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显活力 非遗保护添光彩
令人赏心悦目的从化水族舞 (区文化馆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古老且鲜活的历史文化传统。近日,我省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区申报的《从化水族舞》成功入选。至此,我区共有《从化猫头狮》《掷彩门》《从化水族舞》共3项省级非遗项目。《从化水族舞》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更亮丽的光彩。
重编舞蹈
成功入选省级非遗
从化水族舞发源于温泉镇龙桥村草塘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该舞蹈是以模仿鱼、虾、蟹等水族生物造型和形态在节庆活动上舞动,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化水族舞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田埂夜间演出阶段、祠堂(广场)白天演出阶段和舞台演出阶段。以前的舞蹈动作都是当地村民自编自演,随意性大,缺乏观赏性。2021年,区文化馆在龙桥村草塘社重组了一支50多人的水族舞表演队伍,年龄跨度从20多岁至60多岁不等,平均年龄达40岁以上,男性村民有30多人,除几个队员有跳过广场舞的经历外,大部分都没有舞蹈基础。区文化馆副馆长文庭学对水族舞舞蹈套路动作进行修改和创新,并进行教学。在炎炎夏日,每到晚上八点多,表演队员都会集中在草塘社的一个篮球场上学跳水族舞,即使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大家也没有放弃。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重新编排的非遗舞蹈套路和村民的精彩表演得到了省非遗专家的一致肯定,凭此舞蹈视频制作的电视片申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成功入选第八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重新焕发光彩的从化水族舞,还在今年1月参加了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联合主办的“5G直达最美小镇”广州从化云上“村晚”系列展演活动,并被央视频选中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村晚示范展示节目在央视频中播出。
精编细织
展现古老民俗风采
水族舞成功入选省非遗项目,除了重新编排舞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外,还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编织技艺。以前草塘社家家户户都会扎制水族道具。每年的农闲时节,村民就会围坐一起用竹篾扎制各式鱼虾蟹造型。扎好的水族平时拿来玩,到了每年的正月初一,村民就临时组成一支水族舞队,到各家各户舞动拜年,为村民送上新春祝福。时至今日,在过年时候,草塘社水族舞仍然很盛行。除了正月初一拜年外,正月十三龙桥村村委还在黎氏香火堂前举办一年一度的老人宴。村中的年轻人表演水族舞为老人助兴,热闹非凡。
水族道具的扎制很花工夫,要经过竹篾造型、糊纸贴布、上色装灯、加手柄等很多工序。扎制一个水族道具要准确编织竹篾造型,覆上布后还要一层层描画鱼鳞。一个水族道具的完成往往要花几天时间,最难的是扎制鳌鱼,要花10天时间,扎制所用材料比其他水族还要多,要用塑料片做鳌鱼的牙齿,乒乓球做鳌鱼的眼睛,鸭毛做鳌鱼的尾巴等。
目前健在最老的手艺人黎炜根、黎耀邦都90多岁,已扎不动水族道具了。第二代手艺人黎锐培、黎锦熙等老人也70多岁。传承从化水族舞的重担就落在了第三代手艺人黎建中、黎杰锋、黎镇平等人的身上。如今,黎锐培和黎建中都是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传承好水族舞,两位传承人还在多所学校开办了水族舞表演道具编织班。而区文化馆也在广州华夏职业学院、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建立了水族舞传承基地,培养一大批青少年学习水族舞,从化水族舞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保护利用
弘扬非遗文化
从化地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从化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从化水族舞就是从化民间一项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此次《从化水族舞》项目的成功申报,对保护和利用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据了解,我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目前,我区有25项非遗项目、31名非遗传承人,涵盖了传统舞蹈、习俗、医药、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类别。这些项目是我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区重视非遗项目的研究、保护、利用工作。紧紧围绕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区文化馆牵头的非遗保护工作组深入到乡村发掘调研、搜集,尽可能地收集第一手资料,还原非遗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完整性,并积极撰写申报文本和拍摄申报片。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名录档案和保护规划,并出台《从化区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不断筑牢非遗保护的根基。(邝锦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