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图片新闻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从化如何闯出新路?

来源:从化新闻社 发布时间:2019-08-05 01:32

广州从化匠心打造特色小镇动力之源,连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艾米稻香小镇  邬影红/摄

生态设计小镇  邬影红/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从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和广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主战场。党的十九大以来,从化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站在“抓农村工作就是抓全区工作”的政治高度,按照“区抓分类指导、镇抓逐村落实”的总体思路和“三个标准、五个一批”实施路径,以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为目标,注重以特色小镇为动力源,连片带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奋力建设与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努力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产业振兴:特色小镇引领  富民兴村产业集聚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区以特色小镇为引领,努力“写”好产业这篇大文章。“依托特色小镇建设,组团连片、辐射一批;依托新型城镇化,城乡互补、改造一批;依托农业现代化,科技兴农、发展一批;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工农互促、带动一批;依托全域旅游发展,富民兴村、拉动一批。”此前出台的《从化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对特色小镇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出并明确了发展路径。

  我区立足农村地域面积大、南北村情差异大的工作实际,重点打好红色牌、绿色牌,念活“山水经”“草木经”,科学谋划了特色小镇网状特色空间布局,在全区统筹布局20个产业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精心打造乡村振兴动力源,并以之为网络节点,按照“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的思路,通过特色小镇网状联动发展,推动形成独具从化特色的乡村振兴“网状”动力结构,奋力建设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2018年12月14日,首届世界生态设计大会在生态设计小镇拉开大幕。大会共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000人出席。大会期间, 76家生态设计企业签约入驻,成立了国际生态设计促进中心等4个重要机构,发布了《世界生态设计产业发展从化倡议》,引起了广泛关注,全球媒体对大会进行了深度报道,将其作为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目前,76家签约入驻企业中已有6家落户,其中集成电路与数字艺术产业项目已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50亿元,国内首个生态设计产业集群已初见成效。

  作为世界生态设计大会会址,生态设计小镇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成功吸引了包括首届世界生态设计大会、全国民宿大会、绿水青山从化大会、珠三角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等一系列高端会议相继举办,影响力日益扩大,已逐渐成为“网红”小镇。未来,这里还将集聚千名全球优秀设计师,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交流的新高地。

  生态设计小镇周边还分布着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从都国际会议中心等高端平台,吸引着各类重大赛事、高端会议、优质资源加速集聚。从世界生态设计大会到世界级速度马术比赛,再到国际教育机器人大会,一个以现代马业、会展会议、生态设计为支撑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核心区、绿色增长极正在形成。

  而不远处的米埗高端民宿群,同样活力十足。2017年,米埗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通过盘活“空心屋”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突显岭南特色的高端精品民宿群。项目采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村民”的模式联合打造,建立村民与企业、集体利益共享机制,由公司向村民租用房子进行全面改造,作为特色民宿经营,同时又返聘村民参与经营活动。

  民宿产业的发展,在广州最北的莲麻小镇同样获得了成功。早在2015年,莲麻小镇启动建设,原莲麻村党支部书记潘光灶带头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生意十分火爆。在他的带领下,不少村民纷纷开起了民宿,几年下来,村里的民宿已经达到数十家,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目前,莲麻小镇形成了以民宿、酒坊、酒铺、酒馆、炒茶铺、豆腐作坊等为主体的乡村特色产业体系。

  2018年,我区还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民宿管理新政,明确民宿发展分类布局,设“一站式”登记服务引导民宿规范经营,建立民宿挂牌和退出机制。在政策供给的有效支撑下,我区成功打造了米社、菁木山舍、西塘人家等高端民宿,使民宿产业成为全区特色产业体系中的靓丽名片。

  荔枝产业也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进程中增添了不少亮点。今年,我区延续和创新荔枝定制销售模式,以桂味、糯米糍、槐枝、井冈红糯等4个品种为定制品种,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定树”或“定量”定制。我区以温泉镇南平村为示范点,各镇(街)荔枝主产村参照“南平模式”全面推进荔枝销售,打开荔枝销售业态升级新通道。截至7月12日,全区共定制荔枝树8741棵,荔枝723700斤,交易金额约1600万元。而纵观全区,荔枝销售1.05万吨,其中电商销售占15%。从化荔枝通过快递物流销往全国各地,其中销往广东珠三角地区约占65%,销往外省约占20%,出口20吨,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在特色小镇网状空间布局中,生态设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高端民宿盘活乡村“沉睡”资源,带来创意、流量和资本,激发乡村产业动能;荔枝“定制”立足本土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提升价值,促进农民增收……此外,赛莱拉干细胞科技小镇、温泉财富小镇等特色小镇也汇聚了一批高端资源和优质产业,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推进器、加速器。

  在特色小镇带动下,富民兴村成效明显。2018年,南平村集体收入比2016年增长230%,村民人均收入实现两年翻一番;米埗村集体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比2016年增长230%、60%;西塘村集体经济同比增长25%,村民年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5%。

人才振兴:优秀青年下乡  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我区通过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引进、流动以及激励保障机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专家学者扎根乡村,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在从化,村里的年轻人“回归”早就成了常态。从本土成长的外出务工青年,到顶着“海归”头衔的学霸,再到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博士、硕士,一大批优秀青年正在从化乡村干事创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几年前,莲麻成立了酒业公司,建立起莲麻头酒的品质和标准,同时整合酿酒小作坊,帮助各个酒坊打开销路。莲麻村青年白杰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回乡创业,建立了酒坊。他每天都在酒坊里忙碌,备料、酿酒、销售……忙碌的生活辛苦而充实。如今,白杰鹏的米酒销路已经基本稳定,一年有近40万元的收入。“只要有客人来,我就有办法让他们买些酒回去,因为莲麻酒的品质摆在这里,懂酒的人必然懂得欣赏。”白杰鹏说。

  在鳌头镇鹿田村的1500亩连片山地上,90后“海归”女孩邓迪方把沃柑种出了新花样。2015年从美国乔治福克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她便回到家乡种起沃柑。创业之初,“品牌”两个字就在她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她认为只有创立品牌,才能更好地提升沃柑的价值。恰巧,她家的玫瑰园给她带来了灵感:现在很多人喜欢服用玫瑰酵素,人体能吸收的营养,果树是否也能吸收呢?由此,她决定从肥料入手,开始创新的尝试。她从牛乳企业的生产基地获取牛粪,混入自家的玫瑰残渣进行发酵,有效提高了肥料的有机质。“玫瑰柑”品牌由此诞生。

  而在风云岭脚下的艾米稻香小镇,80后广州人唐飞正追逐着农业产业梦。他曾是一家知名企业的高管,因生态农场梦而与从化结缘。一次偶然的机会,唐飞来到风云岭脚下,被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蓝天白云下,水稻在轻风中摇曳,鸭子成群结队穿行,这勾起了唐飞儿时的记忆,也让他萌生了在此建立生态农场的念头。不久之后,艾米农场出现了。

  唐飞的想法突破了传统束缚:种田不用药。为此,他无数个白天黑夜在试验田里尝试,不厌其烦地请教众多农业专家,终于,摸索出了无农药种植胚芽米的方法,并创新地开发了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产业化现代农业“鸭稻共生系统”:将鸭子放养在稻田间,任由鸭子在田里觅食杂草、虫子。唐飞还在艾米农场使用了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及田间智能机器,对生态水稻大数据进行全方位监测和采集。

  在我区大力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下,艾米农场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正式升级为艾米稻香小镇。今年7月,该小镇正式启动建设,涵盖了村社环境工程、艾米会议中心、生态湿地保育工程、5G智能建设工程等13个产业项目,未来将打造成为粤港澳人工智能农业科技小镇。

  生态设计小镇更是聚集优秀青年的摇篮。其中的湾区设计开放大学汇聚了国内外一批顶尖的设计人才,为建立创新创业生态提供了无限可能。据悉,首批50名来自国内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参与了生态设计小镇建设和首届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的筹备工作;初步实现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孵化出多家企业。同时,为从化“一村一品”进行品牌设计,参与温泉风景区改造提升建设等地区工作,为地区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今年7月,湾区设计开放大学第一次课程活动——设计研究与科技论文写作正式开班,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授课。学员董方舟坦言:“我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在读博士生,现在刚开始第二年的博士项目。这个课程最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大部分老师来自荷兰,课程有一个国际化的氛围。而中国这边的老师来自浙大,也是我国比较有名气、大家都公认的好学校。”

  优秀青年回流,顶尖人才扎根,胸怀大志奋勇逐梦,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充满活力的年青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文化振兴:激活文化基因  乡村文明焕发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我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小镇发展战略,以“文化农家·文明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全区广大农村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努力激活文化基因,重铸乡风之魂,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西和村是全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缩影。5月6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在城郊街西和村正式启动,成立了5支省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奔赴乡村振兴一线为农民带去集中培训、巡回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粤菜师傅下乡、最美家庭评选……党的十九大以来,西和村大力倡导文明乡风,有效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同时,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促进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觉维护公序良俗、公共道德和农村社会秩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8年9月,西和村村规民约入编广东省文明办《新村规民约选编》,并作为全省30篇优秀村规民约之一,编印在首页。

  走进西和,除了感受到万花绽放的美景,还能体验以“和”为主线的文化底蕴。陶艺吧、咖啡馆、村史馆、乡贤馆……这座村庄的文化气息无处不在,它浸润着人心,引领着大家走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不远处的西塘童话小镇,也在乡风文明的浸润下实现了蝶变。几年以前,西塘还是一个“后进村”,村中基础设施短板明显,村风民风也相对落后。2016年,我区启动建设西塘童话小镇,让这个村庄开始了蝶变之旅。这几年,西塘村开展了绘画、书法、文化知识等义务大讲堂和相关赛事活动,并组织村民集体参加学习,还成立了“农民夜校”,每月开办一到两次课,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将家风家规等文化知识传授给村民。同时,结合发展优势,不断丰富乡风文明新内涵,深入挖掘继承和弘扬发展稻田文化、编织艺术、传统饮食、稻草文化等优秀乡土文化,将“广州西塘稻草节”打造成有口皆碑的乡村振兴农耕文化展示典范。

  与西塘童话小镇一样,莲麻小镇也在发展中注重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在全区各级的支持下,打造了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为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平台。同时,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分设莲麻大舞台、农家书屋、卫生站、垃圾分类宣教室、广播站、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华夏莲舍、“仁里集”等多个实践点。实践站自设立以来,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特色小镇打造,整合全村资源,借助全区力量,利用“一站多点”,在全村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使之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全区层面,我区坚持整合统筹资源,分批分级设立区、镇(街)、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村民法制议事大厅、世界生态设计大会会址、宪法教育馆、灌渠精神驿站、河岛公园等阵地,建设新时代百姓舞台、农民学堂、红色影院、乡村振兴实践馆、科创体验中心、家风广场、普法基地等实践点,形成“一中心(所、站)多点”的功能布局,为群众就近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便利。目前,全区8个镇(街)、221条行政村已实现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配套各类文明实践点1100多个。

  我区还积极开展,“文化农家·文明小镇”文化下乡活动,举办青少年书画大赛、农村广场舞大赛、乡村“春晚”、非遗传承活动,建设村史馆、家风馆、乡贤馆,让群众在文明实践中获取文化滋养,弘扬时代新风。

生态振兴:巩固绿色本底  生态文明持续领跑

  绿色是从化的发展底色 ,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生态立区”也一直是从化人民的发展共识。“生态是从化的立区之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摒弃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在今年初召开的从化区委一届七次全会上,从化再次突显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事实上,从化保护绿水青山的“组合拳”一直在出击。早在几年前,从化区委就明确提出,要坚守“北部三镇坚决不新上工业项目”的发展底线,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能,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和生命健康等更加清洁环保的产业。同时,通过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推动拆违攻坚,整治“散乱污”场所等措施,持续保持生态保护的高压态势,有效巩固了绿色本底 。

  2018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1,优良天数336天,达标天数比例为92.3%,空气质量全市排名第一,PM2.5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在各区浓度最低。全面完成378家“散乱污”场所和492家畜禽养殖场整治工作,持续巩固提升18条劣V类水体治理成效,温泉镇以上925平方公里流溪河流域范围基本实现消除Ⅲ类水的目标。根据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2019年1—6月从化区空气质量持续排名全市第一。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从化区还下大力推动生活污水治理。目前,从化已实现240个行政村(社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农村污水收集率达78%,维护管理纳入率达92.25%,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取得良好成效。其中,江村村沙塱社试点建设了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问题,极大提升了人居环境面貌,受到广大群众和各级专家的一致肯定。

  从化区对标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三级创建标准,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助力。清理村道、社道、河道和人流密集场所的垃圾,打扫村民庭院内外、房前屋后卫生……在从化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齐齐参与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了常态。同时,各行政村全面实现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全覆盖,全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在强大的合力下,城乡环境变得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不断增强。据介绍,今年从化将继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严格执行区领导挂点包村联系制度,继续巩固干净整洁村建设成果,确保至少111 条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20 条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

  青山悠悠,绿水潺潺,蓝天净土,美如花园。今天的从化,生态这张“王牌”愈发亮眼,并通过世界生态设计大会、从都国际论坛、国际教育机器人大会等一系列重大会议、赛事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从化声音,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组织振兴:“头雁”扎根基层  党建基础更加扎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此,从化区深入实施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和大抓农村基层党建强基固本行动,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乡村振兴固本之策,加快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保障。

  今年5月,从化区全面启动“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程”,从各行各业集中选出的111名优秀党员干部,派驻到超过全部行政村半数的一百多个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以“头雁”领航雁阵,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与战斗力。

  实际上,过去两年,从化区已经选派了一批第一书记,驻扎在莲麻村、西和村、米埗村、南平村等地,全面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特色小镇建设、拆违治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充分发挥了“头雁”效应,有效推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提升。

  有过多年检察官工作经历的严秀芳,早在2018年就被选派到街口街城南村担任党总支部第一书记。“当时城南村被贴着全省扫黑除恶重点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等多个‘标签’,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是全区出了名的‘问题村’。” 严秀芳在第一书记述职报告会上表示。

  面对班子不团结、组织涣散等问题,严秀芳一手抓班子建设,一手抓活用法律,并坚持以情动人,双管齐下地解决难题。严秀芳说:“在党建方面要‘刚’,通过‘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稳定军心则要‘柔’,我经常对村社干部进行个别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病所在,进行思想劝导、法律释疑,化解内部矛盾。”在不断的努力下,城南村党总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辖区群众支持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的热情不断高涨,村内各项事务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目前,选派的100多名第一书记正在从化基层党组织工作,“头雁高飞,群雁齐飞”的格局已经形成,他们将带领广大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添砖加瓦。

  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从化区还发挥民主法治议事大厅和“仁里集” 共建共治共享“一键通”云平台的共商共建作用,努力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推动基层治理扎实有效。目前“仁里集”注册用户5.7万余人,30个试点村(社区)依托云平台收集群众建议意见4016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5618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从化正脚踏实地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上稳步前进,朝着建设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行。在高质量的乡村全面振兴带动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前景可期。    (记者覃永赠)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