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造水稻种植面积89320亩,预计产量3.17万吨
机械化收割水稻
煦风拂过,稻香扑鼻,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掀起层层“金浪”,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丰”景图。
从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核心区,也是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其中,水稻是从化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现在从化的早造水稻进入了成熟期。据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我区完成早造水稻种植面积89320亩,较去年春种增加4436亩,预计产量3.17万吨。据了解,为实现早造水稻丰收,我区多措并举做好早造水稻生产工作,提高早造水稻产量。
早谋划 做好早造水稻生产工作
7月13日上午9时,位于鳌头镇铺锦村的从化香米迎来丰收,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不断摇曳,一片片成熟的水稻,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微风轻拂泛起一波波金色的稻浪。田间,3台水稻收割机开足马力,正在穿梭忙碌着。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饱满的稻穗不停地滚入机器,打碎的秸秆则从机器尾部不断流出。不到几分钟的时间,一亩水稻就被“消灭”得干干净净。
而在艾米稻香农业园里,同样是一幅水稻丰收画面。饱满的稻谷瞬间被收入机器里,只留下一捆捆被碾碎的秸秆以及一行行整齐的车辙印,一道美丽的“丰”景成了盛夏时节乡村最独特的画面。今年艾米稻香农业园种有1000多亩的水稻,预估亩产能达超700斤,产量较往年提高了10%—20%。
一年之计在于春,如今的丰收画面得益于在雨水丰沛的春季,我区在全区范围内启动春耕工作。
3月3日,一场春耕春播生产现场会拉开了我区春耕的序幕。我区早谋划、早部署、争主动,全力以赴做好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为夏粮丰收打好基础,为全市全年粮食增产增收开好头、起好步。随后,全区各部门以此次现场会为推动,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部署,全面铺开全区春耕生产各项工作。3月16日,我区各镇街的农户开始抛插秧工作,并于4月19日之前完成相关工作。
今年,我区结合“零弃耕”专项行动,细化任务分解至各镇街,并落实到村、到户、到田,重点动员开展丢荒田复耕复种,从耕地条件好及主干道两边水田着手,全面推进“单改双”“其他农作物改种水稻”等,季节性撂荒地复垦复种水稻约700亩。
送技术 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3月下旬,一场春季农作物生产技术培训在荔博园举办。来自广东农业高校的专家为我区农户带来了香稻增香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培训。
春耕期间,我区还印发《春季农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明确翻耕整田时间、播种下田时间,指导农户把握重要节点。此外,我区成立了7个技术小分队,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4月遇到了干旱,为了降低对春耕的影响,区农业农村局印发《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当前粮食生产抗旱工作的通知》,指导各镇街采取措施组织抗旱,助力早造水稻顺利播种。成立8个抗旱督导组,督导各镇街抗旱工作,核实旱情缓解情况。启动农业应急21万元,购置柴油抽水泵47台。全区共协调330台抽水机,投入资金78.75万元用于抗旱工作。
重宣传 推进惠农补贴政策落实
政策的落实到位,可以大大减轻种粮农户负担,调动其扩种增产粮食的积极性。
春耕期间,我区全面宣传惠农补贴新政策,通过印发小册子、微信公众号推送等举措大力宣传各项种粮惠农政策,包括种粮大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械化机插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流转扶持政策等。其中,《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调整种粮大户和商品有机肥政策性补贴标准的通知》提出,提高种粮大户封顶限额,从2020年晚造起每户单造补贴限额由15万元提高至50万元;提高商品有机肥标准,每吨补贴由300元提高至400元。今年,从化种粮大户增至138户,较往年增加41户,涉及面积约1.5万亩,较往年增加0.79万亩。
扩规模 推动农业朝规模化方向发展
为了推动农业朝规模化方向发展,我区积极引导和鼓励村委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作用,采取代耕代种、集中流转等形式开展生产。
今年,从化香米项目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模式,实现了“五个统一”(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机耕、统一直播、统一防治)。目前早造香米种植面积扩至6300亩,较去年增加了2800亩。
“我们依托从化独有的生态资源,种植浓香的丝苗米品种,稻米品质高、香气浓、口感佳。”某从化香米种植企业有关负责人说,从化香米项目得到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种植全程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从播种、插秧、施肥、喷药、收割、加工都实现了机械化,与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相比,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量也明显增加。(文/黄利谊 图/邝健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