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长者易用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易用专区 > 从化要闻

全区水稻陆续收割 丰收画卷全面展开

  • 2024-11-22 10:13
  • 文章来源: 从化区融媒体中心

  今年我区晚造水稻种植面积超9万亩,预计产量超3万吨


鳌头万亩良田迎丰收 邝健华摄.jpg

  鳌头万亩良田水稻进入收割季节  邝健华/摄


  当前,我区水稻陆续进入收割期,田间一片热闹繁忙的丰收景象。

  走进从化的田间地头,广袤的田野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金色画卷,微风拂过,沉甸甸的稻穗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饱满的谷粒预示着丰收的喜悦。现代化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茬茬水稻被快速收割,高效且有序,奏响了一曲激昂的丰收乐章。

  笔者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我区晚造水稻种植面积超9万亩,预计产量超3万吨。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全区一系列科学种稻措施长期耕耘的有力支撑。

  育“良田”稳根基

  筑牢水稻生长基石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稳固水稻生长根基的关键之举。据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农田面积超21万亩,增强耕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水稻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土壤更加肥沃,适宜水稻生长,我区持续推进土壤改良工作。通过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冬种绿肥等措施,对全区土壤结构进行改良优化。去年,我区开展实施轮作休耕项目,种植油菜花、紫云英等冬种绿肥(油料)植物面积超1.5万亩,有效提高全区地力水平,为水稻种植提供优良的生长条件。

  播“良种”保产量

  科技助力稻穗饱满

  优质稻种是实现高产的重要保障,精心挑选优良稻种对保障水稻产量与品质起着双驱动作用。

  我区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和稻丰基地打造优质稻超高产增效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基地早晚季310亩,因地制宜引用青香优19香、软华优金丝等抗逆、高产、优质丝苗香稻品种组合,推动建成广州市丝苗香米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稻本香1、2、3号”“从香优1、2号”等5个水稻品种。晚季示范片平均亩产655.5公斤,早季示范片平均亩产672.9公斤,双季香稻突破1300公斤,创造双季丝苗香稻广州高产纪录。

  施“良法”促丰产

  创新驱动高效发展

  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精心管理。从超声波激活种子,到高效科学的农药喷施,再到自动化浸种催芽、水肥一体化等创新手段,全方位呵护水稻成长的每一个环节。

  我区在种植过程中广泛应用创新技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利用超声波激活种子,让种子长得更快、更好,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农药使用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损失率不超过 5%。

  自动化浸种催芽和消毒、使用速溶型“超级水稻壮秧剂”实现水肥一体化、少水灌溉等创新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育秧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全面推广双季稻增香增产栽培技术和水稻秸秆高效腐熟还田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让农民每亩地能多赚 500 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业的高效发展。

  用“良机”减损耗

  机械化作业保丰收

  在收割环节,高效的农业机械在收割中发挥减损增效的作用。我区积极推动实施“耕种管收”全流程机械化,充分调动全区26个农机合作社,无人机防控面积超1.5万亩。同时,建成稻谷烘干中心3个,全区稻谷日烘干能力达440吨,产地稻谷烘干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对7个早造水稻种植点进行机收损失监测,今年平均机收损失率只有 1.98%,优于行业质量标准1.5个百分点。高效的农业机械不仅提高了收割速度,还减少了粮食在收割过程中的损失,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归仓,为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用“良制”挖产能

  政策扶持激发活力

  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区大力推行“企业 + 高校 + 合作社 + 农户”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同时,农技人员频繁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技术服务 1667 人次,服务范围覆盖农户、种植大户、农资经营者等 5256 人次,将先进的技术和贴心的服务精准送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财政补贴政策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我区积极加强财政补贴,调动种粮(水稻)主体积极性,为种粮主体撑起了一把把“保护伞”,让他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水稻种植事业中。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此次水稻丰收,是我区坚定不移践行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与累累硕果。展望未来,我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业产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同时,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黄利谊)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