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从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从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化市统计局
(二○一二年四月)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贯彻中央、省和广州市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以“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幸福从化”为核心任务,全面实施“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大平台”战略,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增长成效明显。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 223.81亿元,同比增长13.2% [注1],实现了年初预期目标,增势好于全国、全省和广州市。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2亿元,比增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4.77亿元,比增14.7%,其中工业增加值86.64亿元,比增11.8%;第三产业增加值99.33亿元,比增13.4%。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上年的9.71:46.18:44.11调整为8.81:46.81:44.3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38405元,合5914美元[注2],比增1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37625元,合5794美元,比增9.9%。
私营、个体户继续发展。2011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个体2.18万户,比上年增长2.5%,吸纳社会从业人员5.52万人,比上年增长5.8%,注册资金66.42亿元,比上年增长33.0%。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养老保险153658人,参加工伤保险296460人,参加生育保险93775人,参加失业保险109309人。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人数44.26万人,参保率达98.06%。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64万人。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25.1万人,其中35周岁以上参保率达100%,成为全省试点的典范。
就业形势良好。2011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培训各类人员1万人以上,转移城乡劳动力1.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3.5%以内。城镇新登记“4050”就业困难人员525人,安置就业407人,再就业率为77.5%。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11年,我市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89亿元,同比增长5.3% (按价格紧缩法计算,下同), 其中:种植业产值19.25亿元,比增2.0%;林业产值0.74亿元,比增0.6%;畜牧业产值8.35亿元,比增6.6%;渔业产值1.36亿元,下降1.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18亿元,比增25.1%。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4.66万亩,比增0.4%,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1.43万亩,比增0.1%;甘蔗播种面积1260亩,比增76.7%;蔬菜种植面积22.49万亩,比减2.0%;水果种植面积38.21万亩,比增0.3%;其中荔枝种植面积20.75万亩,比增1.4%。
全市粮食总产量11.75万吨,比增7.8%,其中,水稻总产量10.60万吨,比增5.3%;甘蔗总产量4107吨,比增69.9%;蔬菜总产量31.61万吨,比减1.6%;水果总产量7.76万吨,比增3.9%,其中荔枝总产量2.89万吨,比增1.5%。
从化市主要农作物面积、产量
指标名称 | 2011年 | 比上年增长(%) | ||
面积(亩) | 总产量(吨) | 面积 | 总产量 | |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 | 665925 | | 1.0 | |
(一)粮食作物 | 346587 | 117480 | 0.4 | 7.8 |
其中:稻谷 | 314298 | 105963 | 0.1 | 5.3 |
(二)经济作物 | 76318 | | 7.2 | |
其中:甘蔗 | 1260 | 4107 | 76.7 | 69.9 |
花生 | 48832 | 8366 | 1.8 | 3.0 |
(三)其他作物 | 243020 | | -0.04 | |
其中:蔬菜 | 224858 | 316117 | -2.0 | -1.6 |
二、水果 | 382077 | 77615 | 0.3 | 3.9 |
其中:荔枝 | 207512 | 28853 | 1.4 | 1.5 |
畜牧业发展良好。2011年全市生猪存栏量24.75万头,比增5.0%;生猪出栏量36.70万头,比增3.7%;三鸟存栏量255.05万只,比增3.6%;出栏量716.65万只,比增5.5%。
全年肉类总产量3.81万吨,比增4.6%,其中猪肉产量2.74万吨,比增3.7%;家禽肉产量1.01万吨,比增7.0%。奶类产量4868吨,比减1.5%。禽蛋产量1628吨,比增3.2%。水产品总产量9158吨,比增0.3%。
特色农业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9个,评为省名牌农产品12个,建成省及广州市旅游特色村7个、星级农家乐23家,“一村一品”发展到20个品种、覆盖40条行政村。建成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135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5.4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7个、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6个。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称号。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完成自然村道硬底化改造126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889公里。新建生态文明村(社)52条、省(广州市)卫生村28条。新增农村居民饮用自来水人口7.69万人,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96.2%。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规划进一步加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21.43亿元,现行价同比增长21.2%,按价格紧缩法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3]完成工业总产值398.18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4.5%。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96.50亿元,现行价同比增长15.1%,产销率达94.1%。全市工业用电量为10402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9.5%,与工业生产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高新技术工业增长迅猛。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4.30亿元,同比增长57.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42.7个百分点。
三资企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16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3%,是我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增长加快。2011年,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9.69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为我市工业发展增添活力。
超亿元企业支撑作用明显。2011年,全市54家超亿元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2.1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6%,现行价同比增长21.75%,按价格紧缩法计算,同比增长14.5%,高于全市工业总产值0.2个百分点。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1.56%,比上年高出26.85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8.28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税总额19.02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利润总额9.38亿元,同比增长41.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2011年,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六成多的产品生产量实现增产,但也有部分产品产量有所下降(见下表)。
规模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2011年 | 比上年增减% |
发电量 | 万千瓦时 | 7844 | -55.8 |
其中:水力发电 | 万千瓦时 | 7844 | -55.8 |
饼干 | 吨 | 2502 | -67.3 |
化学纤维 | 吨 | 3792 | -56.1 |
布 | 万米 | 501.5 | -24.0 |
服装 | 万件 | 3288 | 23.9 |
人造板 | 万立方米 | 7.80 | 14.2 |
家具 | 万件 | 11.39 | -34.4 |
合成洗涤剂 | 万吨 | 23.90 | 1.5倍 |
中成药 | 吨 | 2500 | -24.0 |
橡胶轮胎外胎 | 万条 | 576.89 | 4.7 |
塑料制品 | 万吨 | 8.56 | -20.0 |
水泥 | 万吨 | 90.87 | 73.7 |
摩托车整车 | 万辆 | 100.79 | 2.5 |
汽车 | 辆 | 3996 | 23.7 |
电力电缆 | 万千米 | 4.09 | 17.6 |
建筑业增长迅猛。2011年,全市23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84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其中建筑安装工程量27.84亿元,增长37.7%。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50万元/人,比增23.1%。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13亿元,比增3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注4]111.30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工业投资22.01亿元,同比增长51.6%;民间投资69.98亿元,同比增长70.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04亿元,比增30.3%;第二产业投资22.01亿元,比增51.6%;第三产业投资88.25亿元,比增16.4%。
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3.85亿元,同比增长87.7%。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81.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6%;商品房竣工面积89.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倍。据阳光家缘网网签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一手房网签面积91.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5.4%;销售金额64.99亿元,同比增长72.4%。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畅旺。2011年,我市继续实施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等一系列政策,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引导消费,推动消费档次进一步提升,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畅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32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5.18亿元,同比增长17.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15亿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商品销售总额(批发业和零售业)191.15亿元,同比增长30.4%。
旅游业持续兴旺。乘着上年亚运会发展机遇的东风,我市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以及推进旅游品牌打造,举办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有效地吸引了各地区旅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旅游业持续增长。2011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20.84万人次,同比增长19.7%;旅游业总收入43.02亿元,同比增长22.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形势喜人。全年实现商品进出口总值3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其中,进口12.18亿美元,比增31.7%;出口18.85亿美元,比增28.6%。在出口总值中,三资出口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内资出口7.69亿美元,同比增长31.7%。
全年新引进外资企业41个,同比下降4.7%;合同利用外资28454万美元,同比增长1.97倍;实际利用外资20892万美元,同比增长34.1%。
七、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辆12.78万辆,比上年增长4.6%,其中:客车3.42万辆(含小汽车),比上年增加7040辆,增长26.0%;货车8069辆,比上年增加704辆,增长9.6%;摩托车8.51万辆,比上年减少2083辆,下降2.4%。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375.98公里(不含自然村村道),其中:国道114.82公里,省道80.26公里,县道182.21公里,乡道998.69公里。
八、财政、税收、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63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国内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三大税种分别为2.35亿元、4.38亿元和1.61亿元,合计8.35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3%,同比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6.36亿元,同比增长42.4%。用于民生及社会各项公共事务支出28.1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7.5%,同比增长32.5%。其中:民生支出(含教育、科技、文体传媒、社保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及农林水事务等支出)为21.84亿元,同比增长45.5%。
税收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税收收入33.85亿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国税收入(剔除海关代征及免底调库)12.77亿元,同比增长9.2%,地税收入21.08亿元,同比增长3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税收为653万元,下降23.2%;第二产业税收16.40亿元,比增15.1%;第三产业税收17.39亿元,比增31.9%。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0.05亿元,比年初增长1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4.85亿元,比年初增长16.4%;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3.64亿元,比年初增长31.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43.09亿元,比年初增长28.8%。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政府高度重视对科技的投入,不断推进创新工程和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11年,本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3409.7万元,同比增长17.7%。全年获得广州市科技项目立项21个,新认定省自主创新产品4个,广州市自主创新产品4个,4个高新技术产品通过评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民营科技企业2家,到目前止全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民营科技企业50家。全年专利申请量371件,比增39.5%,授权量256件,比增19.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2件,比增19.4%,发明专利授权量21件,比增80%。
教育事业优质发展。目前全市有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67所,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比例达80.7%。全年教育经费总投入11.29亿元,同比增长32.0%;新建校舍9幢,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11年,全市共有幼儿园53所,在园幼儿13003人,教职工1188人;普通小学65所,在校学生40010人,教职工3115人;普通中学26所,在校学生43017人,教职工3189人,其中:高中学生11744人,初中学生31273人;普通高等院校9所,在校学生79057人,教职工4348人。此外我市还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8所。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全市参加普通高考的应届生人数3464人,上线人数2972人,上线率达85.8%,其中:上本科线的1518人,上大专线的1454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春催流溪”春节活动、庆祝“三八”国际劳动节101周年文艺表演、从化地区大专院校禁毒宣传系列活动文艺晚会、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等近百场大型文艺演出,群众达20多万人。博物馆1间,举办各类展览22场;市级图书馆1间,全年入馆15.84万人次,外借图书10.34万册,全年新增图书8150册,年末馆内图书总藏量33.15万册。扎实开展“四送”服务,全年送戏下乡40场,送电影下乡2200场,送展下乡20次,送图书下乡100次。文博和非遗工作取得新突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收关阶段,我市的掷彩门、猫头狮、鳌头醒狮和麒麟舞等4个项目成功入选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市中心医院扩建工程投入使用,10所镇级医院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83间,其中医院3间,卫生院10间,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9间。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335张,卫生技术人员3392人,其中执业医师897人,助理医师249人,注册护士1335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2011年,我市以“传承亚运,和谐共享”为主题,不断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体育事业取得良好的成绩和新的突破。全面完成市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承办了广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曲棍球和拳击比赛。我市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获得4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参加广东省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21枚金牌,17枚银牌;参加广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获得49.5枚金牌,25枚银牌,28枚铜牌。市体校还向省和广州市输送集训运动员共36名。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2011年,我市实施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生态景观化工程,完成总长120公里的105国道和355省道延长景观林带改造工程建设,新增植被23.3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达34.5%,人均绿地面积达48.77平方米。新建绿道50公里,流溪河水上绿道建成营运。建成5个垃圾压缩中转站,10个垃圾分类试点有序推进,无害化处理率100%。加快太平、鳌头、吕田三镇和23个村(社)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新增城乡路灯1.78万盏,一批亮化工程春节前相继完工,彰显出“白天青山绿水,晚上流光溢彩”的从化新景象。
环境质量保持优良。落实好空气整治50条和新31条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水平,空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水平。2011年,中心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平均值为0.01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平均值为0.026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为0.069毫克/立方米,降尘量平均值为3.18吨/平方公里·月,降水pH值为6.19。中心城区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60。城区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环境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3.2分贝、63.8分贝。流溪河地面水监测10个点24个项目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标准范围内。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和窑炉、锅炉污染物达标排放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100%。积极实施景观林带、造林绿化等林业保护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5%。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发展稳定。2011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注5]58.68万人,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业人口43.36万人,非农业人口15.3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3.9%和26.1%。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93。全年出生入户人口5588人,比上年减少32.8%,其中:当年出生人口4933人,当年人口出生率为8.46‰,比上年下降了2.3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100人,死亡率5.32‰,比上年下降了1.41个千分点。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4‰,比上年下降了0.97个千分点。政策生育率为95.51%,比上年上升0.28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我市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5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工资性收入18244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同比增长1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997元,同比增长10.9%,八大项消费支出除医疗保健支出下降外,其他支出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增幅较大的有: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分别比增35.0%、34.2%和26.2%。恩格尔系数为36.79%,比上年下降1.85个百分点。调查户年末人均居住面积29.64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68辆,家用汽车35辆,洗衣机103台,电冰箱101台,彩色电视机171台,家用电脑123台,照相机51架,空调器243台,固定电话88部,移动电话261部。
据我市农村居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56元,同比增长16.9%,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城镇居民,其中工资性收入6992元,同比增长18.4%;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9523元,同比增长15.5%,其中消费支出增幅较大的是:交通和通讯消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及居住消费支出,分别比增18.5%、14.5%和13.8%。恩格尔系数为45.08%,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调查户年末人均居住面积37.21平方米。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63辆,洗衣机100台,电冰箱95台,彩色电视机169台,家用电脑69台,空调机80台,热水器107台,固定电话45部,移动电话357部。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由2010年的2.31︰1缩小到2011年的2.21︰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4.85亿元,比年初增长16.4%,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24856元,比上年增加3109元,增长14.3%。
注:
1、本公报所列2011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从化市生产总值(GDP)及三次产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价格紧缩法计算。
2、人民币兑美元按全年平均汇率6.4943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4、从2011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由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改称为“固定资产投资”。
5、人口数按公安部门统计口径,含未落户人口,未包括流动人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