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化区鳌头镇越秀风行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的旧墟风情街内,开着一间小小的非遗竹编文化馆。走进一看,各种精美的竹编作品让人眼花缭乱,浓厚的传统艺术气息迅速将人包围。而在这指尖上的非遗背后,讲述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和传承故事呢?接下来请一起沉浸式观看吧!
一、历史的脉络:从日常到传承
竹编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编织艺术,是运用竹子作为原料,编制出各类器具、工艺品等的过程和方法。从化竹编的原材料取之于从化本地竹子,从化竹子品种繁多,据清朝雍正八年(1730)编的地方志(从化县志)记载着近300年前从化盛产竹子,最适合编织的竹子有黄竹、单竹、撑篙竹几种。
早在清代,帝田村及周边村民以竹织为业,编织制作诸如竹篮、竹筛等品种繁多的农用和生活用具。在趁圩文化悠久的鳌头镇上,每到圩日,还会看到圩集摆卖着竹编手工艺人的竹编作品。
受环境的熏陶及父辈的耳濡目染,夏永洪,这位市级非遗项目竹编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自幼便对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岁起跟随长辈学习这门技艺,逐渐掌握了竹编的精髓。其传承的竹编技艺于2021年10月被列入从化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22年被列入广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二、编织的艺术:工序与技法的交织
竹编工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法。大致可分为起底、编织和收口三道主要工序。在起底阶段,需要精心挑选合适的竹材,将竹子切割成均匀的竹条,再经过烘烤、晾晒等处理,使其变得柔韧且易于加工。这一步是整个竹编作品的基础,如同建房时打下的地基,决定了后续编织的稳定性。
编织过程是竹编艺术的核心展现。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艺人们还会交叉使用疏编、穿、削、钉、扎等多种技法。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技法,竹条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交织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
收口则是为整个作品画上完美的句号。这一步要求艺人将竹条收尾处理得整齐、美观,既保证作品的牢固性,又不影响整体的美感。一个收口精致的竹编作品,会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三、奇妙的课堂:亲手触摸传承
为传承竹编文化,早在2000年,鳌头镇第三中心小学结合当地竹资源丰富、当地人善于竹编的优势,选择了竹编作为学校的“一校一品”。2007年,美术老师夏永洪在学校开设了竹编兴趣班,自编竹编教材,成立“竹韵轩”竹编工艺室,教好竹编第二课程,带领孩子们走进竹编技艺的世界。
除了学校教学,近年来夏永洪老师还带着团队积极参加广州社区公益课堂。他们走进社区,为街坊们展示竹编技艺,手把手地教大家编织简单的竹编作品。夏永洪老师表示:“希望将传统技艺和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基因走进千家万户,让这项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而在开头提到的非遗竹编体验馆,不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竹编作品,展示了竹编技艺的发展历程,还开设了研学课堂,为游客提供了亲手体验竹编制作的机会,让游客深入了解到当地的竹编文化。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精美作品,顿时让人成就感满满。
鳌头非遗竹编,这门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技艺,在传承人的努力下,正以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如果你也对竹编感兴趣,不妨来到鳌头镇,走进非遗竹编体验馆,亲手编织梦想与传承,感受这指尖上的非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