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搭起山歌台 客家山歌唱起来(图)
山歌对唱(资料图片)
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人,由中原南来,在连绵千里的岭南山区发芽、生根、结果,然后,又伴随着客家人漂泊四海,繁衍八方。
客家山歌是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它的种类和体裁多种多样,最普遍的有爱情山歌、抒情山歌、习俗山歌、叙事山歌、叠字山歌、竹板歌等。
我市的客家山歌历史
从化开展了多年的客家山歌活动,曾被《广东农民报》、《广州日报》、《从化报》、广州电台、广东卫视台、从化电台等媒体报道。据广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人、我市客家山歌继承人罗邦暖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从化是广州地区最早重新开展客家山歌文化活动的地区。1982年中秋,由包括罗邦暖在内的我市首支客家山歌业余团牵头,在江埔公社锦一大队开展了山歌擂台先行点,罗邦暖的一首登台山歌便拉开了山歌擂台的序幕。
据了解,1983年至1985年,每年中秋节前后,从化客家山歌业余团分别在上罗、凤凰、钓鱼里等地举办山歌擂台活动。1986年中秋节期间,举行了从化县的名为《凤凰山下搭歌台》的山歌活动,来自全县8个公社、100名山歌手参赛。山歌擂台中,涌现出来夫妻对唱、兄妹斗歌、父子帮歌、母女登台、家公教媳妇等感人事例。此后,连年分别在城郊、民乐、棋杆、吕田、太平、神岗等地开展山歌擂台活动。
据罗邦暖介绍,最开始的客家山歌都是以情歌为主,群众觉得客家山歌的格调不够高,对其都抱着不看好的态度,后来他灵机一动,索性把情歌改为具有时代性的正气歌,把国家的政策、道德伦理等融入歌词中,如“连妹莫贪人貌靓,品德高尚好名声,勤劳致富行正道,咁计亚妹哥正啱。”既让群众易于接受,又宣传了国家的政策。
从化有20多万的客家人,绝大多数外迁从化山区居住。由于原来的山歌流传和邻县的影响,造成东南部唱增城山歌“过山拉”,因拉腔过长、吐字不清,就算是客家人,不会唱也听不明白词意,导致大多数不受欢迎。为了更好地开展山歌活动,罗邦暖带头于1988年至1997年逐步改为唱“仿梅调”。这样一改,唱腔优美,吐字清楚,就算不是客家人也基本上都能听明词意,所以从化开展的山歌擂台、山歌圩、山歌演唱均热闹非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满足群众的需求,1998年将从化客家山歌业余团改为从化客家山歌业余艺术团。名称一改,表演形式多样化,内容更丰富,更吸引群众,更有活力。
2002年从化市举行为期两天的大型的山歌擂台活动。邀请了广州洪桥街、白云区太和镇、增城、佛冈地区的优秀山歌手,以地区为单位进行对抗性的斗歌。(斗歌,是硬对硬,靠急才,即兴即答)歌场上以赞唱家乡美、勤劳致富、计划生育好、赌博是害人虫和客家情歌为内容。歌手们口才敏捷,对答如流。最后,评出歌声奖、创作奖、台风奖、常青奖、新苗奖。
2009年,“从化客家山歌”列入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山歌圩
河滨公园位于流溪河畔,公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退休和闲散人员聚集聊天的好地方。“因我们曾经多次开展山歌擂台活动,歌友们每逢四、九圩日,便不约而同来到河滨公园唱几首,过一下歌瘾。”罗邦暖说,久而久之大家便习惯每逢街口圩日,到河滨公园唱山歌。文化部门又因势利导,在河滨公园多次开展山歌演唱活动。故此,从化的山歌圩人人皆知。据介绍,当时的山歌圩,不管寒冬腊月、夏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圩圩都唱山歌、斗山歌,听众数百人。唱者情深意切,听者捧腹大笑。
除了本地的山歌爱好者,山歌圩还吸引了来自花都、增城、新丰、龙门、佛冈、广州、广西等地的山歌爱好者赶唱。“2000年《从化报》报道了山歌圩的情况后,广东电视台立即来到从化进行采访、录像,并在广东卫视台多次播放。”罗邦暖说,有些海外侨胞回乡探亲时对亲人说,他们在新西兰都收看到从化山歌圩的报道,听到字字句句都感觉好亲切。“如今每逢四、九号,河滨公园依然会有山歌爱好者来山歌圩唱山歌,只是已没有当年那么热闹了。”罗邦暖说。(稿件由李倩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