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 区府办文件

从府办〔2016〕64号(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从化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从府办〔2016〕64号(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从化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6-09-22 03:36


  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从化区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从化区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18年)》业经区人民政府2016年第14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反映。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20日

  广州市从化区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6-2020年)

  目 录

  前言…………………………………………………………………4

  一、“十二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情况回顾……………… 5

  (一)主要健康指标 …………………………………………… 5

  (二)医疗卫生计生资源和服务状况……………………………5

  (三)医疗卫生计生基础工作状况………………………………8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状况……………………………………13

  (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5

  (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9

  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工作目标……20

  (一)指导思想……………………………………………………20

  (二)基本原则……………………………………………………21

  (三)总体目标……………………………………………………21

  (四)主要工作目标及分阶段目标………………………………22

  三、主要任务………………………………………………………25

  (一)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25

  (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水平…30

  (三)健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34

  (四)建立协调统一的卫生计生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开展…………………………………………………37

  (五)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39

  (六)振兴中医药发展,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41

  (七)加强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42

  (八)加强卫生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待遇…43

  (九)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医养结合下的健康产业发展………45

  四、重点项目建设…………………………………………………47

  (一)强化区级医院专科服务能力建设…………………………47

  (二)实施“强基层”工程建设…………………………………48

  (三)全区卫生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48

  五、政策措施保障…………………………………………………52

  (一)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52

  (二)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职责……………………………53

  (三)探索创新性的卫生计生管理体制及财政分配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53

  (四)加强法治建设………………………………………………54

  (五)强化规划考核评估…………………………………………55

  前 言

  “十三五”是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医疗卫生计生体制改革和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建设的关键五年。为全面提升我区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全区卫生计生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精神,结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粤发〔2015〕15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要点的通知》(粤发〔2015〕45号)、《广州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广州市从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我区“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二五”期间,是从化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卫生计生投入,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居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区卫生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健康指标。

  到2014年底,我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57岁,其中男性74.03岁,女性81.61岁;孕产妇死亡率8.74/10万、婴儿死亡率3.6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63‰,比“十一五”末期均有显著下降。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352.36/10万,控制在低发水平。

  (二)医疗卫生计生资源和服务状况。

  1.医疗机构:2015年,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348个,其中区属医疗机构6个(区中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幼保健院、区“120”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广州血液中心从化血站),乡镇医院8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村卫生站218个,外驻医疗卫生机构4个(分别为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广东省干部疗养院、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广州市流溪河林场职工医院),私营医院3个,医疗门诊诊所26个,卫生所、医务室64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9个。

  2.公共卫生机构:全区共有公共卫生机构5个,包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幼保健院、区“120”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广州血液中心从化血站。

  3.卫生人力:2015年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在岗人员总数为5,522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291人。全区共有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333人(含执业医师1,072人、执业助理医师261人),其中公立医院(含区属和外驻)538名、公共卫生机构(不含卫监所)71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7名(其中已取得省级以上全科医学培训合格证书人员326人,已执业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256人)。注册护士1,738人,医护比为1:1.3。每千常住人口卫技人员6.8人。区镇两级在职在编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和专科学历分别占30.28%和43.04%,中级以上卫技人员占52.87%。

  4.医院床位:2015年底,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病床2,905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4.89张,比“十一五”末期增加69.55%。其中,区属医院共有床位33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6张,外驻单位1,989张。

  5.卫生经费:市、区两级财政卫生经费支出由2010年的10,241.7万元增至2015年的27,996.7万元,年均增长22.3%。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在2.19%至4.94%之间,过去五年基建累计安排资金达12,509.3万元。

  6.基础设施建设:将“强基层、保基本”作为我区医疗卫生基建重点,龙潭卫生院综合楼、江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综合楼和江埔街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先后投入使用。城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良口镇中心卫生院、良口碧水新村综合门诊部、吕田镇卫生院、温泉镇卫生院等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太平镇中心卫生院正在办理报建手续。

  7.信息化建设:启动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起基于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级数据中心,已覆盖辖区内所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搭建了全区卫生专网,基本实现了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医保实时结算,并与市区域医疗卫生平台相对接。目前,区中医医院和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接入信息化平台,区中医医院和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系统。

  8.医疗设备:截至2015年底,区、镇两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医疗设备总值11,411.45万元,其中价值10万元以上专业医疗设备256台,总价值7,356.24万元。“十二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分别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更新资金2,000万元和400万元,区属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更新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

  9.医疗服务:2015年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370.39万,比2010年的251.92万人次增长47.4%。其中,区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站诊疗人次分别为66.50万、91.15万和62.00万,分别约占全区诊疗总人次的17.0%、24.6%和16.8%。区属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次均费用分别为118.8元和84.45元。全年住院7.93万人次,比2010年的6.80万人次上升16.6%。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为73.40%,平均住院天数10天。

  10.人口计生:截至2015年12月,我区常住人口为631,015人,其中户籍人口622,966人。“十二五”期间,年平均出生7,739人,平均出生率为12.26‰,自然增长率为6.14‰,平均政策生育率为87.37%,全面完成了市下达的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指标。

  (三)医疗卫生计生基础工作状况。

  1.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继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和监管,强化医疗技术准入管理,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医德医风教育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建立全省县级市首家广东和谐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工作站,患者满意率不断提高。

  2.中医药服务:全区各镇卫生院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了中医院综合服务区,配置有中药房、中药库,每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都能运用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群众服务。通过选派专技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院内培训和请上级专家现场带教授课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现有6个中医专科专病成为广州市乡镇中医特色专科,其中鳌头镇中心卫生院的风湿骨病专科和太平镇中心卫生院的中医肛肠专科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街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脑卒中社区康复治疗中心康复治疗效果明显。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置有中医管理科,加强对中医药服务的质控和指导村卫生站开展中医药业务,将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作为村卫生站建设的重中之重,确保了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2015通过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复评。

  3.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防控能力不断加强。2011—2015年共开展预防接种113.79万人次,“六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全区发现传染性肺结核病人1,236例(其中本地户籍人口971例),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保持在100%。加大了对登革热、霍乱、麻疹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有效处置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麻疹等疫情,强化了对艾滋病、性病就诊者的干预和检测。经受住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等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的考验。全区各类传染病疫情保持低流行态势,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平均为742.60/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25,750人,Ⅱ型糖尿病患者7,483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387人,规范管理率分别为90.8%、89.8%和95.2%。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健康检查率为60.3%。

  4.卫生监督:建立了镇级卫生监督协管员制度,实行卫生监督网络化管理,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依法加大对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的监督力度,形成了完善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监管体系。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及医疗卫生机构监督覆盖率均达到100%。2011—2015年共计核发卫生许可证2,216个,参与卫生工程项目设计787个,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735份,完成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认可641份;进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32,591户次,合格29,712户次,合格率91.17%。

  5.妇幼保健:妇幼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孕期保健工作,围产保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开展了爱婴医院复评工作,推进母婴安康行动,建立和完善了重症孕产妇和重症儿童急救转诊“绿色通道”,重症孕产妇与重症儿童救治成功率分别达到98.20%和99.19%。继续实施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9.77%。组织开展了“两癌”检查、免费婚前检查、育龄妇女增补叶酸、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加强托幼园所卫生保健管理,保障了集体儿童健康。到2015年,孕产妇健康管理率、儿童健康管理率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分别为92.62%、97.73%和99.75%。

  6.健康教育:针对居(村)民主要健康问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在《今日从化》设立“健康加油站”专版并在从化电台设立《健康学堂》栏目。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设立了戒烟门诊,开通了戒烟咨询电话。开展大型宣传活动30余场次,通过各种途径发放健康教育资料357.5万份,累计培训居民3万余人次。到2015年,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普及率达98%,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3.8%和78.0%。

  7.血液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临床用血管理,确保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深入推进自愿无偿献血工作,营造无偿献血的社会氛围。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100%,医疗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

  8.卫生应急体系:进一步规范“120”网络服务,组织参加区各级各类医疗保障,及时处置和积极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演练和应急培训。

  9.生育水平控制: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顺利通过省、市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其中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成绩突出,获得“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受到省的通报表扬和奖励,2014年受到全省通报表扬。

  10.计生综合改革:一是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落实多种形式的计划生育奖励、优先和帮扶制度,使计生家庭优先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二五”期间,计生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累计发放2,343.81万元,受惠群众2,803人。积极推行“计生家庭综合保险”,为25,840人购买了独生子女家庭综合保险155.04万元。二是创新扶助政策。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在入低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危破房建设、购买经济适用房和租住廉租房、子女升高中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政策。积极推进生育关怀工作,全面推行“节育奖”制度。

  11.优生优育:推进计生服务站所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了以“区站为龙头,镇(街)所为主体,村(居)室为基础”的技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计生服务站药具管理制度,推进药具库标准化建设。组织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制订重点病种免费产前筛查诊断工作方案,建立了出生缺陷干预信息系统。“十二五”期间,累计为43,172例目标人群开展了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症、体表和内脏器官畸形等先天性疾病筛查,筛查出高风险823例,确诊先天性重症缺陷患胎161例,其中161例在知情同意下施行了终止妊娠补救措施。

  12.计生决策调控机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各镇(街、场)及各机关单位按照要求落实。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实行“区四套班子领导成员挂钩联系镇(街),镇(街)领导班子成员包片包村,镇干部包村包社,村干部包社包户”的层级动态责任制,逐级签订目标管理任务书。财政投入足额到位,“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25,015.75万元,人均经费投入396.44元。2013年区财政还安排专款85万元,用于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设备的配置。

  13.计生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推进阳光计生,开通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在推进村民自治过程中,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率达到100%。

  14.人口计生宣传:建立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加强干部培训,在主流媒体开办人口计生专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印制配发宣传资料132,021份,受惠群众132,021人次。

  1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着力提高流动人口信息平台数据质量,加强对流动人口信息的实时动态采集、跟踪管理,摸清流动人口计生状况,全面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

  16.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卫生人才培养工作,2011—2015年共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13,675人次,乡村医生1,735人次。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100%,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获取学分达标率达到90%以上。继续教育学分周期验证申请共1,227人,其中,中级晋升高级职称继续教育验证269人,验证通过率90%以上。进一步加强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已取得省级以上全科医学培训合格证书人员323人,已执业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229人。

  17.医学科研:2011-2015年区卫生系统获得省级、市厅级科研立项分别为11项和71项,共获得科研项目经费172.7万元,比“十一五”期间有较大增长.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状况。

  1.卫生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原从化市中心医院整体移交南方医科大学,并在我区正式启动了首家三级甲等医院建设工作。依托从化区妇幼保健院和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集团金域检验成立了从化金域医学检验中心,使我区拥有了国际一流的医学检验设备和专业医学检验人才,有效缓解了医疗卫生机构对“高成本、低利用率”高端设备采购的“两难”抉择困境,提升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2.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制定了《从化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七个配套性工作方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正按广州市“改革线路图”的要求,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和区中医医院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3.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初步明确了各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与定位,初步探索了分级诊疗制度。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和区中医医院分别与我区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联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广州市从化区康复专科医疗联合体,初步实现了医联体内“疾病救治、慢病管理、公共卫生”三位一体化管理。开展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和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试点。到2015年底,全区有6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试点,已签约居民325人,签约家庭57户。规范有序的多层次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4.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采购制度不断完善。根据《转发省卫生厅关于做好全省政府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工作的通知》(穗卫药〔2012〕6号)要求,区内公立二级综合性医院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配合做好国家和省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工作,并开展了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率已达到广州40%的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村卫生站严格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统一采购、配送和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

  5.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99%,基本实现全覆盖,大中专学校学生参保率99.95%。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到330元(2013年),其中各级政府投入298元/人/年,年度报销最高额度从2009年的2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16.1万元。住院医疗报销比例一级医院由60%提高到80%;二级医院由40%提高到60%;三级医院由40%提高到50%。221个村卫生站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报销范围,支付比例为60%(2013年)。

  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全面实施12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50元,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免费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512,704份,其中电子档案508,307份,电子建档率达81.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3.9%。

  (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和相关保障措施,优秀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呈现人员不足和人才断层的局面。一是空编率高,区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空编率分别为42.53%、14.47%和39.89%。二是中医人才匮乏。区中医医院现有中医师78人,仅占医师总数的15.0%;全区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医师61人,仅占医生总数的14.7%。三是基层卫生人才素质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占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仅6.90%。全区220个行政村的221个村卫生站中,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仅占22.1%,86.5%为中专以下学历,仅有2名村医取得省级全科医学培训合格证书,大部分村医仅有村医证;具有注册护士资格者仅31人。“十二五”期间已有61名村医离开村卫生站,未来5年男达到60岁、女55周岁的村医将有26名。四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不足。我区对卫生计生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尚未建立起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与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医疗保险对基层医疗卫生的促进和调节作用亦未能充分发挥,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不能足额、及时到位,造成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运行困难。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仍存在办公用地不足、设备配置落后、人员培训经费短缺的现象。受经费和场地等限制,区中医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医院的发展已到了瓶颈的状态;区、镇街、村三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必备的设备配置也不达标,未能配置TDP神灯、中频治疗仪、热敷装置等设备。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室、专科专病室和中药房的装修及布局未能展示中医文化氛围。

  3.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区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广州中心城区相比差距仍很大。一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村卫生站药品配送种类较少(村卫生站虽配有485种基本药物,除去同一个药品的不同规格或剂型,实际配送药品仅235种,难以满足村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是优质医疗资源缺乏,本区域内尚无一间“三甲”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辖区群众的需求。三是人均卫生资源相对短缺。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4.9张),低于广州市平均水平(5.89张)。每千人口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也在广州所有区中排在中等偏下水平。

  4.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用房、设备等硬件条件虽然得到了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有所加强,医务人员的收入得到了一定保障。但由于缺乏卓有成效的各相关部门协同管理的创新机制,且存在部门利益等所导致的各自为政的现象,尤其是医疗、医保和医药三者联动机制未能形成,医疗卫生机构的人财物等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协同管理及考核激励机制,部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上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不顺畅,“小病在乡镇和社区、大病到区医院,康复回乡镇和社区”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慢病健康管理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现象或不够规范等。

  5.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区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工作刚刚起步,由于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资源实时共享的数据库及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吕田、温泉、城郊、明珠等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实现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系统。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仅停留在出入院收费环节,未能实现电子处方、电子病历或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的日常动态管理。全区村卫生站均未能接入全区卫生信息平台,日常卫生信息未能实现与上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较低,与现代医疗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业务的开展,全区卫生数据信息的整合和应用亟待进一步加强。

  6.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目前全区卫生计生系统在科研立项、研究经费、发表论文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区尚无市级以上重点研究室,也无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有中医药特色知名度高的品牌专科专病较少,中医药科研和学术水平发展较慢,传承创新能力不强。

  7.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民营医院发展相对落后,我区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整体服务水平偏低。到2015年底,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8.9%,2015年民营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12.86万,仅占全区总诊疗人次的3.47%。

  (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从化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关乎民生福祉,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制约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将通过深化医药卫生计生体制改革逐步改善,加上省有关“卫生强省”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区加快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随着撤市设区以及被定位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北部副中心以及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区的目标,对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将会更加重视大健康产业、卫生服务工作和居民健康,必将对我区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2.从化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区居民疾病死因谱已发生显著变化,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已成为前三位死因,占总死亡的66.8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持续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保健服务需求也将不断上升;结核、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也呈上升趋势;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人才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供给与群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

  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计生工作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卫生计生工作方针,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服务大局、绿色发展、调整优化、创新发展、成果共享、品质生活”发展总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提高社会医疗卫生保障和基本医疗以及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重点,以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出发点,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履行政府卫生计生职能,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促均衡,改善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健康感。

  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加快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卫生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着力解决医疗卫生计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卫生计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努力实现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探索建立与从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相适应的医疗卫生计生体系,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保证群众医疗卫生计生服务需求。

  2.公立主导原则。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政府责任,改革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扭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倾向,减轻群众负担,改善医患关系。

  3.统筹兼顾原则。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为重点,科学筹划,兼顾各方,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4.多元发展原则。注重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元化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计生事业,扩大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供给,鼓励公平、有序竞争。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覆盖全区城乡的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防控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的目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较为完善,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计划生育治理能力全面提高;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人人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四)主要工作目标及分阶段目标。

  1.“十三五”规划主要工作目标(按常住人口计算)见表1。

                                                                          



表1  从化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实际值

2020年目标值

网络

完善

城市每3-10万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个)

>1

≥1

镇设卫生院数(个)

≥1

≥1

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站且标准化建设达标率(%)

96.4

≥100

居民健康水平

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岁)(按户籍人口计算

77.57(2014年)

82

婴儿死亡率(‰)

3.67

≤3.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63

≤4.8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8.74/10

≤12/10万

卫生资源配置

每千人口病床数(张)

4.89

6.5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人)

2.13

3.3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4.29

3.0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78

5.0

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067

1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元)

50

70

民营医疗机构门诊量在全区总门诊量中占比(%)

4.2

10

民营医疗机构住院量在全区总住院量中占比(%)

0

15

公共卫生服务

适龄儿童第一类疫苗接种率(%)

98

≥98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率(%)

90.8

达到国家标准

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

89.9

达到国家标准

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率(%)

87.04

达到国家标准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100

≥98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3.79

≥95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

95.28

≥95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检查管理率(%)

66.4

≥70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元)

50

>70

群众

意识

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

91.78

≥90

产前筛查率(%)

81.4

≥98

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

100

100

计划

生育

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

6.64

≤8.2

常住人口出生率(%)

11.03

13.8

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

90.54

≥94

城市环境卫生水平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93.51

99

  2.分阶段目标。

  2016年底前调查摸清实施区“十三五”规划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重点研究需要区委、区政府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的、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核心问题;重点研究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人”、“财”、“物”及管理运行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及落实问题。

  2018年底前基本解决阻碍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卫生计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为下一步重点加快发展具有从化地区特色及亮点的重点学科及领域创造条件。

  2020年底前全面实现区“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卫生资源配置合理,以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为基础的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门诊首诊在社区(镇或街)、区域内住院率提高到8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力争接近广州市平均水平,部分健康指标超过广州市平均水平,局部领域特色性创新项目及水平力争达到广州市中上等水平。

  三、主要任务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的精神,结合省委、省政府近期发布的各项文件要求,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落实医改各项目标及措施,强化和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计生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强化区级医院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作用,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从实际出发,分步、有序地构建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富有效率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依法组织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改革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测,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构建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增强家庭抚幼和养老功能。

  (一)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1.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持续性提升。

  按照广州市人民政府2014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工作方案》的要求,牢牢把握“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积极稳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网络,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将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落实到基层,用改革的办法在破除以药养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诊疗“人头预付、总额包干”支付方式改革等方面取得成效。

  (1)工作目标。

  ①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我区中心城区,每3.5-10万人口有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镇至少要有1所政府办的镇卫生院,不断完善城区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卫生服务圈。确保在2020年底前,全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全覆盖,全区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及内涵建设达标工作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②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实行核定任务与定额补助挂钩、适时动态调整等激励措施,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

  ③加快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快落实全科医学团队服务模式下的签约服务扩大试点及全面普及,拓宽社区卫生服务范围,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让全科医生逐步承担起家庭医生式服务健康守门人及医保费用控制的守门人的双重职责,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及农村流动。

  ④落实基层首诊制度,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就近看病就医,形成首诊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转变服务模式。

  (2)重点工作任务:实施“强基层”工程建设。

  ①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站完成标准化建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站的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水平,拓宽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范围。2016年底前力争完成温泉镇卫生院、吕田镇卫生院和良口镇中心卫生院新改扩建项目;加快太平镇中心卫生院新址布局设计更改,抓紧办理医院建设的相关证件,争取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完成“2+5”工程项目(街口街、江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装修改造,吕田、良口、灌村、鳌头、神岗5家镇卫生院周转宿舍装修改造);全力推进城郊街明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迁建项目,加快项目用地和相关手续办理工作。到2020年,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上限,业务用房满足服务需求,院容院貌良好,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以及村卫生站或卫生服务站的网底功能。完善和充实全区村卫生站标准化及内涵建设,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建设1个村卫生站,服务人口少于1,000人的行政村可与邻村合并设置,建设规模不低于100平方米,设有相对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和药房等。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要求,合理稳妥推进以紧密型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为主的村卫生站和乡村医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全面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③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专项计划,逐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结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界定功能定位、核定编制、核定收入、绩效考核的前提下,建立政府补助和服务收费等多渠道补偿机制。妥善解决编外人员用工转岗、分流问题。

  ④落实政府收支差额补助,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专款专用。坚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在确保政府专向划拨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的基础上,合理稳妥推进可不实行收支两条线政策的管理机制改革,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并适度扩大绩效考核激励,形成比较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活力。

  2.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绩效考核机制。

  (1)工作目标。

  ①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2016年1月出台的《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和《广东省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2016-2018年)》精神,通过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管理运行、人事分配、经济补偿等新机制,进一步深化我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②以破除以药补医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加快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框架。

  ③完善医保支付改革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

  (2)重点任务。

  ①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明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权责,探索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医院现代管理水平,加快培养现代医院职业化院长管理团队。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建立公立医院科学补偿机制。推进全区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作比例。

  ②规范药品使用和医疗行为,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理顺药品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在取消药品加成后,落实公立医院的服务收费补偿和财政补助补偿。

  ③与社保部门沟通协作,完善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公立医院要加强现代医院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有激励有约束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合理调整提升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力争到2018年,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达到40%以上。建立以社会效益、工作效率和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

  (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水平。

  1.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机制。

  (1)工作目标。

  ①按照广州市人民政府2014年下发的《关于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及开展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的工作方案》,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机构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进一步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健全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网络。

  ②制定完善相关疾病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逐步完善双向转诊的标准和程序。全面建立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通过全科医生契约式服务和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建立。

  (2)重点任务。

  ①以自愿为原则,居民可选择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医联体进行签约,并享受签约后社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就医优惠与公共卫生服务,优先覆盖,优先签约,优先服务。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优先满足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签约需求,逐步覆盖全人群。在扩大全科医生契约式服务的基础上,由医联体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包,为辖区内建立健康档案、医保定点参保人员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在医联体内探索推行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分级诊疗工作。

  ②以分级诊治、专科专治、连续治疗、安全便捷和尽量减轻患者就医费用负担为原则,探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服务模式,鼓励和引导医联体内医疗资源统筹机制,建立规范的常见病种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标准,细化和完善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制度,建立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完善对转诊病人的服务衔接。双向转诊的患者优先享受医疗服务,医联体内的上级医疗机构为社区(基层(的“上转”患者预留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住院床位等医疗资源,“上转”患者可在接诊医院享受“一免三优先”服务(免挂号费、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优先安排辅助检查、优先安排住院服务,并享受上级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临床检验检查优惠。上级医院及时将康复期患者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下转”患者优先提供康复病床或建立家庭病床服务。

  ③鼓励二级医院出具诊疗方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治疗。推进形成急慢分治的格局,由二级医院专科医生、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及护理人员组成团队,对下转慢病和康复患者进行社区健康管理和指导。

  ④利用医联体建立检验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居民在基层可以预约或享受到上级医院辅助检查,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在医联体内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重复检查检验。

  2.合理规划布局,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定位。

  (1)工作目标。

  ①按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要求,合理稳妥推进以紧密型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为主的村卫生站和乡村医生管理体制改革,改变村医疗卫生机构的集体经济性质,解决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退休养老等问题。

  ②将现有的鳌头镇及太平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作为二级医院,并进一步强化现有二级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包括急诊抢救、常规手术、住院分娩、高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

  ③优化提升现有区二级医院水平,加快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和区中医医院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准确定位,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构建和完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的从化三级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卫生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根据从化四大功能区域分工,重点提升西部和南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重点任务。

  ①根据从化四大功能区域分工(中心城区、西部鳌头片区、南部太平片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以及各片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现状,重点提升西部和南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鳌头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成从化区第二人民医院(达到二级水平),将太平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从化区第三人民医院(达到二级水平),在我区四大功能区域各建成一家医养结合的康复示范中心。支持和推进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建设成为“三甲”医院。

  3.加强政策落实及资金投入到位,建设卫生强区。

  (1)工作目标。

  ①加大在医院改革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府投入,坚持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地区财政卫生支出随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加而增加,且其比例适度提高,重点投向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完善地域布局,注重体系结构和层级设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卫生资源薄弱地区转移,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层次低和能力弱的问题。

  ②通过协调组织、宣传、编制、发改、科工商信、民政、财政、人社、国规、住建、水务、教育、文广新、卫计、食药监、地税等部门,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能够承担区域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的转诊任务,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村。

  (2)重点任务。

  ①人均期望寿命82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2.0/10万、3.0‰和4.8‰以下。

  ②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公共卫生人员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3、1.0和5.0人。每千人口病床数控制在6.5张。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3名以上。医护比达到1:1.5。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占比90%以上。

  ③全民医保体系健全,基本医保与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有效衔接。

  ④当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不超过近5年的平均发病水平,以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国家要求。

  ⑤城区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9%以上。

  ⑥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90%以上,产妇产前检查率98%以上,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比国家要求高5个百分点。

  (三)健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工作目标。

  (1)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加强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提高饮用水安全水平。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职业卫生、急救、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等建设。到2018年,从化区疾病预防控制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平均水平。

  (2)全面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健全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提高研判评估和预警能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依托综合医院建设突发急性传染病隔离病房,配置负压救护车等转运设备。增强各级公立医院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2.重点任务。

  (1)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改善区疾控中心硬件设施条件,调整和充实疾控机构职能,提升专业能力水平和服务能力。实施重点传染病控制、重点慢性病防控、爱国卫生以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等行动计划。加大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结核病、登革热、埃博拉等重大传染病及学校多发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建立起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职责明确的综合防治机制,努力降低重大传染病发病率,防止或减少传染病暴发流行。全面落实“预防接种安全工程”。针对艾滋病、结核病、性病、病毒性肝炎、登革热、人畜共患病等重点或新发传染病、地方病采取社区干预措施,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完善治疗和随访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突出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病防治职能,建立慢病相关因素监测网络,通过设立心脑血管病控制、重大恶性肿瘤早期发现、糖尿病控制等专项,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规范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和主动干预服务,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

  (2)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区、镇(街)二级卫生应急体系和预警、监测和报告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各类卫生应急处理预案,强化镇(街)卫生应急管理、培训和演练,不断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与水平。完善区、镇(街)卫生应急队伍和技术装备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机制,完善装备配备,开展培训和演练。整合利用现有的社会、卫生计生信息网络资源,到2020年,建立连接社区(村)、镇(街)、区、市、省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网上疫情直报率达到98%以上。在全区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降低卫生应急事件发生率。

  (3)加强二级医院的院前急救建设,逐步完善院前网络建设。按照统一指挥调度、救急就近施救、合理分流转运的要求,加大急救车辆、急救设备配置升级,建立无线数字集群通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增设呼入“120”移动电话定位功能,建立院前急救专业化队伍和培训基地,打造微信平台作为特色建设。改善献血基础设施,增建若干流动献血车固定停靠点,保证血液质量,确保用血安全。强化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强化临床合理用血。到2020年,献血量和献血人次的增长水平不低于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水平。

  (4)规范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机构建设,逐步推进镇(街)卫生监督分所建设,逐步形成区、镇(街)二级卫生监督网络,实施网格化管理。改善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和执法装备条件,抓好对卫生监督人员、卫生监督协管员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队伍的培训指导工作,提高卫生监督员的监管执法能力和业主的卫生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等重点领域卫生监督和监测,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四)建立协调统一的卫生计生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开展。

  1.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镇村一体化的“网格化管理”,依托村居“网格化管理”实现卫生计生资源优势互补,大力加强基层工作,确保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系统性和常态化,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评估。

  (2)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密切协作、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在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基础上,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服务差距,落实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2.重点任务。

  (1)设立卫生计生专员,在镇政府和街道办一级建立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作为政府卫生计生管理部门,加强镇(街)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涵盖计划生育、医疗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献血组织协调、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等。依托村居网格化管理,大力加强基层工作,强化行政部门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制度、规划、筹资和监管责任,加强行政部门的医疗卫生宣传,倡导尊医重卫和理性就医观念,增进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基层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力度及服务水平。

  (2)加大政府在人、财、物方面的投入,逐条逐项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管理运行规范等落到实处。逐步提升计生技术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3)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完善各医疗卫生部门职能及职责分工,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扎实开展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12大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考核,提升均等化水平。继续实施适龄儿童六龄齿窝沟封闭项目、大肠癌筛查、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扩大项目覆盖面,加大重大项目的行政部门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依从性。

  (4)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普及相关疾病的医疗保健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继续推进控烟工作,扎实开展无烟单位创建等活动,建立健全爱国卫生运动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卫生城镇创建工作,推动健康城市建设。

  (5)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原区卫生局和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的实质性整合,大力推进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整合镇街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完成区妇幼保健院标准化装修改造,加大业务用房等投入。重点加强区重症孕产妇、重症儿童救治中心建设,配强妇幼保健技术人员,提升产科、儿科服务能力。整合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等服务。强化妇幼保健行业监管,健全助产技术评审和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妇幼保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优化整合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孕前优生医学检查服务,实施出生缺陷综合干预防治项目和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项目,全面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五)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工作目标。

  (1)实施优生优育促进工程,保持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平衡,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延续人口红利。至202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2‰以内,出生率控制在13.8‰以内,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94%以上。

  (2)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宣传教育,群众的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提倡优生优育,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贯彻新修订的《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做好全面两孩新政策的有效衔接工作,强化人口监测预测和风险防控。

  (3)健全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的关怀扶助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

  (4)实行综合治理,人口性别比结构趋向正常。全面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免费产前筛查诊断干预,全力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2.重点任务。

  (1)形成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治理能力。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及时了解育龄妇女信息,预测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状况,为全面把握和准确评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状况提供依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家庭保健需求。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让育龄群众人人享有优质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

  (2)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利用农村医疗卫生和计生网络,在2020年底前完成将原有的镇村计生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转为卫生计生健康管理人员,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优先优惠计划生育户。立足社区和家庭,面向健康、亚健康人群,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殖健康促进模式,基本实现人人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测,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人口总量控制在规划目标之内。

  (3)改革完善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合理配置妇幼、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大力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积极探索建立跨部门的出生性别监控系统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综合监管制度。

  (六)振兴中医药发展,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1.工作目标。

  巩固我区作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加强对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全力推进区中医医院和迁建项目,加快项目用地和相关手续办理工作。落实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推进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疑难疾病、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特色优势。着眼于为城乡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特色服务,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建设特色浓厚、技术适宜的“中医馆”。

  2.重点任务。

  (1)扎实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中药制剂、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鼓励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

  (2)加强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推进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将重症专科打造为广州市重点专科,将砭石专科打造为广东省重点专科。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探索多模式、多元化的中医“治未病”模式,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着力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七)加强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工作目标。

  (1)加强卫生及人口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构建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

  2.重点任务。

  (1)建设区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善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医疗业务、公众服务及综合管理等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2016年底前完成吕田、温泉、城郊和明珠等4家基层医疗机构电子处方、电子病历信息化推广实施工作,争取在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基层信息化建设一期工作,实现全区公立医疗机构信息化全覆盖。到2018年,基本建立健全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资源库,加快实现跨地区“一卡通”、“一本通”,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之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到2020年,完善建设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利用PADIS系统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反馈信息,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基本实现省、市信息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在政府主导下,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及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与IT企业、网络运营商及社会资本合作,引导医疗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试行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和个性医疗。加强与医学院校科研合作,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力争产学研成果水平达到广州市总体平均水平。

  (八)加强卫生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待遇。

  1.工作目标。

  (1)深入落实广州市“1+3”政策文件,强化卫生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开展区级重点专科及基层全科医学重点扶持学科的创建与评估。科学配置并合理统筹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提请区委组织部及区人社局出台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启动第二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核编工作,解决基层人手不足问题。

  (2)力争将基层医疗机构入编率提高至90%以上。加大对引进紧缺专业医师的补贴和奖励,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收入待遇。放宽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条件,加强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及卫生重点人才等的引进。

  (3)鼓励和支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医学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实施卫技人员学历升级及继续医学教育计划。

  2.重点任务。

  (1)通过公开招聘、调动等机动方法,开通医疗机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丰富临床一线工作经验的全科医学、妇产科及儿科等紧缺专业卫技人员。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政府对引进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疗卫生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可按特设岗位给予同工同酬福利,在薪资福利、职称晋升、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到2020年,全科医生每万人口达3名以上。

  (2)实施区级医院重点专科及基层全科医学重点扶持学科的创建、评估及特设岗位计划。落实对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补助政策,并建立常态调整增长机制。落实基层医务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从本单位上年度收支结余部分自主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调整为4:6。奖励性缋效工资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3)对于山区及边远地区医务人员给予特殊岗位津贴,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山区及边远地区工作,保证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稳定性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在镇村一体化管理基础上,建立健全在岗乡村医生养老和退出机制,落实对村卫生站医生和离岗接生员及赤脚医生补贴。

  (4)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建立研修制度、资助重大学术活动等措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缋效工资总量的5%统筹安排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经费并逐年增加,逐步达到绩效工资总量的10%左右。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渠道,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建立健全医学终身教育制度,充分利用各种卫生和教育资源,发挥远程教育的技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5)积极开展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练兵,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每年一届的全区个人及团体的服务技能竞赛。

  (九)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医养结合下的健康产业发展。

  1.工作目标。

  (1)落实国家规定的财政补助、筹资融资、税收优惠、医保定点、职称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政策,实现民营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运营、监管、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等方面的同等待遇。鼓励医疗资源富余地区设置民营医疗机构。

  (2)加快完善有关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产业,举办公共性养老、康复、老年护理、口腔保健等服务产业,发展高端和特需医疗服务市场,形成民营医疗服务体系与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和职责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依托优势资源,吸引知名健康产业总部(办事处)进驻,塑造健康产业凝聚区。

  2.重点任务。

  (1)根据省、市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因地制宜尝试探索医护人员多点执业网络备案制的试点改革方案,解决长期存在的医护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

  (2)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落实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独资或与公立医院以合资合作方式共同举办具有特色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医疗保健旅游等具有从化特色的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具有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健康服务产业群。

  (3)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大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到2020年,民营医疗机构门诊量、住院量分别达到全区总门诊量、总住院量的10%、15%左右。在区民政局牵头的基础上,凭借交通及山青水秀的环境优势,加强神岗卫生院的康复养老特色。到2020年,利用民营资本,在从化北部生态旅游区建立一所以“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为特色的民营“三甲”医院。


  四、重点项目建设

  在“十三五”期间,从我区实际出发,分步、有序地完成以下多个区、镇(街)、村三级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表2)。

  (一)强化区级医院专科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工作;完成区中医医院的迁建并创建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二甲从化区人民医院,城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80%以上能够在区域内得到规范化诊疗;完成区妇幼保健院的标准化改造。

  (二)实施“强基层”工程建设。完成太平镇中心卫生院迁建工作;完成良口、吕田、温泉等镇卫生院新改扩建及职工周转房装修改造项目;完成街口街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建和城郊街明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迁建;完善和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全区村卫生站标准化及内涵建设。

  (三)全区卫生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医疗技术,建成区级人民医院与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及健康信息共享平台,使其具备远程会诊、预约和转诊、病理及影像诊断、重症监护、继续教育等功能,让全区域内居村民享受更加便捷、有序、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表2  从化区“十三五”时期内卫生计生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预期发展目标

完成

时限

责任及协调部门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门诊综合区

创建三甲医院新建门诊综合医疗区,共80,2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3,2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

创建成三甲医院

2019

南方医科大学、区卫计局

迁建区中医医院(人民医院)

拟选址在从化质监局东南侧、国道G105线东侧、规划迎宾大道东延线南侧地段块。以中医为特色,按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建设标准(加挂人民医院牌子)。该项目计划一次建成,按照规划床位数800张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为102,412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7,5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4,912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为5.74亿元(不包含病床家具电器等开办费、医用智能化系统工程、医疗设备费等)。

二甲医院

2020

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国规局、区卫计局、江埔街道办

区妇幼保健院标准化改造

业务用房装修改造,拟设置病床位150张,总投资额2,955万元。

二甲水平

2018

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卫计局

升级改造太平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从化区第三人民医院

建设规模按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设置床位200张。

从化区第三人民医院,二级水平

2018

太平镇政府、区发改局、财政局、卫计局

升级改造鳌头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从化区第二人民医院

升级改造,主要是设备和内涵建设

从化区第二人民医院,二级水平

2018

鳌头镇政府、发改局、财政局、卫计局

迁建城郊街明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拟选址在明珠工业园明珠大道中与民安路交叉口西侧旁地块新建门急诊医技楼住院楼附属配套设施,设置设置病床位80张。

 

2018

明珠工业园管委会、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卫计局

街口街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

拟选址在新城区新建一间由区政府提供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业务用房进行装修改造。

 

2019

街口街道办、区卫计局

江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改造

业务用房装修改造

 

2016

区财政局、区卫计局

街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改造

业务用房装修改造

 

2016

区财政局、区卫计局

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装修改造

吕田、良口、神岗、灌村、鳌头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装修改造,2017年对温泉、太平卫生院的职工周转房建设。

 

2017

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卫计局

全区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

完善和充实

 

2016年起每年10

所在镇政府(街道办)、区卫计局

全区卫生信息化建设

 

 

 

区发改委、区科工商信局、区卫计局

配合广州市卫计委完成我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及首诊在镇街医疗卫生机构人头预付、总额包干支付方式改革试点

 

 

 

区医改办、区人社局、区卫计局


  五、政策措施保障

  (一)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

  本规划经有关部门审批后发布实施,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计生规划的要求和程序,由区卫计局、发改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共同负责规划实施工作,并严格管理。要切实加强区委和区政府对区域卫生计生规划工作制定及实施工作的领导与监督,将“十三五”区域卫生计生规划的制定、实施与落实情况纳入区和镇(街)工作成效的考核指标,建立问责制。发挥区委和镇(街)党(工)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要积极组织员工学习贯彻国家、省、市相关卫生计生政策,保证我区及各镇(街)卫生计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区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及基本卫生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区和镇政府(街道办)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投入的主体责任,把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投入领域,随着我区的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的投入,保障我区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软硬件建设的资金,同时尽快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公平享有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每年区级财政对卫生计生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要在强基层的基础上,根据各镇(街)实际对不同级别、类型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适当调整。区域卫生计生规划起草和论证完成后,须报经本区人民政府审批,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二)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职责。

  各镇政府(街道办)将严格按照本区域卫生计生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要求,负责本镇(街)内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涵建设。组织、宣传、编制、发改、科工商信、民政、财政、人社、国规、住建、水务、教育、文广新、卫计、食药监、地税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推进本区域卫生计生规划工作的按期实施。制订区域卫生计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将区域卫生计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按照政府卫生计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审批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建设用地。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其他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确保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卫生强区”工作在我区的具体实施与落实。

  (三)探索创新性的卫生计生管理体制及财政分配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

  进一步理顺和明确卫生行政管理职责,切实转变职能,合理界定卫生计生管理事权,区卫计局主要承担卫生计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卫生计生宏观调控和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卫计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探索改革现有按部门和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条块分割、布局不合理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充分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收支管理模式和绩效工资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服务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我区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机构活力,促进服务能力、员工动力和服务引力的提升。探索建立“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收支预算管理模式,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向辖区签约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探索实施核定任务外、满足居民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项目的“费随事走”,分类、有偿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以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为主体的绩效分配模式,按照团队签约服务数量及质量获取绩效报酬的激励机制,强化按岗及履约服务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薪酬分配方式,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动力与能力。

  (四)加强法治建设。

  以全面提高卫生计生系统法治水平为目标,加大卫生计生法制教育与宣传力度,强化对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普及学习,实现卫生计生工作法制化管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和规范执法程序,切实提高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发展和管理医疗卫生计生事业的能力。完善卫生计生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机制,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初发阶段和行政程序中。

  (五)强化规划考核评估。

  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按规划实施进度及时开展阶段性实施效果评估。在规划中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研究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和瓶颈问题;在规划末期,总结本规划实施情况,为制定下期规划打好基础。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