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城管实践”媒体调研活动。在深入走访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观察中前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与人民生活质量。
走进位于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东南角的南平村,“山货街”上市民游客熙熙攘攘,停车场绿树环绕,沥青马路干净宽敞。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空地。如今,被打造成观光小镇的南平村成了周边市民游客节假日里郊游踏青的好去处。
南平的变化,得益于全域服务治理模式铺就的乡村振兴致富路。近年来,南平村积极探索全域服务治理,开展村企合作,形成运营新机制;形成合力,持续整治人居环境,绘制美丽乡村“新画卷”;以“积分制”为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标准化、具象化。多管齐下,让南平村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到省级特色小镇的华丽转身。
村企合作,乡村面貌整洁焕新
走进南平村,湛蓝的天空一览无余,整洁的街道、有序的停车场和白墙黛瓦的客家山村风貌都让人耳目一新。“我们村以前有很多废弃的电线、电线杆,遮挡视野,不太美观。”回忆起村里全域服务治理前的整体环境,南平村村民张玲玲表示,这些乱象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也带来了生活不便,“以前还总有村民乱摆乱卖、车辆乱停乱放占道,村里路上经常塞车,通行不畅。”
南平村背靠凤凰山、坐拥凤溪水,距从莞深高速公路灌村出入口仅3公里,是从化区温泉镇的一张名片。但随着南平村观光小镇建设发展,游客数量逐渐增多,村里游商摆摊揽客、车辆停放混乱、公厕卫生脏乱、垃圾污水排放等问题一度成为南平村村民生活质量与村域整体发展的痛点。
为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推动南平村乡村治理现代化,南平村引入珠江实业集团,深度参与南平村全域服务治理,并成立珠江南平公司。
“我们坚持以‘村企共建’为原则,通过‘党建引领发展+村域综合管理+产业项目赋能’,将南平打造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助力‘百千万工程’。”珠江南平公司负责人鄂毅介绍,他们利用党建共建的结对机制,与多家龙头企业单位签署党建共建协议书,通过党建共建、战略合作,协助南平村进一步推广品牌IP,扩大市场影响力。
有了人,有了资源,南平村的全域服务治理走上了快车道。
在政府的牵头主导下,“村(南平村)、企(珠江南平公司)、镇(温泉镇)”三方共同成立南平村综合管理办公室,引入专业管理公司开展村域物业管理,切实提升村域公共环境秩序管理水平。
广州市从化区南平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华说,在全域服务治理的创新模式下,南平村以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及“三大革命”为支点,持续深化南平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乡村风貌,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了能保持好白墙黛瓦客家山村的村容村貌,村里通过“四议两公开”凝聚共识,把新建自建房的标准写进了村规民约,对村民形成了长效管用的约束。
“我们全力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现厕所革命达10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100%,营造干净整洁人居环境。其中,凤溪街公厕还曾被评选为广州市‘最美乡村公厕’。”张国华介绍。
此外,镇村已完成南平村核心区100 万平方米的环境治理,包括民宅外立面改造、村道拓宽、居民污水系统改造、村道边附属设施等工程;对车辆停放与安全实施管理;出台相关摊贩管理规定,对村内私搭乱摆行为进行综合管治,彻底扭转南平村过去村容村貌“脏乱差”的局面。
盘活资源,村民家门口享幸福
在“山货街”上,一幢幢商铺鳞次栉比,村民特产、当地美食、纪念礼品等商品琳琅满目,不少商铺门口还摆放了可爱的吉祥物公仔,吸引游客驻足打卡,进店选购。
时间退回到几年前,村里农产品、纪念品的摆卖还没有固定的位置,占道乱摆卖现象时有发生。如今干净整洁有序的摆卖亭已然成为村里的一张特色名片。
这样的变化也得益于全域服务治理工作的开展。“我们打造了这12间商铺组成的‘山货街’,供商贩专街摆卖,并进行集中管理,杜绝了占道经营乱摆卖,又打造了商街特色,也成了村里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张国华说。
“现在设置了停车场、摆卖亭等,游客车辆统一停放,商贩们也都能自觉有序摆卖,还有保安保洁岗位促进了村民的就业。整治了原来的街道乱象,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人流量增加,为村民带来更好的收益。”村民张玲玲对这样的改变深有体会。
事实上,南平村在“村企镇”三方合力下,不仅科学规划新物业,还大力盘活旧物业,不断完善村里文旅经济的基础设施,围绕“修身、修心、修为、修业”脉络,引入“文旅+康养”特色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经营业态。
鄂毅介绍,南平村围绕“吃、住、行、学、游、购、娱”,打造南平客栈、文化中心、水芳阁餐厅等文旅经营场所,引入党建培训、会务服务、研学旅行、团建拓展、静修康养等产业。通过成功运营在地项目,鼓励村民就地创业,助力在外打工村民近600人回流,开展自主经营。截至目前,南平村内共有40余间民宿,超25间农家乐餐厅,村民家庭年净收入增长翻一番,形成“先富带后富”的发展局面。
“以前我们都在番禺区工作,几年前回村,刚好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我们就用自己的房子改造了民宿。”村民张金妹家的紫竹苑民宿已经营业几年,每到节假日的高峰期,民宿便会住满游客,“村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现在我们一家人不用出门去打工就能在自己的家门口拥有这样一份工作,我感到很满足。”
除了民宿、客栈产业,南平还孵化了“珠江南平帮扶馆”,搭建“农家生鲜、特色干货、文创产品及手信套餐”四大类产品组合,形成了多元化且富有特色的体系,实现村民农产品“大年”不愁卖、“小年”仍增收。
通过构建康养旅居产业“生态圈”,搭建“砺行团建项目”及“南平山野徒步小径”,增设“健康理疗”“南平牛奶驿站”“心灵茶社”等体验性项目,南平村将健康、文旅与南平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并与从化区卫生健康局签约了“医康养”项目战略合作,探索康养业态与养老服务的延伸发展,实现“以医带养、康养融合”,成立了“广东省首批技术工人疗休养基地”,为建设“国际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作出贡献。
创新管理,小积分赋能人居大环境
在南平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一角,木架上摆放着卫生纸、洗衣液、食用油等日用品,每一栏都有对应积分标价。积分获得方法、积分制管理办法通过两块展板位列木架两侧,简要清晰,一目了然。
张国华介绍,南平村正在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的管理,把人居环境等内容细化成具体的指标,每月以户为单位对村民进行考核,采用“红黑榜”公示、积分兑换超市等措施,调动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这样的创新下,积分制管理成功激发了村社治理的内生动力。张国华介绍,南平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现已制定工作方案及相关管理评分细则,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以“积分制”为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标准化、具象化,激发村民的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
“我们每个月会进行评分,每年12个月的分数会累计,每个月基本上有将近100户村民能拿到奖品。”温泉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吴清光表示,南平村在摸索全域服务治理的道路中,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将继续努力打造匹配国际化大都市的美丽乡村。以新的生活方式引领新的生产方式,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镇街全域服务治理“南平模式”。
采写:南方+记者 马艺天 实习生 叶华夏
摄影:钟冠婷
通讯员:成广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