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 主办: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从化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您是第 位访客
网站标识码:44018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171516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702000052号
满足偏远山区长者配餐需求 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品质
该饭堂餐标12元,75周岁以上村民只需付费1.3元
一餐长者饭,知冷暖关民生。近日,位于我区最北部偏远山村的良口镇长流村长者饭堂揭牌成立,有效满足了偏远山区长者的助餐配餐需求。
长流村位于从化北部山区,距离城区53公里,总人口约1760人,留守人口约400人。由于长流村地处偏远山区,老年人居住分散,且村里缺少餐饮企业,上门送餐难度大,在这里开展助餐配餐服务,相对于在城市社区要困难很多。
在市区镇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大参林医药集团支持完成长流村长者饭堂硬件改造,区慈善会支持建立社区基金,深耕社工协助理顺了运作机制,通过“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长流村打造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家庭和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农村助餐配餐服务模式。同时,年轻一点的老人还有菜园,可以供应长者饭堂新鲜的食材,让长者饭堂有了可持续运作的条件。
“长流村长者饭堂的开办具有重大意义,代表广州市北部山区已经成立了长者饭堂,我们现在主要是服务村里75周岁以上的50名长者,以后将把服务对象拓展到约300个60周岁以上长者。”良口镇长流村村委主任张锐初接受采访时表示,该饭堂目前食堂餐标为12元,村民只需出1元3角钱,剩下的费用由村委会、深耕社工、区民政局、大参林医药集团等一起共同支持。
长流村长者饭堂的建立,有效满足长流村长者助餐配餐需求,切实解决长者吃饭问题,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老人的关心爱护,提升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品质。
目前,在区民政局的指导和大参林医药集团的支持下,深耕社工和各村“两委”合作,以长流村为中心建立了一支农村邻里互助养老员队伍,服务乡村老年人约770人,辐射周边北溪村、仙溪村、石明村等,初步形成良口镇北部片区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示范点。
过往,我区长者饭堂虽然陆续建成,但就餐老人分散,中午往往只有几个老人来长者饭堂吃饭,单个饭堂的营运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科学研判辖区老年人口规模、分布状况、服务需求以及助餐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我区因地制宜,探索“中央厨房+集中配送”新模式,打包好的盒饭,由送餐员统一定点送餐,送往周边多个助餐服务网点,一到饭点,老年人就能领到热乎乎的饭菜。
许多老人年事已高,尤其是孤寡独居老人,需要送餐上门。89岁的钟叔与88岁的老伴苗姨,子女不在身边,过去,他们的一日三餐经常是能凑合就凑合。“我的腰和脚都不舒服,走不了路,小刘(送餐员)每餐送来给我,服务态度实在一流。”钟叔赞不绝口,他表示,送餐准时准点,价格合理,饭菜可口。
送餐员不仅对老人的配餐需求十分了解,能以最快时间为老人及时送上热乎乎的饭餐,更能时刻关心监测老人的身体。在江埔街凤二村的幸福食堂,四年来,土生土长的凤二媳妇李香棉,每天中午和晚上,都骑摩托车为村里的高龄老人们送上热乎乎的饭菜。
“有一名老婆婆,她已经得病了,脚腿都不方便,耳朵也听不清。有一天中午,我送饭时,看到她跌倒在那里,我马上把她抱到床上,把她的衣服换了,然后紧急通知她的家人,后来她家人告诉我,她已经骨折了,幸好通知及时,他们非常感谢我。”日复一日的送餐,凤二村志愿者李香棉与村里老人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她被亲切的唤为“棉姐”。在凤二村41户需要送餐的家庭中,棉姐负责了22户,离饭堂不远的张姨,就是受益者之一。年近7旬的她,还要照顾残疾的小儿子,长者饭堂的开设,让她减轻了负担。
“我今年就70岁了,我儿子42岁,他小时候得了病,生活不能够自理,我自己照顾他四十多年,幸好政府开了长者饭堂,我和儿子一起吃饭,所以我有时间参加长者饭堂的活动。”笔者在现场见到,张姨的儿子身坐轮椅,行动不便,送来的餐饭,张姨需要一口一口地喂,她表示,长者饭堂的开设让她的担子轻了不少,如今一有时间,她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其他村民。
“比如有的长者家里有一名残障人士,或者家里有一名儿童需要照顾,如果仅仅满足长者的用餐需求,还是没有起到最大的帮扶作用,所以我们拓展到以长者为主体,也包括一些残障人士,还有家里留守儿童一起来用餐的模式,称为‘幸福食堂’,就是原来长者食堂的升级版。”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卓彩琴介绍。
今年前5个月,我区长者饭堂服务老年人近10万人次。全区有221条行政村、59个社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万多人,占全区户籍人口超过15%。我区因地制宜,根据农村和城区的不同情况,深挖专业乡厨资源、志愿队伍资源和社会慈善资源,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长者饭堂,精准高效服务长者,让长者饭堂饭菜飘香,服务广大群众。(赵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