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图片新闻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来源:从化新闻社 发布时间:2019-08-16 01:23

 

南平村新貌

  编者按:今年6月,珠三角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广州从化召开。会议强调,珠三角各市要以新的更高标准要求,全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建设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高标准、高水平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会议要求,要推进“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行动。

    从化区迅速行动,对标要求扎实推进“五个美丽”行动,让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升级提档”,将田间地头、山林水泉、城中村、工业园区、河涌池塘、农房等全要素、全方位纳入整治内容,建设具有岭南风情从化特色的“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进一步提升全区全域农村人居环境。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梦想家园,是无数人的期盼。如何让期待变为现实?作为广州农业农村大区和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从化区围绕建设“美丽家园”这一目标,在全区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宜居乡村。

  目前,从化区在全面巩固221条“干净整洁村”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创建157条“美丽宜居村”和34条“特色精品村”。通过打造人居环境样板区域、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铁腕整治乡村“两违”、解决农村“三线”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微改造、开展垃圾分类、推进“厕所革命”、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做好宣传推介工作等举措,让从化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打造人居环境样板区域  为乡村建设树立“标杆”

  作为从化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样板,莲麻人用热情和开放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历史悠久的莲麻文化也得以传播到全国。曾经,贫穷、偏僻、落后是莲麻村的代名词。2013年,这里的人均年收入仅仅是7000元左右。2015年,从化区实施特色小镇发展战略,将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个试点村选址在莲麻这样一个广州最北、最偏远的贫困村。经过近4年的打造,昔日的重点扶贫村变成了爆红的“莲麻小镇”,并荣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国家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成为从化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样板。现在,酒产业、民宿产业、手工艺制作、红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8.5%和30.56%。

  在另一端的南平静修小镇同样热闹。庭院里,村民围坐促膝交谈,偶尔喝一口热茶,幸福之感回荡心间;栈道上,三五成群的游人沉醉于山水相融的恬静风光,怡然自乐。2017年5月,南平村与广州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特色小镇项目合作合同,共同推进项目建设工作。目前合作项目公司——广州珠江南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确定分红模式,正式开启村企合作特色小镇建设新模式。村企合作模式摒弃政府大包大揽,让南平静修小镇建设走上快车道。现在,南平静修小镇依托其“山、泉、林、溪、石”五大特色生态要素,打造以“静修”为主题的休闲观光特色小镇,主要围绕提升景观效果、打造禅修小苑和特色民宿开展工作,同时大力推进精品酒店项目落地,发挥村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如今,南平静修小镇正展现出生态宜居的乡村新貌,为村民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近年来,从化区着力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路径和模式,把特色小镇作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和样板,将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作为基础性、关键性工作,贯穿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作为全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板点综合提质改造工作至关重要。”从化区相关负责人说,特色小镇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脱掉乡村“脏外衣”

  一堆堆垃圾、淤泥被清理干净,一个个破旧遮雨棚、违规广告牌被推倒……在从化大地上,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丽田园图景正逐步呈现。

  全面改善农村生存环境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三清三拆三整治”是基础工作,解决了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难题。而开展农村“两违”“三线”整治、垃圾分类、推进“厕所革命”等措施则是让农村环境完全脱掉了“脏外衣”,让村民生活环境有了大转变。

  “自从建成了生态设计小镇后,村里的环境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生态设计大会永久会址周边外,村道、社道、巷道也变得干净许多,鱼塘、沟渠更加清澈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布满青苔,我们住得很舒适。”良口镇塘尾村村民黄阿姨说。2018年12月,首届世界生态设计大会在生态设计小镇召开,让从化这个地方从偏安一隅到进入到国际视野,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流集聚。

    “有些以前来过的游客见到村里现在的面貌都很惊讶,说变化很大,环境很舒适。”良口镇米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肖丽笑着对记者说,该镇对米埗村部分民居外立面进行了统一整饰,对米埗村至磻溪村的主干道进行了升级改造,对部分巷道进行了硬底化升级改造,打造了3个节点小广场,对原有绿道进行了清理修复,进一步优化小镇环境,现在小镇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环境美了,村民乐了。

  的确,从化的农村正在不断变美的路上。在大家看到变美的过程中,农村里的“空中蜘蛛网”却成为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绊脚石”。消除“空中蜘蛛网”,开展农村“三线”整治是从化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自去年10月起,从化区迅速开展以电力线、通讯线和光电线“三线”整治为重点的“管线革命”,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蜘蛛网般密密匝匝的电线不复存在,巷里巷外重见天日”的喜悦,更是对耳目一新、整洁有序的美丽乡村之梦的认同。目前,全区已基本完成221条行政村的“三线”整治工作。

稳步推进“微改造”工作  让乡村换上“新装”

  “虽然改造不大,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路宽了,环境变美了,邻居之间也更和谐了。”在江埔街海塱村居住了30年的黄大叔,提起“微改造”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脸上不经意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新型城乡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就是以提升民生质量为导向,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微改造”工作稳步推进,从化的人居环境正悄然发生变化,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不断提升。

  江埔街海塱村经过一个月的微改造,从城中村变身为“城中景”。平整干净的柏油路、 停放整齐的车辆、 色调艳丽的墙绘、 创意十足的景观小品……走进江埔街海塱村,一股时尚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今年5月,从化区对海塱村实施全面微改造。针对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按照美丽宜居村的创建目标,全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这里干净了、整洁了。

  乡村里进行了“微改造”,路面上的“微改造”也在同步进行,从化区实施了一批绿化亮化美化项目。“路灯亮了,出行更方便了!”家住城郊街光联村的陈先生说。近几年来,随着数万盏农村路灯安装建设完成,入夜一路漆黑的状况得到了改善,明亮的灯光既照亮了村道、社道,也照进了群众的心里。截至目前,从化区已安装农村路灯约4.8万盏,共覆盖221条行政村约1783.45公里的村道,受惠人口50多万人。

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为村民幸福“加码”

  美丽乡村,美在环境,更美在人心。在新时代的乡村,人居环境是“颜值”,文明乡风是“内涵”。从化区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乡村“颜值”,更注重文化内涵,通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乡风文明相融合,打造了一批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特色精品村。

  作为“全国文明村”,2018年6月,莲麻村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时分设莲麻大舞台、农家书屋、卫生站、垃圾分类宣教室、广播站、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华夏莲舍、“仁里集”等多个实践点,在全村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使文明乡风吹遍莲麻村的每一个角落。2018年9月,西和村村规民约入编广东省文明办《新村规民约选编》,并作为全省30篇优秀村规民约之一,编印在首页。

  文明乡风还吹到了西塘童话小镇。陈海英在西塘村是出名的勤快人,还是村里有名的孝顺媳妇,在文明乡风评议中她的家被评为了“最美庭院”。不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陈海英家庭更是彰显了互敬互爱的家风文化。由于婆婆瘫痪在床,陈海英长年累月都承担着照顾她的义务。“不是我夸,我这儿媳妇端屎倒尿、伺候吃喝、洗头擦身、捏腿按摩、打扫房间,比亲闺女还强!要不是她,我这10几年真不知道该怎么走过来。”说起儿媳妇陈海英,年迈的邱雪兰眼里闪现着泪花,尽管哽咽着但赞美的话却不绝于口。

  近年来,从化区大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五个最美”、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组织开展珍爱家园系列活动,组建“文化农家文明小镇”志愿服务队,系统构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配套建成新时代百姓舞台、孝德家风讲堂等1100多个实践点,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正徐徐吹遍从化大地。

   回望从化乡村家园,一个个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连接着别致的民居,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照亮村民出行之路,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现代气息的新村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画卷。在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力下,从化的美丽家园“颜值”再提升值得期待。    (文/记者黄利谊  图/记者邝健华)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