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魅力从化 > 历史文化 > 从化故事

广裕祠的前世今生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1-03-09 10:52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的春天,在广东新会的崖山海面上,进行着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海战。南宋1000多艘战舰、近20万兵力的舰队与元军几百艘战船、2万兵力的水师进行着一场历史性的生死决战。

  南宋的军事总指挥张世杰组织对元军的作战。海战经两天两夜恶斗,两军喊杀连天,船舰相撞,矢石如雨,肉搏胶着,火光冲天,沉船上千,死伤无数,场景空前惨烈,最后南宋不支,形势失利。人们不禁要问:小朝廷三杰之文天祥、陆秀夫哪去了?

  文天祥此时此刻,正在不远处的一艘大船上,关注着整场海战,还跺脚骂张世杰战术愚蠢。他已经不幸成为元军的俘虏了,被带到元军大将张弘范的旗舰上观战,只能心急如焚呀!文天祥在粤东潮阳五坡岭被俘后,张弘范一直将其带在身边,劝其归降。文天祥矢志不移,在途经珠江口外伶仃洋时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陆秀夫则一直在南宋的旗舰上紧护小皇帝赵昺,鏖战期间,寸步不离。

  陆秀夫,江苏盐城人,三岁时随父迁居镇江,才思清丽,为人持重,登进士第。南宋小朝廷漂泊海上两年多,他始终拥戴着两任小皇帝,恭敬尊随杨太妃垂帘听政,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江山。文天祥外围失利被俘后,他与张世杰共秉朝政。张世杰驻军崖山,指挥船队抵御元军。陆秀夫在内廷,负责对外筹措军旅,对内调度工役,时任左丞相。

  激战进入第三天,元军陆上大批军队增援,南宋军队却是孤注。在元军登上皇帝旗舰的危急时刻,陆秀夫见大势已去,遂背上小皇帝,奋身跳入大海。南宋大军全军覆没,宣告南宋灭亡。据《宋史》记载,数日之后,“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惨不忍睹。

  战火的帷幕落下,历史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淀,一页页地更新。岁月淡化了历史的火药味,崖山海面早已没有当年的战火痕迹,尽管海底还有上千的沉船残骸证明着当年的激战。陆秀夫的后人,五代玄孙陆从兴在番禺宁乐乡安家,即是今天的从化。陆氏子孙繁衍之处,正是著名的钱岗古村,明代时建起的陆氏宗祠,就是闻名世界的广裕祠。

  广裕祠位于从化区南端的太平镇,坐落在北回归线上。钱岗古村有四座门楼,九间书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楼。其中西更楼上的一块长8.6米,宽0.3米的“江城图”封檐板,以浮雕、镂空雕的形式反映清代广州珠江北岸城乡风情。图案有山、水、河流、树木、亭、台、楼、榭、桥、塔、城墙、码头、船只、商铺、炮台、水闸、人物、动物等,各种船只29艘,各船可数的人物有24人,岸上可数人物有25人,还见到河边下棋、钓鱼的老头,戴高帽的洋人。动物之中有两只引人注目的大象!东部的大沙头,是一片田园风光,牧羊的、采樵的、耕作的一应俱全,惟妙惟肖。还雕刻了广州城东的东濠涌及西濠涌。人们称之为“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祠堂中广裕祠最宏伟,是一座有北方风格的三进建筑,分为前厅、中堂和后堂,均为悬山顶式建筑。建筑面积达816平方米。大门两边木刻楹联:“诗书开越,忠孝传家。”下联记的正是陆秀夫为国殉节的故事。此联是明万历年间从化知县侯邦治所赠。另一副木刻对联“出盐城,纾国难,耿耿丹心,浪拍崖门青史永;战梅岭,下珠玑,绵绵奕裔,村开粤海古风长”,出自陆秀夫第三十五代孙陆桂昌先生。陆先生年已七十,中等个子,神采奕奕,才思敏捷,是从化著名文人,中学语文教师出身,当过报纸编辑,曾任从化楹联学会会长,诗词楹联创作颇丰。他曾为广裕祠作了一批优秀对联,联曰:“铁骨铮铮撑末宋,碧波浩浩慰英魂”,又联曰:“为国全忠,万里风雷随杰相;临危一纵,千秋碑简刻英名”“乱世扶危,御敌千军存死节;忠心报国,流芳百世永生天”,均记述其祖先当年赴海事迹,堪称楹联上品。据他介绍,广裕祠建后的六百年间,多次进行修缮,屋梁脊柱上有详细记载,按年代标记分别在1553年、1639年、1667年、1807年、1915年。广裕祠有七处历史文字的印记,甚为珍贵。广裕祠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称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

  广裕祠作为一个宗祠,香火不绝,见证着浮浮沉沉的历史变迁。即使近几十年,亦有传奇纪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是当地游击队的司令部和粮仓;“大跃进”时则是公社食堂;“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了“造反派”的总部,之后又作为下乡知青的宿舍,如今三进后堂西侧山墙内壁还保留着“文化大革命”的大标语。饱经战火,历尽沧桑,广裕祠依然能完整保存下来。2003年12月,经修复的广裕祠,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头名,也是六百年广裕祠留给后人的大礼。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