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构建人水和谐生态
我区切实做好流溪河水库水环境治理工作,水库水质长年稳定在II类以上。(资料图片)
6月24日下午,广州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批)发布活动在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举办,活动主题为“创建美丽河湖 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活动现场公布了广州市第一批15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并授牌。其中,从化区共有流溪河、流溪河水库、鸭洞河三个案例入选。
水是生命之源,河湖是大地的血脉,是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化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致力打造一幅城水相融、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新蓝图”。
流溪河:
统筹推进“三水”共治
绘就绿美广州新画卷
流溪河,广州的“母亲河”,干流全长157公里,流域面积2290平方公里,主源头地和大部分干流在从化区。近年来,流溪河流域践行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走出一条低成本、可持续的生态治水之路,一度被污染的河流实现了华丽转变,充满活力,绘就绿美广州建设的新画卷。
为进一步做好流溪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广州市推行流域立法立规,颁布实施《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制定实施《广州市水污染防治强化方案》等系列治水方案,坚持按照“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系统治水思路,强化水质监测预警和污染源监管执法,加大重点区域一级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通过“以支保干”全流域治理提升干流水质。实施污涝同治、网格治水,狠抓源头污染治理,推进“三源”(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四洗”(洗楼、洗井、洗管、洗河)行动,同时,提升水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掌上治水,创新推出水质信息、河长巡检等系列APP,实现数据实时共享、问题及时处理、责任落实到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建设流溪娟鱼市级良种场和示范推广基地11个,成功注册“从化流溪娟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有声碧道176.27公里,建设生态小镇,吸引世界生态设计大会永久落户,依托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生动展示“溪源文化”。
经过系列措施,流溪河实现水环境蜕变、水生态蝶变以及水产城聚变。流域氨氮排放总量比2016年削减90%以上,4个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89条一级支流全部消除劣V类。干流生态流量保障率达90%以上,20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栖息繁衍,消匿60年的飞瀑草回归,灭绝40年的唐鱼重现,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生态碧道串联南粤山水画卷,公众满意度达94.3%;生态设计产业促进村集体收入增加到原来的3倍。
流溪河水库:
创新推动水环境治理
实现经济生态双丰收
流溪河水库位于我区东北部,是北回归线北侧的一座大型峡谷型水库,同时也是一座典型的热带-亚热带过渡区水体。该水库建于1956年,水库总集水面积539平方千米,水面面积约13平方千米,坝址区域划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是广州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流溪河水库是我市流溪河流域唯一一座大型水库,不仅是流域内沿线城镇、村社的饮用水源,也是我市中心城区重要的备用水源。为做好水库水环境治理,做好建设污染防治工程,在流溪河水库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选取合适点位,规范设置若干界标、警示牌、宣传牌等,切实强化饮水安全,整治排污口,清查流溪河水库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完善截污管网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程,建立河岸植被带缓冲区,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水源涵养林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境走廊。做好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水源地保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耕作方法,建立流溪河水库集雨范围内镇级环保机构,提高流溪河水库集雨范围内的环境执法水平。
近年来,流溪河水库水质长年稳定在II类以上,丰水期达到一类水质。流溪河水库通过科学合理的人为调控鱼类结构和数量,探索出一条生态净水渔业的新路径。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指导,将流溪河水库发展与区域建设、产业布局紧密衔接,共同塑造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成功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为地方经济生态双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鸭洞河:
坚持生态修复治理
做好水旅融合文章
鸭洞河位于我区良口镇,发源于大水坑,由东向西依次经过良平村、塘尾村、良明村,在松院口流入流溪河,流域面积60.1平方千米,河长约15.49千米。这条发源于广州第一高峰天堂顶的山区河流,伴随着山风的窃窃私语,用其蜿蜒流动之态、生态柔美之姿,欢迎着八方来客。
针对鸭洞河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生态问题,广州市及从化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鸭洞河水土流失及防洪综合治理规划,并成立专班工作小组推进治理修复工程实施。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原则,鸭洞河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水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探索出“小流域+”多元融合治理模式,采取“小流域+污染治理”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小流域+生境保育”全面保护生物栖息地、“小流域+全民运动”打造优质生活活动空间,实现治水治产治城的协调统一,使流域的生态价值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人类生态福祉的实质提升。2023年鸭洞河小流域被认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成为全市第一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项目。
此外,我区因地制宜开展水土保持林草建设,开展鸭洞河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依托林长制,加强森林抚育与改造,推进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开展林相改造,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依托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及绿美广东大行动,开展面源污染防治,系统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岭南特色的“水美乡村”。2022年,鸭洞河治理工程获得了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设计奖”。
我区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共建开展河道治理工程,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义务巡河、文明劝导、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水系治理体系。鸭洞河治理后,沿线乡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事业都得到了蓬勃发展,长假期间客流数量保持在10万人次左右,盘活闲置集体留用地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将废弃市场改造成为举办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的高端会场,成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充分展示了合作共赢的成果。(黄颖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