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把人工智能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能力的必然选择。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课程内容。2023年,“推动全市一至八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入选为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这项民生实事的绩效目标之一,为推动全市800所以上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
这一年来,广州各区如何落实民生实事,动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从普及到提质增效,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提升课程质量,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真正促进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发展,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即日起,广报求学结合“智慧教育在广州”专栏,为你聚焦广州各区人工智能教育成效。
2023年,广州全面推动全市1至8年级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推动全市800所以上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截至今年10月,从化区义务教育阶段92所学校已全部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普及率达100%。
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给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课程内容。人工智能教育越发得到重视,放眼未来,学生需要从现在起培养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能力与素养。如何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创造能力,有能力将所学的人工智能知识用于实际情境?在从化区,常态化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多种形式的科创社团与活动、不断创新的人工智能课堂形式,推动学生逐步从“学习知识”转为“学以致用”。
已实现全区各校开足开齐人工智能课程
“分拣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像机器人一样,我们也来试试分拣不同颜色的纽扣吧!”在一堂五年级的人工智能课中,来自从化区街口街团星小学的老师先安排了一项小任务,带领同学们分拣不同颜色的纽扣,通过将人的眼睛、手和大脑与分拣机器人的组件作形象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拆解分拣机器人的原理,思考分拣机器人可使生活的哪些方面更加便利。
“游戏体验-作品体验-实践体验-应用体验-评价总结”,五大环节让人工智能课堂更加生动,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人工智能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是大势所趋。2023年,“推动全市一至八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入选为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从化区教育局则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特色发展”的原则,分层、分步骤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逐步解决课时不足、硬件不够完善、师资数量及素养缺乏等问题,从开齐开足人工智能课程到推动各校因校制宜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形成校本特色。
“在开课方面,按照课程设置要求,我们明确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指导课时的调剂与编排,确保了全区各校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足和开齐。此外,我们还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提供更多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支持。”从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智创社团多达56个 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
人工智能时代,要求人才具备更高的批判思维、反思能力、创新思维。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的如今,如何把人培养得更全面,让学生具备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工智能教育不能止步于简单普及知识,而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有能力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此,除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外,从化区还组织多种形式的科创活动、科技竞赛,开展人工智能实践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和平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备相关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为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发展,从化区中小学成立了多达56个的各式各样的智创社团,覆盖区内大部分学校,涵盖创意智造、无人机编程等领域。
在普及过程中,要以兴趣引领学习。不容忽视的是,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将课堂的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境中,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释放出学生的创造力与活力。
“社团培养了许多科创兴趣爱好者,通过社团学习,他们不仅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还有很多学生一直保持对科创的兴趣,考上与志趣相关的专业。”从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与实践的平台,该区还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科创活动,如科技竞赛、发明创新大赛、科技劳动及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等,还有很多学生曾获国家级、省市级比赛奖项。
分层培训师资 以“种子”“骨干”教师引领片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如何提升人工智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积极探索和创新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是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人工智能教育起步阶段,对广州部分区域而言,人工智能师资数量及素养欠缺、教师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都是制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
针对师资力量提升问题,从化区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组织全区人工智能教师参与全员培训、“种子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名师,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从化区将全员培训作为师资素养提升的基础,为所有教师提供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教育,帮助教师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发展趋势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课程配套资源和教学平台,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场景,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种子教师”培训意味着进一步深化,该区选取了一批责任心强、学科素养优秀、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乐于探索、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的学科任教教师参加培训,促进“种子教师”深度学习,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探索和创新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新路径,成为区内人工智能教育的骨干力量,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其他教师,带动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骨干教师”培训则旨在进一步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组织优秀教师与名师交流学习,研究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的教育应用案例,培养一批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推动学校、片区乃至于区域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经过多轮强化培训,从化区现有种子教师43位,市级骨干教师15位。此外,该区还多次组织人工智能教育教研活动,邀请区内外专家共同探讨和研究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方法和策略,通过交流和分享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方案。
有了专业师资的保障,一线教师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认识,才能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普及到提质增效,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能力。
【文/林欣潼、李文海 来源:广州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