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 区府办文件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从化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6 15:24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从化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业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科工商信局反映。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11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23年6月12日印发


  从化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

  “十四五”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三)面临挑战 

  二、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与实施路径

  (一)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加快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打造一体化孵化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推动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 

  (五)着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六)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网络 

  (七)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 

  (八)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应用支持 

  (九)推动两化融合走工业化驱动创新发展之路 

  (十)夯实数字化建设完善政务数字化体系 

  四、保障措施36

  (一)加强组织协调 

  (二)加大创新投入 

  (三)推动政策落地 

  (四)强化评估监督 

  (五)加大宣传力度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 是从化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本规划根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中共广州市从化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广州市从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从化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是新形势下从化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文件和重要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三期叠加”的国内形势,从化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进展顺利,在2020年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期间,从化区致力于建设“智慧从化”,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信息共享持续增效,创新基础不断稳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一)发展基础

  1.科技投入逐年增加

  “十三五”期间,从化区在科技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2020年全区财政投入科技经费达12323万元,相比2015年9603万元增长了28.3%。全区大力支持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工业高端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2020年从化全区工业企业技改备案项目95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7.28亿元,完成进度144.0%。2020年全区R&D经费投入8.20亿元,投入强度2.12%。2020年从化区有32家企业(11个专题)获得省、市、区财政扶持资金4367.22万元。

  2.科技企业增长迅速

  “十三五”期间,从化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截至2020年,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分布领域主要为:新材料占30.8%;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占27.0%;生物与医药占17.8%;电子信息占8.11%;高技术服务占7.6%;新能源与节能占5.9%;资源与环境占2.7%。全区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46%。科技创新小巨人培育入库累计154家,从化区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企业研发机构、省市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共79家。

  3.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从化区现有一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在设备研发、工艺改进、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创新等领域持续取得进展,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代表性企业包括西卡德高、聚赛龙、亨龙智能、宏晟光电、白云山汉方药业、莱恩医药、纽斯葆广赛、三雅摩托、万宝空调、威莱日化等企业。

  4.科技服务业取得新进展

  从化区重点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粤港澳大湾区内药物评价设施面积最大、评价资质最全的GLP龙头机构,是目前华南地区首家一次性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 GLP全项(9项)认证的机构,也是华南地区首家同在药理、毒理、药代、新药筛选研究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业务领域一次性通过多种属实验动物国际AAALAC完全认证的药物非临床评价研究机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究院建有国家级、省部级与市级10多个创新研发平台,如广东省药物非临床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十三五”期间,从化区建成生态设计小镇搭建创意设计平台,规划面积达4.8平方公里,自2018年起生态设计小镇成为世界生态设计大会永久会址,目前已有80多家生态设计、工业设计领域的企业入驻生态设计小镇。2020年,从化区制定了《广州市从化区支持生态设计小镇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目前已将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列为重点培育对象。

  5.创新创业孵化育成体系持续优化

  截至2020年,从化区已有众创空间7家,其中国家级1家和市级众创空间6家。2020年广州大学华软学院“创始者俱乐部”众创空间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凤凰众创空间”已启动申报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众创空间。

  创新创业大赛初显成效。近年来,从化区先后组织开展了“从化区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从化区科普专项活动、”“讲科学、秀科普”大赛、“从化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等一系列活动。广州软件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科技园”项目获得2021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100万元立项,学校以国家众创空间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依托创新创业学院积极开展各项孵化计划,在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6.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十三五”期间,从化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增速明显。五年来,从化区积极开展包括5G基站在内的移动通信基站规划建设,扎实推进住宅小区建筑及商住楼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截至2020年底,从化区已建5G基站总数2157座,公共WIFI覆盖了从化区主要政务对外办公场所、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区域,已建立110个政务公共场所WLAN热点和1115个AP的网络服务。从化全区所有20户以上自然村已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围绕5G技术展开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项目正在从化区的各个领域快速推广。从化西塘童话小镇智慧应用项目5G基站建设及应用、从化良口生态设计小镇智慧应用项目5G基站建设及应用、广州客天下大金峰5G基站建设及应用项目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7.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增效

  “十三五”期间,从化区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五年间,共享平台累计进行信息数据交换共1.83亿条,内容涉及商事登记信息、税务信息、婚姻登记、常住人口信息、流动人员信息、疫情健康信息等185个主题,通过该平台为从化区卫计局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提供152多万条信息数据共享应用。共享平台纳入主要涉税的19个单位及商事登记相关数据,横向实现了部分单位的涉税信息共享,纵向与广州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为综合治税系统提供了74个信息主题的944多万条信息数据,取得较好成效。至2020年底,全区OA系统注册帐号6627个,流转公文数达1372522件,节约了政府资源,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表1 从化区十三五科技规划指标体系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2020年目标

实际完成情况

1

区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亿元)

2.34

1.2323

2

研发投入强度(R&D/GDP)(%)

2.53

2.12

3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34

49

4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22.99

51.1

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

60

40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期间从化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迎来历史机遇

  中国正处于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转段”的交汇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对从化区而言,城镇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以内循环为特征的经济结构转型将带来机遇,但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从化区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传统的依赖人口红利、资本、资源和外部市场扩张支撑的增长方式正面临拐点,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可能会引发包括市场需求萎缩、成本上升、人才短缺、环境治理任务重等问题。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从化,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可能要面对转型带来的阵痛和挑战。“十四五”期间,从化区需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高度勇担使命,主动作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和发展潜力,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十四五”时期,全区科技创新面临的环境压力仍然较大,但总体上处于重要机遇期。从国际看,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国内看,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广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排头兵,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广州市要成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上述发展因素为从化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未来产业,形成发展新优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

  2.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辐射

  “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力促进大湾区从传统制造业合作转化为联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带动泛珠三角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质量的战略性提升。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初步形成。从化有望承接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等重要节点的技术和产业的溢出,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领域与周边地区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3.新型基础设施迎来建设高潮

  “十四五”时期国家将科学布局和推进建设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并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推进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在此背景下,围绕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省市进一步出台规划方案和政策。未来五年全区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三)面临挑战

  1.企业基础创新和投入能力薄弱

  从化区内企业普遍创新能力较弱,自主研发力量不强,创新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不足。一方面缺乏具备较强研发实力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另一方面与从化区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科研院所较缺乏。科技创新的主要路径依然是技术引进、设备引进等形式,大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难以延伸到产业链的研发、设计、营销等高价值环节。此外,区级财政配套的专项扶持资金不足。

  2.工业基础薄弱制约科技创新发展力度

  工业发展是科技创新和促进信息化应用推广的基础和依托,是创新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创新性设备、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的需求者。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强大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最大驱动力。目前,从化工业发展空间受制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优、人才匮乏等因素。未来工业发展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

  3.科技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仍有待探索

  组织化、制度化、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仍需加快完善,校地企产学研合作成效还有待加强。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结构与高校的科技创新的供给结构匹配性不高,高校与企业的互动交流频次较少,对企业创新需求的理解不够准确深入,对科技与产业融合、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支撑不足,从化高校的科研教育优势尚未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有效结合。

  二、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广州市科技发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提升全区创新基础能力,稳步推进技术攻关应用,持续赋能产业链现代化,吸引高端人才聚集,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落实市委“1+1+4”工作举措,力争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强化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为主线,持续深化“生态立区、产业强区、绿色发展”总体工作思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区。

  (二)基本原则

  以坚持制度引领、产业驱动、城市赋能、融合发展、开放共赢为基本原则。

  1.制度引领

  建立推动从化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等其他方面创新同步推进,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建立推动从化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和工作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2.产业驱动

  以产业需求为引领指引科技创新的方向,加快从化区科技创新与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和主动权。以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探索促进传统产业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组织、新模式、新机制、新形式。以强化创新资源凝聚为导向,促进科技创新与培育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同步进行。

  3.城市赋能

  营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立足民生工程先导、生态环境为本的建设理念,优化从化区科技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配套供给。推动试点建设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人才体制机制试验区、科技人才服务示范区,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以人的价值驱动带动创新驱动格局构建。

  4.融合发展

  推动“政产学研金服”深度融合发展。政府主导创新环境,形成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推动从化区科技创新的协调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培育、鼓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走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引导高校发挥教学科研优势,紧跟企业需求开展研发立项,输送多层次的优质人才;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引导科技中介机构形成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服务体系。

  5、开放共赢

  坚持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广州“一轴四核多点” 为主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参与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制定符合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协同联动黄埔区、白云区以及花都区,共同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断挖掘、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三)发展目标

  建设高水平幸福美丽生态之城,基本建成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创新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争当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排头兵。聚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现代制造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全区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原始创新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全面推进智慧从化建设,跨越式提升全区信息公共服务水平。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迈上新台阶,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智慧交通、高端物流、“车联网+”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R&D投入强度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不断提高,更加重视成果转化,打造出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能有效带动区域和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到2025年,从化区科技创新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

  ——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产业发展。全面完善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信贷、科技担保与保险、科技创投风投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科技金融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作用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焕发新活力,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

  ——把高技园打造成生态“智谷”。精准聚集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氢能、研发设计等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聚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现代制造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全区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积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设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对标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新型信息基础实施建设水平,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新一代技术在从化区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应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智慧化转型重塑。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和新动能。

  ——引进技术引领型研究机构。在重点产业领域引进2-3个在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影响力的技术引领型研究机构,引进或培育3-5家细分领域科技龙头企业。以一流研发机构或龙头企业为支点聚集培育高端人才,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完善创新基础设施,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相关产品创新和拓展应用场景,培育梯次发展产业集群,深化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表2 从化区科技与信息化规划指标体系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目标值

指标属性

1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12

2.4

约束性

2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85

235

约束性

3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32

140

约束性

4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51.1

55

约束性

5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1

2

预期性

6

5G基站站址数(包括宏基站、微基站、室分系统和700M站)(个)

1264

4412

预期性

7

移动信号覆盖率(%)

98%

100%

预期性

8

WLAN热点(个)

613

987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与实施路径

  (一)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强化政策支持

  完善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到创新龙头企业梯次发展的培育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持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力度,培育一批龙头科技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强化科技型企业发展布局。

  2.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升级建设

  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在重点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升级认定为市、省级乃至国家级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建各类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工作站等创新研发平台;吸引区外科研院所在从化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3.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积极推动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扩容提质,高位推进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创建高新区,加快扩区工作,谋划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把产业平台作为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大力支持高新区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引入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等创新资源,深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加大创新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标准化、知识产权和产业化

  4.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并举

  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双联动。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作为促进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实现传统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以引进培育新兴产业为切入点,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的新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创造与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需求紧密对接,塑造发展新优势。

  5.构建多方参与的创新网络

  以科技创新为纽带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由政府引导在重点行业组建从化地方性产业联盟,加强行业内不同主体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通过行业交流合作,提升政产学研的合作层次和水平。形成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多种创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多业态创新生态。聚焦重点产业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加快建立产学研对接的创新生态,构建多方参与的创新创业网络,提高技术创新支撑能力。

  6.加大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

  强化对从化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企业创新普惠性政策支持。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商业模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进行技术攻关;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程度作为扶持强度的依据;改革完善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重视以市场的角度设立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

专栏1

重点举措

---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科技企业。培育、引进一批高科技龙头企业,引导支持各产业领域龙头科技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发展。引导技术能力突出的龙头科技企业增加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投入,优先支持参与国家、省科技计划,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扶持、产业指导等专业化服务。

---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扶持政策,采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补贴的多样化支持方式,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

---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高成长性的企业支持企业建立内部研发平台、技术中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支持做好聚赛龙工程塑料、亨龙智能装备、益诺欧环保、三雅摩托、南盾通讯设备等申报省工程技术中心 、省市重点实施室建设。

---完成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申报。落实园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做好调规扩区相关工作,推动广东从化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

  (二)加快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1.加强引进力度

  围绕从化区“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瞄准省、市重点推动发展的智能装备、新能源及从化具备产业基础的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行业引进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或扶持3-5个在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推动重要片区、创新节点、科技园区组群式发展,形成创新协作有机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目标,通过引进科技创新企业深度融入广州“一轴四核多节点”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网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的形成。

  2.实行聚焦战略

  根据从化区的产业基础、要素优势、区位优势和新兴产业的客观发展规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从化区最有基础、最适宜发展的产业。聚焦重点方向、关键环节和未来趋势,有选择地引进行业内的优质企业,着力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形成规模经济;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协同支持领军企业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项目;聚焦应用场景建设,率先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内试点建设一批应用场景,以先行先试的方式加快推进新兴技术规模化、产业化。

专栏2

重点举措

聚焦重点产业链,强化科技驱动

---食品加工产业链。着力打造以联合利华华南生产基地项目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链。以世界级“灯塔工厂”建设为引领打造全国首个全品类产品生产基地,引领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探索实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新材料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整合作用,着力打造以聚赛龙、宏晟光电等企业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链,重点打造培育省重点实验室,积极发展高分子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绿色建材等产业,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生物医药产业链。发挥科研平台的产业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综合创新平台为依托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推动药物研发、安全性评价、综合服务、产业化全链条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智能装备产业链。依托广州亨龙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川机器人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紧紧围绕“制造业当家"、“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工作要求,推动产业依托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核心技术,聚集重点产业链和优质产业集群资源, 充分发挥高校产学研合作支撑作用,努力在智能装备高质量发展领域上闯出一条新路。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打造以广州软件学院等高等院校丰富人力资源为依托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依托国家众创空间建立大学科技园,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支持区域科技创新和企业孵化。引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工程化能力强的软件龙头企业,形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集聚区。

  (三)打造一体化孵化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加快科技要素的流动及成果转化

  深化技术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校院所、企业等多主体创新联系和协同攻关,促进从化区内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科技要素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创造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2.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话语权

  提高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话语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吸纳更多企业专家参加创新规划、科研项目谋划和成果评审;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常态化的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3.搭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鼓励围绕重点产业的共性技术需求,以企业自建、共建等多种形式搭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集成和优化科技资源。对运行管理完善并为从化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平台,按其服务效能适当给予财政资金扶持。

  4.鼓励科研院所与产业构建对接机制

  围绕从化区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供给,确保重点产业的技术基础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从化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的作用,促进企业技术需求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供给的有效对接,大幅降低产学研交流合作的交易成本,激发从化区内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企业就地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信心,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整体提升从化区配置科技资源的能力。逐渐培育常态化、制度化、正规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和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技术推广部门以及重点产业的技术服务商加入到从化区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从化区外科技资源为从化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添砖加瓦,多渠道提升从化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开放式创新。

  5.提升孵化载体服务效能

  完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支持认定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打造一批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孵化载体,充分利用从化本地高校优势和研究资源,培育孵化更多科技企业和优质项目。提升原有平台管理水平和创业孵化服务能力,加快挖掘培育一批模式新颖、服务专业、成绩突出、运营良好的孵化载体。

  6.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以深化城市化建设推动从化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以中心城区欣荣宏商圈为基础,推动邻近的江埔工业片区优化升级,将其规划为科技加速器和新业态产业功能区,吸引一批外来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驻,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形成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的“接力式”创业孵化全链条,与城市功能核心区互动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科技资源和人才落地,同时更好地留住和承接本地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充分利用好本地高校科技和人才资源。

专栏3

重点举措: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加大创新孵化平台培育力度。

---优化完善孵化育成体系。积极推进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提质增效,各级推进智汇国际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南方创新谷”、“夏立智汇青创社”等争创省级众创空间,力争培育新增国家众创空间1家,市级5家、省级2家。

---建设科技加速器和新业态产业功能区。推动强化江埔商圈新业太功能,吸引一批外来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驻,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依托“高校创新人才联盟”。汇聚高校资源,大力推进校地企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健全用好“从化区产业科技和人才服务平台”,促进高校人才与企业及项目对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对接。

---设立区内技术合同登记点。推动城建设学院合同登记点设立,力争尽快按规范完成建设开放,为推动全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打破全区无登记点的历史困局,便利相关企业开展登记业务。

  (四)推动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

  1.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包括温泉财富小镇的金融企业加大对从化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股权投资基金、融资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加快建立科技金融专业机构,扩大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规模,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定向专业服务;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设立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子公司或者参股其他金融机构,为科技金融改革提供配套服务;针对科技型企业信贷特点,实行一定幅度的监管宽容。

  2.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

  鼓励从化区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企业的金融资源投入,支持商业银行推出更多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权等动产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纳税信用贷、科技型企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股权质押贷款、订单融资和萌芽贷等金融产品,大力推动保险公司开展首台套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专利保险产品创新;探索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直接支持科技项目和科技型企业发展;探索科技企业联合投保模式,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覆盖面。

  3.推动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投资

  鼓励发展科创风险投资,引导风投创投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力度推动天使投资发展,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渡过早期“死亡谷”。推进温泉财富小镇建设,引导国际知名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入驻。

专栏4

重点举措

---引导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信贷产品。开展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试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设立科技信贷专项创新业务。

---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推动聚赛龙工程塑料、震雄装饰工程、亨龙智能、宏晟光电等企业上市挂牌。

---推动科技金融工作站工作。指导广州市科技金融站--软件学院创始俱乐部做好创业金融服务工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债权+股权”的科技金融精准服务,探索科技金融赋能孵化育成体系的“1+1”模式,包括创业办证、融资对接等服务。

  (五)着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1.推动完善人才引育政策

  强化从化区内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加快推动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围绕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人才培养和引进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结合,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推动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改进科技评价体系,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需求,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推动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支持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在创新中的推进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推动作用,打造崇尚自主创新、弘扬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成果转化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引领作用,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从化区企业发展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3.建立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鼓励区内从事产业技术研究的科技专业人才,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推动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加快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专栏5

重点举措

---依托海交会等人才交流平台。发挥海交会等国际化引智平台作用,依托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打造“青年创新成果广州交流会”,推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创新人才交流。

---建立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设立从化区产业科技人才奖,探索科技人才牵头开展科研难题立项支持。

---完善创业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继续遴选从化区创新创业导师入库,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助力全区创新创业平台和项目培育建设。

  (六)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网络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机遇,立足现有技术基础和产业平台,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创新资源,加快融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尤其要立足从化区创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特色,探索与黄埔区、白云区的合作新模式,加强区域间的平台协作、项目合作、要素流通、生态共建,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联合建设区域创新联盟,打造区域创新品牌,助力区域创新合作能级全面提升,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擎。重点包括:

  1.加强与周边地区创新资源的协同合作

  持续推进从化区与周边地区统筹发展、协调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加强与相邻地区在基础设施、人才流动、产业整合、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沟通协作,促进资本、人员、技术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广纳粤港澳大湾区投资与人才,通过市场化资源配置,引领区域产业资源、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协同,在区域合作中共同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重点建立高埔创智谷科技合作机制

  推动建立从化区与中新知识城的科技合作工作机制。探索园区共建、产业共建、项目合作、企业联姻、要素流通、创新联盟等合作模式,实现区域间科技创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加强区域间居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保障房、养老等公共服务相互衔接,为吸引人才和企业落地创造优质环境。

专栏6

重点举措

---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参与项目提出与需求征集;企业专家成为重大项目综合评审评价委员会专家成员或备询专家,参与科技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指南论证。

---组织政企银对接会、高端论坛等活动。举办加强企业家之间交流互动的交流会、政企银对接会,加强与企业家交流沟通。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涉企政策的精准度和可预期性,健全领导干部挂点联系民营企业制度。

  (七)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

  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在从化区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以新技术推广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从化区传统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1.重点行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持续推进产品、装备、生产线、车间、工厂和产业园区的智能化改造,重点企业基本实现装备的自动化、数控化。在定制家居、交通装备、日用化工、食品医药等重点行业建立科技应用示范企业名录,以示范企业为榜样推动全产业链的新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制造水平,加快“从化制造”向“从化智造”的转变,为从化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支持从化区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加快数字化转型。

  2.多措并举统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开展智能化改造普查。对从化区规上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情况进行普查,摸清重点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需求情况,建立智能化技改项目库,并实行动态调整;鼓励企业对信息化、智能化技改工程开展诊断评估,确定技改技术路线及技改费用;围绕重点产业,从信息化、智能化技改项目库中选择重点项目予以适当补贴,加快推进;及时总结改造成效,积极推广技改新模式,引导同行业企业对标学习,以点促面,推动信息化、智能制造水平整体提升;培育信息化、智能化技改工程服务商,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智能设备制造商、信息技术集成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智能化技改工程服务商。

  3.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优化提升从化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政村光纤网络和5G网络优势,促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加快遥感监测、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鼓励从化区大型农业综合企业或农产品贸易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实用人才信息技术和电商技能培训,推进农产品加工贮藏设施、农贸市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立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消费、贸易等环节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服务模型,开发提供生产情况、市场价格、供需平衡等服务产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农村实体,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计划,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增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科技人才培养。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推动科技和人才“上山下乡”,深入实施“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支持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坚持以科技促进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专栏6

重点举措

---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快利用物联网、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交通、物流、能源、市政、水利、消防等传统基础设施的升级,推进智能电网、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智慧水务、智慧消防等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信息网络产业体系。推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明珠智慧产业园吸附一批商用数据中心和数字技术产业就近布局,形成先进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核心企业聚集发展的信息网络产业体系。加快完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对接机制,提升技术研发、临床研究、转化中试、生产制造全产业链协同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大健康、汽车及零部件、家居制造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积极发展先进适用技术,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点面结合推动提升产业链水平。

---推动智慧农业实施。积极做好全区科技推动智慧农业实施,推动和稻丰“香米全产链增香智能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华隆公司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艾米稻香小镇人工智能农业等实施推进。重点打造荔枝产业、花卉产业、壹号蛋鸡等现代农业,以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八)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应用支持

  1.引导相关企业加大投入力度

  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广电运营企业,加大对从化区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建立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对完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电信运营企业、广电运营企业给予支持,实现从化经济开发区、重点中心街镇5G网络全覆盖。推动5G等网络设施与新建建筑物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积极稳妥推动既有建筑物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2.推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未来在重点产业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以艾米智慧农业示范区为样板推广数字农业、管理永久基本农田解决方案;在从化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体系中融入5G理念,探索建设5G智慧景区和旅游酒店智慧管理系统。建立“5G+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库,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复制推广行业解决方案。

  3.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升信息技术在从化区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实用性,加强与信息化建设相衔接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充分发挥应急系统的技术、资源和信息优势,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应急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专栏7

重点举措

---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一是按照广州市统一部署,协调督促运营商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完成广州市布置的5G基站建设任务(2021年建设任务暂未布置下来);二是按照广州统一部署,推进全区智慧灯杆建设。根据广州市的工作安排,协助广州市智慧灯杆建设运营主体(广州信投公司),按照从化区的发展规划实际情况,在重点区域推进智慧灯杆的建设。三是加快推进5G应用场景示范点建设。以应用为导向,积极推进5G应用,助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发展。四是继续协调督促运营商推进全区农村光纤网络建设。实现对全区农村光纤网络覆盖到位,推进通信网络“提速降费”的落实。五是继续推进从化区无线城市建设项目,在从化区对外办公场所、公园、休闲广场、特色小镇等公共区域提供无线公共WIFI信号覆盖,为市民提供快速高效的网络服务。

---加大力度推进信息化发展工作。一是协助区企业申报省、市相关信息化项目和资金支持,支持区企业信息化发展。二是组织进行信息化宣传活动,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产业等方面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帮助公众和企业迅速提高认识和技术水平。三是积极协助企业利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大好形势,提升企业产能和质量,提高全区数字经济水平。四是加大企业信息安全宣传和培训,提升企业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企业信息安全建设。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一键通云平台扩面提质项目建设工作。对“仁里集”云平台功能进行全面升级优化,在44条行政村部署“仁里集”平台,加强“仁里集”云平台的应用宣传。

  (九)推动两化融合走工业化驱动创新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工业化发展的速度、质量和经济效益。

  1.建立以工业化为载体的政策体系

  建立以工业化为载体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深化科技创新和工业化融合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化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基础能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产业新生态,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效果。

  2.积极打造产业示范集群

  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开展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或数字商业、数字文旅等应用示范,打造信息化、智能化产业集群示范区。

  3.发展数字新经济,促进数字化应用

  ——打造数字新经济,建设智慧产业园。注重“龙头”引领作用,突出前瞻性和战略性。依托大湾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产业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支撑,畅通产业循环,构建园区数字产业及应用板块协同发展新格局。以更大力度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技术与园区内日用化工、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传统制造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促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农业相融合,建设中国电信-华为-艾米稻香小镇5G智能农业平台,打造“生产—加工—品牌—科技”全链条的人工智能农业科技小镇。二是促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生态设计相融合,将生态设计小镇“数字艺术云+人工智能创作+产品品牌输出+创业服务”的数字化艺术产业体系落地化。三是促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与工业相融合,建设多功能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基地、医药和家电行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基地、侨丰机器人研究院、侨丰—腾讯机器人创业孵化基地等项目。

  ——积极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依托从化区的资源基础,重点发展智能供应链、智能家具、生态设计、数字农业等领域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一批数字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强化产业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支撑,探索制订数字经济应用发展政策,畅通产业循环,持续提升数字经济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创新引领作用,构建从化区数字产业及应用板块协同发展新格局。

  ——强化数字人才的培养工作创新数字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完善数字人才建设政策体系。以人才引进为主、本地培育为辅,根据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及未来趋势有针对性地推动数字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大力培养数字人才,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从化高校的优势,加快推进校企联合办学,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利用本地中职院校人才资源,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服务业。

专栏8

重点举措

---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链。积极发展自动化、数字化装备、工业互联网等细分行业,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加快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新高地。海川机器人强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发,利用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推进制造企业实现设备物联和数字化管理生产过程。广州亨龙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由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车间、智能化控制系统所引领的智能化金属成型与联接的装备制造。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引进一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利用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推进制造企业实现设备物联和数字化管理生产过程。

---广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农机智能化农场和休闲养生体验等场景,推进人工智能和农业融合发展。

  (十)夯实数字化建设完善政务数字化体系

  按照国家、广东省关于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布局等工作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从化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推动从化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引擎。

  1.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政务外网建设。统筹推动从化区政务外网升级改造,推进各级各部门与同级政务外网骨干网接入,扩容升级政务外网骨干网和城域网。推进从化区各级各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与政务外网整合,将分散隔离的非涉密业务专网通过网络割接、合并等方式,将业务专网整合对接到政务外网,并组织开展政务外网应用。

  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统筹推动从化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持续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治理数据库,整合“令行禁止、有呼必应”、“仁里集”、“12345”等系统信息资源,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编制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并依托从化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成政务数据归集、实时更新,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更新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推进政务信息“一数一源”建设。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及应用机制,围绕企业监管、教育医疗、交通运输、园区治理、社会治安、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重点领域,推动各级各部门将可供社会再利用的数据合理向社会开放。

  2.以数字化应用支撑重点领域的建设

  逐步完善优化各类民生服务事项,通过应用电子证照系统,深化社会保障卡在人社、民政、惠农、扶贫、医疗等领域应用。积极构建智慧农业新模式,建设农业农村主题数据库,逐步实现数据精准采集、预警、分析、决策辅助和共用共享,建立以大数据为驱动的智慧农业新模式。建设从化区交通监管平台、交通服务平台等应用,实现实时查询、运力调度、交通疏导、道路规划等功能。推动从化区旅游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建设智慧旅游系统,实现景点宣传、路线匹配、安全保障、精准营销等功能。

  以数字化助力疫情防控。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平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撑作用,在信息发布、数据分析和在线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办事少出门。建立疫情数据实时共享机制,围绕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业务需求,统一归集基础数据,为疫情防控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加强防控数据分析应用,建立疫情数据分析平台,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

  3.以数字化为抓手实现决策科学化

  依托广东省、广州市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以社会治理大数据为支撑,针对从化区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运行体征指标进行梳理,构建系统、科学、直观的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提升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与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形成智能感知、快速反应、精准指挥、科学决策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建设智慧城市。

  4.强化数字政府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明确信息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数据分级分类和系统访问账号实名制,落实安全保密自监管责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升安全态势感知分析和异常监控能力,加强日常监测预警和联合应急演练,全面提升从化区安全风险的检测能力和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提升信息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平台、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保障系统,构建全方位、多层级、一致性的防护体系,提升信息安全技术保障能力,确保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切实保障“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及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平稳、高效、安全运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创新发展的全面领导、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统筹协调,强化镇街、部门合作,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成效,形成全区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发展的良好格局。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使命,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化工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明确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大力推动各项任务部署落地生根。

  (二加大创新投入

  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区财政用于科技创新发展领域支出投入,建立财政科技资金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创新要素支撑,确保土地、人才、金融等资源优先保障科技创新发展领域。创新投入方式,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产业的联动机制,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对创新发展的支持。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形成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多元化创新发展投入体系。着力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缓解创新发展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问题,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联合资金投入体系。

  (三)推动政策落地

  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统计体系和管理运行监督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发展的年度统计报告、基本信息公开、开放服务等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支撑、环境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四)强化评估监督

  建立科技创新工作责任目标体系,量化分解工作任务,落实相应责任。健全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开展相关监督检查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评价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宣传,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面参与创新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媒体在科技创新宣传方面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强舆论引导,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树立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激发科技创新主体能动性,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形成正确的创新观念,大力提倡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创新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关稿件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