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推动“大提升” 扮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经过“微改造”的农房焕发新颜 李晓彤/摄
近日阳光明媚,笔者驱车来到太平镇,沿途可见层峦叠嶂的青山,碧绿如镜的河流,一幢幢富有特色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点缀山水田野间,呈现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从土坯房到规划一致的小洋房,农房“微改造”正是我区新农村变迁的缩影。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坚持管好增量、优化存量,统筹抓好省级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提升和农房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农房“换新装”、乡村“展新颜”。目前,已建成太平镇“南粤古驿道”和鳌头镇“田园牧歌”两个农房示范片,越秀风行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获全省“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一等奖。
建机制、明责任
定好重点任务“作战图”
我区聚焦农房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在政策体系、工作措施和推进力度上强化统筹、压茬推进。第一时间成立由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农房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百千万工程”领导小组会议等,统筹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有序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同时,制定印发《广州市从化区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提升和农房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广州市从化区农村赤膊房改造试点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责任部门,细化工作任务,确保每项工作有人领、有人抓、有人促。围绕“既有农房安全整治、新建农房质量管控、塑造农房特色风貌、建设绿色农房、规范农房建设管理”五项重点任务,按照2023、2025、2027、2033年4个阶段共设置11项指标体系,包括9个约束性指标和2个预期性指标,确保各项工作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开展。
强规划、树典型
建好美丽乡村“新样板”
我区按照“在保护中活化、在活化中传承”原则,突出岭南特色,坚持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和新建农房风貌塑造。在乡村风貌管控方面“立规定矩”,我区综合考虑村民居住、聚会、晾晒等生活需求,研究编制《广州市从化区农房设计通用图集(试行)》《广州市从化区农村村民住宅建筑风貌指引(试行)》等,提供广府、山地、简欧、田园等多种建筑风格和16款户型设计施工图供村民自行选择。建立农房规范建设正负面清单,强化对屋顶、外墙、门窗等风貌要素管控,为农房美化、农民建房提供技术参考;研究制定《农村宅基地和住宅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设立农村宅基地和住宅建设审批一站式服务办理窗口,推动农房改造建设行政审批提速提质提效。
与此同时,我区完善乡镇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农房质量安全风貌巡查,落实“五公开”(村庄规划公开、申请条件公开、审批条件公开、审批结果公开、投诉举报方式公开)“六到场”(选址踏勘到场、定点放线到场、基坑基槽验收到场、工程重要节点到场、主体结构完工到场、竣工验收到场)要求,实现“用地—规划—建设—验收”全链条式监管。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新乡村示范带建设等工作,我区选取全域土地整治排头兵鳌头镇以及和美乡村样板太平镇作为示范镇,并将改造基础较好、改造意愿较高、改造后风貌提升明显的鳌头镇龙潭村、高平村和太平镇钱岗村、红石村作为示范村。按照“保持现状一批、清拆整治一批、局部改造一批、加固修缮一批”方式,以点带面推进全域农房改造工作。2023 年以来共完成农房美化提升2567栋,其中示范片区内完成777栋。
引资金、促协同
画好共建共治“同心圆”
我区积极探索“村民自筹一点、企业支持一点、政府补贴一点”多元投入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挥党员干部带动作,探索“党建+村规民约”工作模式,通过入户宣传、村务公开、电视广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宣传农房风貌提升的重要性,普及农房设计相关知识,号召村民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村干部带头筹集农房改造资金,并将新建农房的风貌选定、严格落实带图审批制度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规范新建农房风貌。
我区发挥村民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引导广大村民全过程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由村集体统筹为施工单位免费提供材料堆场、临时居住场所和餐饮,由村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管理。明确村民在农房改造建设中出资比例为20%,并鼓励以投工投劳方式参与出资,其比例可占比10%,进一步降低村民农房改造成本。
此外,我区发挥建筑业企业帮扶作用,依托中建四局、中建八局和中铁十九局等结对帮扶建筑业企业优势,积极动员建筑业行业协会、商会、企业等发挥资金、材料、技术优势,投身农房建设试点工作。明确企业出资占比为20%,共推动27家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各镇街共建农房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共3393万元,已投入1591万元。(陈宝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