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洞工匠小镇麦田一片金黄(资料图片)
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契机,坚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到最好,持续走深走实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奋力打造文明富裕的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我区被选为全国唯一的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成功申报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先后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等多个国家级试点建设名单,入选“2020年度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获评“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等称号。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作为广州最北的行政村,去年,莲麻村又传来了好消息:村党支部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莲麻人,看着家乡从一个偏远贫穷的山区如今变成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子,每日都有新变化,我自己的心里是激动的。”莲麻村党支部书记卢为俊异常振奋。他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这句话一直深深鼓舞着他,特别是作为一名村干部,必须把村民群众的事放在首位,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始终与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与卢为俊有一样想法的党员干部,在全区广泛存在。我区深化实施“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程,调整选派122名优秀党员干部到特色小镇、后进村(社区)党组织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工作输送了骨干力量。同时开展大抓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引领行动,实施24个党建项目,建立8个基层区域化党委,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此外,我区坚持以上率下,持续深化区领导包镇(街)、镇(街)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和农村党员包户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并坚持整改到村,第一时间将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要求传达落实到村(居)一线,按照“一树一档”“一屋一档”原则,研究制定从化区古树名木保护“一张图”和历史文物建筑保护“一张图”,并将“两张图”及相关指引印发全区各村(居)及时掌握、严格执行。
全域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夏日的良口镇米埗村,在蓝天白云下和谐而恬静。微风吹过,翠绿稻田绿意盎然,远山苍茫环绕,碧绿清澈的流溪河从村前流过,精致民居鳞次栉比……汇聚成一幅最美乡村美景。
2017年,米埗村通过盘活“空心屋”资源,采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村民”的模式,联合打造凸显岭南特色的高端精品民宿群,获得全省农房风貌提升奖。
一直以来,我区全力打造城乡美美与共田园城市。除了米埗村外,我区在罗洞村等打造连片水稻带、蔬菜带,示范带动建设2442个“四小园”生态板块。扎实推进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区)建设,鸭洞河、龙潭河等碧道建设示范段和夏湾拿湿地公园深受城乡居民喜爱。
我区还全力打造世界级美丽乡村示范带,精心谋划30条新乡村示范带,以新老温泉一体化为核心,充分发挥从都国际论坛、世界生态设计大会、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等国际品牌的集聚效应,打造35公里世界级美丽乡村示范带,西和花卉、生态设计、罗洞工匠等示范带被纳入广州市精选示范带建设。
通过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从化的“显示度”也在不断刷新。将41条行政村打造成为特色精品村,我区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村庄保洁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以及农村污水收集和治理完成率均达到100%。此外,分批推进村史馆建设,建成罗洞、南平等20个各具特色的村史馆。规划建设从化流溪河流域横岭考古基地项目,加强狮象岩、龟咀渡等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串珠成链打造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打造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名片。
加快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城乡关系步入新阶段,我区将在哪些领域发力?如何探索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我区扎实推进全国唯一的全域(县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聚集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四大任务,将从化全域细分为77个整治单元,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我区着力推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聚焦打造“三生”“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加快推进首开区项目建设,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通过加速生产要素流动带动周边农业农村发展。
我区提高稳产保供能力,推动弃耕地块复耕复种复绿。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工程,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7个,建成投产现代化生猪养殖项目8个。
我区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花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是广州唯一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2个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区内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8个。高标准举办第一届广州国际(流溪)花卉博览会,广州市园林花卉集团总部落户我区。
我区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加快创建国家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培育流溪红荔(无核荔枝)等新优迟熟荔枝品种,引入世界五百强企业联合利华、广药集团落户延伸荔枝深加工产业链。做大做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太平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从化玫瑰柑、从化荔枝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从化流溪娟鱼成功注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商标。
我区积极发展中药材全产业链。坚持“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原则,综合考虑本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等因素,积极对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部委,力促道地药材从化广藿香和从化五指毛桃申报国家地标志保护产品,规划建设米埗中医药文化体验馆,推动名中医工作室入驻,集中展示道地药材、药食同源产品,推动中医药国粹国际化传播,打造向世界展示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多措并举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作为土生土长的良口镇良平村人,邓先生趁着良平村旅游事业发展势头好,把自己的房子装修成“初舍”民宿。民宿正式营业后,受到游客欢迎,在旅游旺季,民宿更是一房难求。像“初舍”一样的民宿在良平村还有不少,通过“民宿+”发展模式,农民变为旅游从业者,农副产品变为旅游产品,推动了本地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致富。
而在几十公里外的太平镇井岗村,果农们正在水果木瓜基地里忙碌着。果农水姨是基地附近钟楼村的村民,木瓜园开始种植时就在基地工作了。她说,木瓜园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挺好的。
近年来,井岗村大力发展火龙果、无花果等水果种植,因地制宜不断拓展特色产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联农带农富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直以来,我区积极建立健全联动带农富农机制,通过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民”等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广土地入股、大棚承包、协会带动个体经济等模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鼓励企业吸纳农民就近就业,推动区内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稳定保持在83%左右,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通过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提升相关人员的就业技能,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累计开展培训6.3万人。西和村、南平村获得广州市2021年“广州粤菜师傅名村”称号。从玉等4家企业获批“粤菜食材生产基地”。和稻丰品牌示范基地、艾米会品牌示范基地入选2021年广东丝苗米品牌示范基地名单。在促进果农增收方面,发动珠江实业集团、广汽集团、银行等购买从化荔枝等农产品,打造线上“从化区消费帮扶专区”。
我区还着力提升特色小镇辐射能力,逐步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共建模式,入选2022年全国云上“村晚”示范展示点,西和万花风情小镇等9个小镇被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数量居全市各区首位,吸引城市生产要素加速向乡村流动,带动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不断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在温泉镇南平村,红袖章队伍队员们佩戴红袖章,手拿对讲机,活跃在村里角角落落,成为村内治安动态的“观察点”和“流动哨”。打造乡村服务站,南平村开启“724”群防共治创新模式,通过7支队伍、2个平台和4个制度,整合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伍军人、热心村民、妇女儿童等各方力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城郊街荷村村以“党群联动、队伍联手、万众联心”为手段,实施村民议事治理机制,除了驻村干部、党员外,村里不少村民自发参与到值守工作中来,人人担当防疫“守门员”,让乡村治理呈现出新面貌。
乡村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我区深化探索乡村善治新路径,从化乡亲“724”基层治理群防共治模式在全省推广,探索设置10类乡村治理岗位吸收村民1724人参与乡村治理。温泉镇、西和村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同时,我区强化对乡村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建立干部与户“结对”、户与树“结对”的责任包干“双结对”模式,并动员村里的乡贤、德高望重的老人,作为保护老围屋老祠堂“责任人”,确保每一棵古树、每一处古屋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久。大力建设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创新乡村“微检察”模式,成立全省第一个公益诉讼观察站。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完成全区各村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举办了全省首场新时代文明婚礼,打造婚俗改革“从化样板”。
新时代的从化正不断书写广东特色乡村振兴新篇章。下一步,我区将抓重点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抓乡村产业,建立健全村集体利益联系机制;抓富民兴村,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增收;抓乡村建设,打造流溪河沿岸高质量绿色发展示范带;抓资金监管,激发“三农”发展新活力;抓人才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固本提质”。通过奋力打造文明富裕的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刷出“乡村振兴看从化”的品牌新高度。(黄利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