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从化新的用人政策叫好
为从化新的用人政策叫好
来源:从化新闻社
发布时间:2009-07-29 02:50
近日,美丽的从化用它热情的双臂迎来了一批青年才俊,他们就是来自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英国华威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们。根据从化市委相关文件精神,他们将被赋予一定的职责以促进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增强其才干、磨练其意志,从化藉此探索出一条新的培养干部、锻炼人才的新路子。
那么,这些来自不同名校的高层次人才为何纷纷选择从化创业呢?论经济实力,从化排在广州各市区的后列;论地理位置,从化不见得优于广州其它各区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高层次人才聚焦从化呢?难道是金融危机所致?抑或是人才过多所致?笔者认为非也。之所以选择来从化作为事业的起点,他们看中的其中重要一条是从化新的用人政策!正是因为从化市委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新用人机制,才使得这么多的人才齐聚从化。
从化新的用人政策新在何处呢?在笔者看来,其新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录用机制新。自从国家公务员法实施之后,凡是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均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否则便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这种政策对选拔人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但于某些人而言却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它使得一批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专才而又不适应公务员考试制度的高学历人才(这些人常常是专注于学术研究而缺少了对公务员试题的训练,因而实际中难以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务员队伍中高学历人才的流失。
为吸纳人才,从化市委在国家公务员法许可之内探索出一条新的录用机制,即以招聘挂职人员的形式,采用符合公务员考试的法定程序,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把一批高层次人才录用进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任职。这就避免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失,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
二是用人机制新。当前国家公务员采取的是“凡进必考”的原则,也就导致进入公务员队伍“难考难出”的现象,尽管国家公务员法规定了畅通的“出口”通道,但公务员各方面的稳定性使很多现职人员难以舍弃,很多人在稳定的环境中放弃了自我检验的机会,不管自身是否适合做公务员,一旦有了这个身份,很少有放弃的。为突破这种局限性,从化市委站在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采用了挂职这一形式,让双方都有一定的选择权。用从化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何镜清的话来说,挂职实质是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进行一年的谈恋爱,在恋爱期,如双方均满意则会步入婚姻的殿堂;如任何一方不愿意或不适合则恋爱失败,但对双方都有益无害:作为用人方来说,按需再择人才;作为人才本身来说,按个人实际选择适合的道路。这是一个双赢的博奕。
此外,从化市采用的挂职与当前在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的挂职内涵完全不一样,后者的挂职一般针对的是在校的高层次人才,而从化则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后者的挂职使用方式大多是每周工作两至三天,而从化的挂职使用方式则与在职人员一样对待;后者的挂职干部目的是增加人生的经历,而从化的挂职干部目的是让干部在实践中定位自己。因此,从化的这种用人机制与全国其它地方相比是相当新颖的,它使挂职干部有足够的时间来检验自身是否具备做公务员的素质,为他们的职业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是进人机制新。传统的进人机制要么作事业编进人,要么作公务员编进人,两种不同编制都是通过考察和考试进人。而从化在实践中摸索出新的进人机制,即通过公开招考录用挂职干部,让双方实行双向选择和多项选择相结合的机制。所谓双向选择,是指用人单位和个人在挂职期满,是去还是留双方都有一定的选择权;所谓多项选择,是指个人在挂职期间,仍可选择多种发展方向;在挂职结束时,从化市可以根据挂职人员的表现,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可以政府雇员、事业编或引进优秀人才的方式留住人才。这种新的进人机制,为单位也为个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应届毕业生的压力,也为用人单位选拔到真正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搭建了戏台。
邓小平同志说过: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要素。笔者相信,在从化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扎实推进下,从化新的用人政策将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为打造“生态从化”作出更大的贡献。基于此,本人真切地为从化实施新的用人政策叫好,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并践行这一思路而叫好。可以说,这种用人政策在全国来说是一个新的举措,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者:中共从化市委办主任助理、法学博士)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