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图片新闻

我区推行“拓、传、贴、立”四字工作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所(站)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广州市从化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09-10 11:41

       9月8日,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东莞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部署,落实省文明委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会上,我区作经验交流发言。一直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推行“拓、传、贴、立”四字工作法,积极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建设贡献“从化力量”,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粤菜师傅培训室(1).JPG

粤菜师傅培训室(资料图片)

坚持“拓”字为先

努力在拓展阵地上作示范

       当前,我区积极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全区多方力量,努力打造融合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特色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有效阵地,逐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我区坚持“一站多点”开拓场地空间,打破所(站)的场地限制,按照“一站多点”的思路,注重就地取材,不搞大拆大建,将闲置的集体物业等改造成西塘宪法馆、莲麻党章学堂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深入了解群众喜欢到哪里,就力争将实践点建到哪里,将格塘中草药博览园、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等打造为实践点,为全区290个所(站)配套建设文明实践点1100多个,方便群众就近参与。

       同时,我区坚持“同频共振”拓展网络空间,结合群众参与活动时间碎片化的实际,充分发挥区融媒体中心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作用,坚持线下线上一体策划、同步推进,使群众既可定时定点现场参加,也能随时随地线上参与活动。如依托“广州从化发布”“南方+”“新花城”等平台,将粤菜师傅培训等活动由线下同步延展到线上,每年超过300万人次通过网络参与到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中,使理论传播更及时、信息送达更快捷、受惠人群更广泛、活动影响更深远。

       此外,我区坚持“条块结合”拓宽服务领域,推动“条”的资源向基层集聚,为农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推动区民政局、区法院和驻从高校等在全省率先成立文明实践所,有针对性增设慈善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内容。注重强化“块”的功能,按照“一所一特色,一站一品牌”的思路,把高校和机关单位的优质服务及时送到村(社区)实践站点,实现“中心树品牌、所(站)有亮点、点上有特色”。

坚持“传”字为要

努力在传播理论上作示范

       “村支书‘土味’喊话防疫”“基层老党员讲述身边红色故事”“返乡创业青年分享励志奋斗经历”……近年来,我区坚持创新宣传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讲理论、讲政策、讲身边变化,实现党的创新理论能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

       从大礼堂到榕树下传得远。我区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礼堂,定期不定期开展宣讲报告会;深入基层一线,在祠堂前、榕树下,广泛深入宣传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阐释党中央的为民利民惠民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传得开。我区以活跃在农村的第一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为主体,组建百姓宣讲“轻骑兵”队伍,向农民群众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讲党的惠民政策,讲自己创业成功的自豪,讲家庭和睦的做法,使得宣讲更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让村民真切感受到榜样离得很近,模范就在身边,从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更加坚定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靠说方言加唱山歌传得活。我区综合运用白话、客家话等方言宣讲,生动讲述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用“乡音”找到“知音”。既设有“板凳课堂”等理论宣讲,又设有粤剧、唱山歌等文艺宣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思想。

坚持“贴”字为本

努力在贴近需求上作示范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来自于物质层面的提升,也离不开精神层面的收获。近年来,我区紧贴群众所需所想所盼,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精品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中汲取奋进力量。

       贴近奔康致富需求。我区开设“致富先锋”讲堂,由本土农民企业家讲述创业故事。建立全省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实现“培养一个厨师,致富一户村民”。培育“大专家+土专家”文明实践主力军,实现荔枝销售从“最迟熟”到“最早订”。破解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出山难”问题,在线上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康直通车”栏目,适时开展直播带货,助力线上销售农产品超2000吨。

       贴近移风易俗需。我区举办全省首场新时代文明婚礼,精心安排家风寄语、名人证婚、翰墨家风等十个仪式感强、文明味浓、获得感强的婚礼环节,弘扬婚事新办、文明节俭等新风尚。开设“孝德家风”讲堂,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制定完善新时代村规民约,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字帖给青少年学生,建设村史馆、家风馆、乡贤馆,让群众在文明实践中获取文化滋养。例如城郊街西和村老百姓遇到困难“不找神婆找支部”;吕田镇莲麻村巾帼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我区入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县(区)名单,受到国务院表扬。

       贴近美好生活需求。我区承办首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开设党史农家书屋,成立红色电影放映队,举办乡村“春晚”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上线众扶互助“如愿行动”平台,点亮特殊困难群体“微心愿”。开办青苗艺术学苑,开展文艺支教活动,有力托起农村孩子的“艺术梦”“体育梦”,西和村学生线上文艺培训等经验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作了报道;从化希贤小学学生在跳绳世界杯赛中摘得17枚金牌。开展夕阳美志愿服务活动,手把手辅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动员逾万名志愿者组建420个疫情防控“尖刀班”、2961个战斗队,制作“从化区抗疫暖心服务六个一”小程序为隔离人员排解焦虑,开展防疫宣传、核酸检测、接种疫苗等志愿服务,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坚持“立”字为继

努力在建章立制上作示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和约束。当前,我区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相关机制,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立督导考核之制。我区在全市率先成立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配备15个事业编制,专门负责统筹开展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将开展活动情况纳入全区年度精神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制定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标准、评价体系,开展重点督导,指导各所(站)按时按质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立评先激励之制。我区将理论宣讲水平、服务时间、活动效果、群众喜爱程度等作为重要指标,评选出第一批星级宣讲能手30名和星级所(站)30个,形成你追我赶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文明实践所(站)成为群众“来了不想走,来过还想来”的聚集地。

       立挂钩奖励之制。我区通过财政划拨、爱心捐助、社会募集等方式筹集新时代文明实践资金。对积极作为、作出示范的星级文明实践所(站)在资金支持上予以倾斜,以奖促优。对示范效应强、社会影响大、群众反响好的文明实践所(站)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展示新时代文明实践“从化探索”。

       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以赴落实好会议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以示范所(站)建设的新成效为从化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江楚君)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