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民生实事回眸
题按:农民兄弟的荷包一年比一年涨,村里户户家庭直通干净自来水了;无论你是农村的还是城镇的,也能领上“社保”了;出门看看,路通了、宽了,社区美了、靓了……重新聆听“十一五”民生乐章,依然给我们带来激亢与温暖。一桩桩的民生实事,一件件的民生喜事,无不折射出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摆在首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贴切的利益问题入手,抓住重点、解决难点,加大投入,推动公共服务向广大农村延伸,积极改善教育、医疗、交通等条件,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幸福从化,从化幸福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型的教学多功能室
教育
五年来,我市累计教育投入33.3亿元,其中,投入1.1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5900万元用于教学功能室场建设。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撤销中学5所、小学144所,启动64所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投入1.73亿元分类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实施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使全市公办普通高中优质学位比例达到90.6%,并积极打造市职业教育园区,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成21000平方米的校舍;通过在中小学实行绩效工资、建立农村教师补贴制度等措施,大幅提升教师待遇,并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和公务员收入同步增长机制。
优美的社区环境
社区
从2009年起,市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全面接管城区25个社区的市政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2010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约1770万元,改造了旺城南、红荔、七星、旺城东、新村北、府前以及镇北路1-9巷共7个小区,道路面积多达5.88万平方米,人行道1.63万平方米,改造社区街道小巷13条;对东成等15个社区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社区人居环境。在2010年的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我市社区平均得分为90.98分,排名居广州市中游水平,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加大对社区“三线”乱牵挂整治力度。共完成4个A类社区和5个B类社区的“三线”乱拉挂整治工作;在城区增设摩托车停放位约5300个,汽车临时停车位约600个;完成城区七星新村、商贸城南区等小区改造,共安装路灯562杆(盏);完成新村北小区等38项路灯工程建设。
整洁美观的公路
交通
“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事业迅猛发展。如完成889公里自然村道建设,加快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市汽车站作为主枢纽站场,自投入使用以来改善了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大大方便了居民出行,提升了我市的城市竞争力。我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目前共有7条公交线路、64辆公交车投入运营。尤其羊城通公交车刷卡交易系统上线使用后,市民出行更加方便。迎宾大桥的建设落成,分流了部分进入市区的车辆,缓解了主干道的交通运输压力。在完成亚运通道的升级改造、G105线(部分路段)、神棋线大修工程后,我市的公路交通面貌变得更加整洁美观。
绿油油的菜田
农业
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430元,增幅连续四年超过两位数,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业总产值增长明显,2010年达30.7亿。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投入3.26亿元,完成了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69737亩、农田改低整治76676亩,鱼塘标准化履行5700亩;全市“一村一品”已发展到39条行政村,涉及面积9万多亩,培育了21个品种;全市共有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景区30多处,开展旅游接待的大小农庄近300个,直接带动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全市共有两个产品被国家质监总局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14个农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有1家企业产品商标被评为广州市著名商标,有18个农产品被评为广州市名优农产品。
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各企业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农产品共116108.46吨,带动当地农户72522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70%以上),辐射带动面积33.65万亩,户均年增加收入2652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有84家,为农户直接和代理销售农产品8000多万元。
村民购买社保
社保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社会保险。截至2010年9月,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53,554人,比去年同期增长8.8%;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28,143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7%;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08,071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1.1%;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到60,686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6.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10,567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4.3%。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34人,领取待遇人数1795人。
“十一五”时期,我市充分发挥社会保险保障功能,使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较好改善。养老保险方面: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581元提高到2010的1605元,五年内增长1024元。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方面:待遇由原来实施时的200元/月,提升到了450元/月,为城镇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工伤保险方面:工伤保险待遇大幅度提高,工伤死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我市医保经办机构网络服务体系日渐成熟
医保
我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网络服务体系日渐成熟,已基本建成了从化市、街道(乡镇)、社区、定点医院(药店)的医疗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参保人员市内就医实现了即时记账结算,大大方便了老百姓就医和购药。
参保人数从启动之初的2.5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4.5万人;基金累计结余4.4亿元;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报销额,从2006年的12.6万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47.7万元,增幅近3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构建了公平统一的城乡医保制度。
我市积极实施有效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市场竞争确定“定点”资格,对“定点”单位动态管理,并实行费用约束。
药物实现阳光采购
卫生
我市积极提高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和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报销比例也有所提高。对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医疗费用的低保对象,及时提供救助补助。
全市12间镇街医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平均占比83.87%,全部实行阳光采购和零差率销售。
投入1.57亿,扩建市中心医院住院楼和中医医院。投入13949万,用于太平、鳌头、良口三个中心镇卫生院建设;投入8404.8万,用于温泉镇卫生院、温泉镇灌村卫生院、吕田镇卫生院以及鳌头镇龙潭卫生院的建设;投入3700万,完善街口、城郊、江埔等街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投入500万,完成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装修建设。
全面开展国家重大妇幼项目“两癌”筛查、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以及补种乙肝疫苗等五项项目。
河堤公园
治水
我市流溪河主干堤温泉至太平段共76公里堤防进行全面的防洪整治,对 江(二)河主干堤23公里堤防进行防洪排涝整治,大大提高了两河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投资4亿多元,完成农田标准化水利建设10.5万亩,完成七大灌渠的改造,同时每年投入800万元用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疏通排灌系统,为我市打造观光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我市将农村通水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全市农村218条行政村通上了自来水,1520条自然村中,已通自来水的有1412条自然村,农村饮用自来水受益人口达39.4万人。
我市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着力打造生态水环境,金瓯广场、流溪河绿道、河滨南路堤岸整治、街口大桥至迎宾大桥河堤景观工程、风云岭调蓄湖等工程,从功能单一的防洪堤岸变成亲水乐园。
路灯安装完毕亮灯
农村“亮化”工程
吕田镇桂峰村的102盏太阳能LED路灯,道路长5.6公里,已于6月20日安装完毕亮灯。吕田镇塘基村的48盏太阳能LED路灯于7月1日安装完毕亮灯。鳌头镇塘贝村、丁坑村,太平镇银林村等村道“亮化”工程合计250盏也已相继安装完毕亮灯。据了解,到年底我市可完成8000盏路灯的建设任务,到2012年底,新建设的路灯盏数增加至50119盏,覆盖道路长度为1783公里,受惠村庄218条,受惠人口50余万人。其中吕田、良口、温泉、鳌头四个山区镇约29989盏,其他镇街20130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