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图片新闻

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力” 村民“不信神婆信支部”

来源:从化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0-01-10 09:09

美丽的西和村(资料图片).jpg

美丽的西和村(资料图片)


  2019年12月26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网红”思政课老师——张永刚博士走进西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乡镇干部群众送去一堂精品思政课,现场座无虚席。“太生动了,让我们对如今所处的新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城郊街旺城东社区党建指导员刘婉华听完课仍然意犹未尽。过去,西和村是出名的“神婆村”,现在村民“不信神婆信支部”,原因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住”进了群众心里,既丰富了村民的物质生活,又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让村民打从心底相信党支部,再也不信“神婆”了。


转变观念:村民群众有事就找党支部


      每天早饭过后,城郊街西和村村民明叔做完运动,便会去到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那里,早有一群村民聚集在一起,聊家长里短,侃国家大事,上到扶贫政策、下至农业技术,他们都知道。明叔说,了解得越多,更加明白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相信我们的党支部了。“不像以前,大家有什么事,宁愿问神婆,也不会想到来党支部咨询”。


    这些年来,随着“万花园”项目建设到“美丽乡村”试点,再发展成为如今的西和万花风情小镇,西和村从多年前的偏僻小村庄蝶变成为西和万花风情小镇的靓丽一隅。“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从街口城区进来这里没有一个小时不行,进村的路还很烂,每年都要买石头、沙子来填补。”已退休的老支书何柏荣回想起以往,不禁感慨起来。现在村里的路越来越宽,还修起了人行道,路灯也装上了,就连公交也通了,进出方便了很多。


  这一点,西和村党支部书记郑汝相最有体会。“由于西和村是典型的镇街交界、城乡结合地带,村里路网不通导致发展滞后。那时候,村里很多村民只要家里有点什么事,哪怕只是头晕发烧,都要先去找神婆问一问。现在不一样了,村民有问题就来找支部。”郑汝相说。


产业引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从1997年引进第一家花卉企业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和村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花卉产业集群,还发展成为国家农业部和省共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万花园生产示范园区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村里又以花卉产业为基础,延伸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不仅改善了村居环境,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企业多了,村民也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郑汝相说。以村内企业正欣园艺为例,园艺场有70来个员工,其中40多个是当地村民,年龄多在50岁至60岁之间。园艺场长宋长征说:“村民在这里每个月收入都是三千元起步,多的还有四五千元。既能工作,也能兼顾家里,挺不错的。”


  西和村村干部戚锡平说,很多村民家里有土地流转租金,还有打工的收入,生活都变好了。她于1996年嫁到西和村时,有电饭煲的家庭都很少见,现在空调、冰箱、洗衣机成了标配,村里一半的人有了小车,有的人家里还不止一辆。现在物质丰富了,村民心里也满足了,物质基础的打牢很好地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


村民点单:文化活动越来越有“乡土味”


  西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周都会开展书画、舞蹈等课程。“握笔跟做人一样,一定要正,一定要直,记住了没有?”在西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旁边的西和学堂里,廖一穆老师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学书法。“在生活日渐富足和安逸的今日,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渴求与日俱增,这种诉求在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尤为明显。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更能营造一种文明向上的生活氛围。” 廖一穆说。


  廖一穆表示,西和学堂作为西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的其中一个特色活动,在2018年开始,不定期地举办了书画和舞蹈培训班,受到了西和村不少孩子和家长的欢迎。此外,为满足村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西和村还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现代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和体育健身活动,丰富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现在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观念变了,思路也更开阔了。


  “现在活动多了,生活充实很多,没事到实践站看看书,增长见识,偶尔参加文艺活动,舒展筋骨。”村民梅姨说。“新时代文明实践以产业为支撑,同时着眼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村民看到党支部能带领大家致富奔康,精神文化也丰富了,也就从心底认可了,自然就不信神婆,而是相信我们。”郑汝相表示。(黄利谊 通讯员柯劲)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