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2015年以来,我区认真落实《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精准发力,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自“图书馆之城”建设启动以来,我区完成公共图书馆规划的1个区域总馆、7个镇街分馆建设任务,同时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社区、村级馆,有效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阵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文化资源下沉乡村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放学时分,学生有序从校车下来,背着书包奔向鳌头镇帝田村图书馆,开启他们的知识海洋“遨游之旅”。图书馆内,有的同学站在书架前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有的则安静地坐在书桌前翻阅书本,整座图书馆萦绕着浓厚的阅读氛围。
帝田村距离从化城区25公里,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是城乡公共服务延伸的末梢。据了解,帝田村图书馆是以“扶贫先扶智”为着力点,通过盘活闲置房舍建造的全区首座乡村图书馆,并在2015年8月与从化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这个仅150平方米的图书馆却有近1万册的藏书,且年进馆量超过1万人次,月借阅量也将近300本。
每天上午,村民郑姨都会带着不到2岁的孙女来到图书馆看书。学拼音、念唐诗,在郑姨的教导下,小女孩发出尚不标准的读音,开始尝试着认识书本上的每一个字。“在村里没有图书馆之前,我们只能带着孩子围坐闲聊,如今,我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图书馆里,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郑姨说。
得益于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村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让乡村文明蔚然成风。除此之外,不少社团组织纷纷来到村里举办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文化资源下沉。如今,帝田村被打造成从化西部的乡村“文化高地”。
帝田村党支部书记徐座潮说,自从有了这座图书馆,邻里摩擦少了,互帮互助多了,民风村貌也大有改观,村干部开展工作更容易了。如今,帝田村焕发出蓬勃向上、积极向善的文明新气象。
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
更好满足市民群众文化需求
帝田村图书馆仅是我区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项目的一个生动实践。自规划实施以来,全区公共图书馆面积由2015年的1.3万平方米,增加到3.23万平方米;馆藏量由46万册,增长到123.28万册;注册读者由2015年的4.31万人,提升到10.59万人;外借文献量由24.57万册,提升到98.3万册;入馆人次由22.33万人次,提升到116.1万人次。
2020年3月,太平镇图书馆落成并投入使用。自此,我区除从化图书馆外,在五镇三街均完成了图书分馆布局,且实现了通借通还,部分图书馆还深入社区、乡村。值得一提的是,各镇街图书馆建设有个特点,所有场地都是通过厂房、候车大厅或其他公共设施改造而来,通过加固、装修就能直接投入使用。这不仅盘活了社会沉冗资源,同时实现“一地多用”,保留原有功能的同时,增加阅读功能,释放了空间效能。
“近年来,图书馆还以读者需求为导向,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活动拓展,开展多样化服务和深层次服务,满足公众的个性化、专业化信息需求。”从化图书馆馆长邱跃介绍,在空间改造方面,设置了多功能研讨室、创客空间、玩具馆、弈客空间、沉浸式小剧场、视障人士阅览室、网借书库等;在资源整合方面,从化图书馆按读者的需求设置了文学艺术、历史文献、地方文献、教育文献、外语资料、音像资料等多个专题区域。此外,结合“智慧广州”建设,数字资源也是从化图书馆近年来力推的服务内容,目前全区读者可以使用广州图书馆34个数据库、广州少儿馆17个数据库,将近300T的数字资源。2020年,我区读者使用广图数据库下载、浏览量达103.92万篇(册)次。
“除了举办一系列实用性强的讲座、培训班外,我们还围绕文旅融合,开展了图书馆之旅、图书馆活动定制化等服务以及‘知行从化’走读各个图书馆分馆活动。希望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加深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从而爱上这座文化殿堂。”邱跃认为,能够将公共图书馆打造成市民的终身学习场所,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满足公众对知识、信息及相关文化活动的需求,提升市民群众生活品质,正是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意义所在。(江楚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