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应急管理 > 典型案例

天河区广州钛白粉厂四氯化钛泄漏污染事件处置案例

天河区广州钛白粉厂四氯化钛泄漏污染事件处置案例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07-11-01 15:00

  (一)概况

    2006年8月17日下午4时30分左右,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广州钛白粉厂发生四氯化钛泄漏事件。四氯化钛遇水或在潮湿的环境中迅速发生水解反应,产生氯化氢烟雾,并迅速向空气中蔓延。事件发生后,广州市及天河区立即肩动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广州钛白粉厂周边200米范围内紧急疏散附近工地民工约200人,并通知300米似外的居民做好疏散准备。事件中除一名工厂员工稍感不适送医院观察外,未发现其他人有不良反应,一名消防队员在抢险过程中受伤送医院治疗。

  (二)污染事件处理

    1.应急接报

    8月17日下午5时20分,广州市环保局接到广州钛白粉厂发生四氯化钛泄漏的消息后,立即启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对各单位应急事件处理人员进行调度。丁红都局长率市环保局、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市环境监察支队的有关负责同志立即赶赴事发现场对事件进行处理。

    2.现场调查

    到达现场后,广州市环保局会同天河区环保局立即展开调查,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了造成污染的物质,并查清污染物的化学、物理性质,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和现场处置方式。天河区环保局监察人员依法对该厂值班副厂长就有关污染物、发生时间等具体情况进行了询问,但由于四氯化钛储存罐在该厂已经闲置了十多年,该厂负责人只能确认该罐可能存储四氯化钛约3-4吨,具体泄漏数量难以估计。经调查,产生大量浓烟的四氯化钛为五色或淡黄色液体;在潮湿空气中发烟,迅速发生水解反应,产生氯化氢烟雾,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影响,而且浓度越高影响越大。随后,天河区环保局立即将污染源类别、性质、排放现状以及可能造成的污染危害等现场情况向天河区政府和广州市环保局报告。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会同天河区环境监测站对事件现场的空气进行布点采样,全面监控环境空气质量。

    3.处置及善后措施

    (1)处置情况

    根据现场情况,经初步了解现场情况并咨询专家,采取了以下措施:由应急人员关闭了泄漏的管道,并调用碱性物质进行中和。通过消防部门的努力,现场利用沙石、水泥将四氯化钛泄漏位置封堵,有效控制了污染物的泄漏。截止至次日凌晨3时,四氯化钛泄漏部位已被大量沙石覆盖,现场已无泄漏现象,事件得到完全控制。

    (2)善后措施

    晚上11时20分,市环保局丁红都局长主持召开广州市、天河区环保部门联合专题会议,对广州钛白粉厂四氯化钛泄漏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下一步处置工作进行部署,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根据市、区环保部门联合专题会议的部署,广州市环保局和天河区环保局开展了一系列事后处置工作:

    ①天河区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确保泄漏区通风良好,并继续严密监视现场情况,防止突发性事件再次发生;

    ②环境监测部门继续加强现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掌握氯化氢浓度变化趋势;

    ③化工集团责成事故单位提供清楚的泄漏源情况,掌握污染物的准确数量和存储情况,同时化工集团会同天河区政府制定事故善后处理工作方案,特别要做好:由专业人员在天亮后清理现场,安全转移未泄漏的四氯化钛;以不燃性分散剂,如活性炭、干砂土、石灰粉、吸收棉等吸收撒漏的污染物,把清理物品送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处置;事后以清洁剂和水彻底清洗污染区,所产生的废水应导入污水处理站。环境监察部门对后处理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

    4.环境监测

    接到污染事件发生的通知后,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马上启动应急监测程序,派出现场监测人员赶赴事件现场,并电话指导天河区环境监测站先期在事件点进行样品采集,由于四氯化钛遇水或在潮湿的环境中迅速水解并产生氯化氢烟雾,因此确定监测项目为氯化氢。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人员到达现场后,经过对现场情况的勘察以及对现场气象条件的测定,决定采用扇形布点法对事件现场进行布点监测,分别在事件点、下风向离事件点300米、400米、500米和600米处共布设5个监控点,另外在事件点的上风向布设1个对照点。

    从8月17日晚上8时至8月18日早上5时45分,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出具监测数据49个。监测结果显示,空气中氯化氢的浓度在0.613~0.074mg/m3之间,其中17日晚10时31分之前的数据显示氯化氢浓度超过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的标准限值,但未超过环境空气安全最高允许浓度限值;17日晚上10时42分之后至18日早上5时45分的监测数据显示氯化氢浓度均低于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的标准限值,事件所造成的污染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