1、提升城市化质量

  加快从化区核心城区发展,提高人口密集街镇的城市化水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结构,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加强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相对集中、有机统一;强化“产城融合”理念,推动开发区、产业园的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区配套互联,促进产业区块与城区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实现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的生产功能与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有机协调发展。

  在大力提升城市化质量的基础上,推进服务业与城市化进程互促互进发展。充分利用城市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紧跟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提升的机会,及时因地制宜的引导生活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逐渐加大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力度,放宽专业人才的落户限制,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和质量,促进常住人口数量稳步增加,通过人口数量、质量的提升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空间,形成城市生活质量提升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2、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工业发展

  促进从化区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工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工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和不断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是提高和扩大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关键,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确处理工业转型升级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依托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形成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在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中,突出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依托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交通物流、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设计营销等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服务业企业建设电商、研发、设计、创意等共性服务平台。

  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深化分工,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强合作,结成产业联盟,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嵌入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支持工业企业向下游服务环节延伸,发展物联服务、远程控制、售后服务等新型业态;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设计、新标准、新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主导新产品研发,向掌控产品品牌和核心技术的高端服务业转型;加快提升开发区、产业园的产业水平,通过提高产业进入门槛、强化项目投资用地绩效管理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区内产业转型提升。

  推进“互联网+”服务业创新,鼓励基于工业产业基础发展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大数据、网络营销等新型产业,推动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服务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推动满足消费高端化、时尚化、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业业态创新,重点发展财富管理、康养文旅、时尚消费、智慧社区、远程教育等新业态。

  (九)探索建立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和引导从化区“9+1”所高校面向从化区服务业发展需求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加快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业人才;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建服务业人才培育基地,培养创新型服务领军人才;鼓励服务业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服务业优秀人才的奖励。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围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企业重大项目,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引进服务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人才政策上为引进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加强高层次服务人才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科研创新团队、优秀中青年人才来从化发展;完善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为从化发展提供人才引进支持。

  借鉴先进经验,建设高品质高标准的人才社区,配套优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多样化发展面向服务业人才多层次需求的生活服务,高水平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十)加快提升基础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大力发展基础性教育医疗事业,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解决一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续增加、优化、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实施“内升外引”策略,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公办学校(幼儿园)建设力度,未来五年力争新增1.8万个公办基础教育学位。稳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以“1+N”模式推进中小学德智体美劳一体化特色发展。加快推动广州六中(从化校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从化实验学校建成开学,持续引进名校合作办学。创新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打造一批优质教育集团,重点创建3至5个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力、辐射面广的优质特色教育集团。确保新增学位在数量上充分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在布局上能够与人口聚集和产业分布空间相匹配,在质量上能够满足高素质人口对教育前景的期待。鼓励发展高水平、多元化职业技能教育,满足从化地区动态化、多元化教育发展需求。

  在医疗卫生领域,根据“广州将积极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延伸”的政策导向,力争2023年底前完成太平镇中心卫生院迁建、2024年底前完成区中医医院迁建、2025年底前完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从化妇女儿童医院共建等项目。以高水平公立医院为基础,从整体上提升从化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在从化区中心城区、重点产业园、人口密集街镇,根据人口分布特点科学布局医疗机构,合理设置公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在引进广州市高水平医院的同时,不断加大区级医院、乡镇医院的建设投入,力求医疗资源既能满足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又能适应从化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人口增加的需要,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从根本上改变从化看大病要去广州中心城区的局面。

  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运营高水平全科诊所,建立专业协作团队为居民提供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支持各界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在眼科、骨科、口腔、妇产、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以及中医、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

  (十一)全面强化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

  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机遇,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实现从化区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全力构建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总部经济、康养文旅、教育培训、商务会展、宜居社区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将周边地区的发展势能转换为从化区服务业的发展动能,推动从化区服务业与大湾区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重点探索与黄埔区、白云区的服务业合作模式,促进服务业资源整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为促进区域服务业合作,重点推动以下几方面工作:

  1、推动建立行业发展联动机制

  采取规划联动、市场联动、政策联动的方式,加速构建服务业发展区域合作机制,完善生活服务业、城镇布局、交通运输、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对接机制。

  2、发挥从化宜居宜业宜游优势

  发挥从化宜居宜业宜游优势,主动承接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周边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高端人才落户从化;统一民生保障,加强区域间居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保障房、养老等公共服务相互衔接;突出从化文旅品牌,为周边地区量身定做会议会展、休闲娱乐等文旅活动产品。

  3、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沟通协作

  发挥高埔创智谷合作共建优势,积极对接中新广州知识城,着力吸引大湾区高端创新要素在从化集聚和转化,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加强与港澳地区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组建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攻克核心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支持科技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与港澳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优质生态环境资源,吸引一批港澳院士、项目带头人等科研领军人才进驻,带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在开放合作中不断促进从化区服务业向高级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健全服务业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统筹协调。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同推进机制,重点支持从化区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区域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加强规划实施管理,按照全区服务业规划布局要求,加强对各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分类指导,推动服务业的分工与合作,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发展,促进区域特色的形成。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大对本领域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行业组织规范运营,加强服务业内部标准规范制定、自律管理和宣传推介交流等,增强业内组织的能动作用。

  (二)人才保障

  鼓励从化各高校及培训机构根据服务业发展需求增设紧缺专业,积极培育紧缺人才,完善高校毕业生引进入户政策。研究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吸引和激励人才在从化创新创业。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服务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探索适合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切实解决入户、工作、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通过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留住人才。

  (三)政策保障

  加强服务业发展政策与城市建设、工业、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完善扩大服务业开放的相关制度,为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新业态的发展提供财政、用地、用人的政策倾斜。进一步规划落实有利于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发展多种投融资渠道。探索财政投入和市场化投资相结合的扶持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灵活采用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服务业重点领域。


相关稿件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