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府机构 > 区民政局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区民政局】从化区成立地名专家委员会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0-05-29 09:54

  5月27日上午,从化区民政局召开区地名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上,区民政局负责人宣读了成立区地名专家委员会的决定,并向首届专家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
  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成立区地名专家委员会旨在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决策咨询机制,更好传承从化的乡土历史和地名文化特色,进一步落实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地名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提升从化地名文化和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以地名为载体,讲好从化故事,传播美丽从化,更好地服务建设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一流美丽乡村。
  据了解,经区政府同意,首届区地名专家委员会共由11名地名领域的专家组成,其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一级调研员、原主席吴建贞任主任委员,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刘向阳、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余伟文任副主任委员,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陈军、区国家档案馆编研利用部主任潘彦、区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慧、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巢林韶、区楹联学会会长张秀和、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叶卫国、区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晓明、退休老师龙柱深任委员。
  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地名专家委员会委员都是自愿参与,不领取任何报酬,由广州市从化区民政局聘任,聘期为三年;期间委员可以自愿退出,区民政局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委员;委员会主要负责我区地名管理工作的研究、咨询、论证等事宜,包括对全区地名管理事务具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研究,提出对策性意见和建议;对传承从化人文历史、区域地理和地名特色提供理论支持;参与开展地名基础研究、地名图录典志编纂、地名文化挖掘与保护、地名宣传推广活动;参与讨论地名命名、更名、销名等事项,听取并反馈社会各方意见。
  成立大会上,从化地区高校的代表刘向阳副教授表示,从化历史悠久,很多典故值得挖掘,很多地名紧密结合了从化的地理特色,让人回味悠长。而陈军博士则通过从化历史地图,发现“茶油岗”、“糯米田”和“榄树下”等历史地名,里面含有从化传统农作物元素,很可能是当年的知名农产品,值得通过挖掘这些历史地名背后的故事“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来自区旅游发展中心的王慧表示,地名是公共文化宝贵财富,结合古驿道等题材,挖掘其背后的人文故事,可以带动影响本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区楹联学会的名誉会长潘志民介绍,文字的曼妙之处很多体现在地名中,比如从化吕田的“吕”字,正好反映出吕田境内的两个“盆地”,而古代的“吕”字,在“两个口”之间还有“一竖”,原来两个“盆地”自古以来就有道路连接,方便往来,古人的智慧在地名取名上真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区教育局代表张晓明,不久前到区档案局协助开展自然村普查工作,他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从化自然村名摭谈》引人入胜,旁征博引讲故事,让众人也多了几许了解从化地名的情怀。龙柱深老师则认为,细挖地名文化可以推动历史研究,从化狮象岩这一地名很可能成为往前溯源南粤历史的重要渠道。区国家档案馆的潘彦同志结合地方志办的工作标准与要求,期待区划地名办在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之后,出版从化地名志,以便更准确更及时地反映流溪河两岸地名的信息。
首任从化区地名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贞认为,地名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群众生活最贴近;成立地名专家委员会,有利于促进地名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下一步将按照中央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专题研究地名文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地名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认真开展从化地名文化资源调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弘扬好地名文化,真正使地名文化建设接地气、聚人气、见实效,进一步做好“乡愁”这篇地名文化建设文章。
  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地名文化建设还将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优化地名审批管理,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参与决策咨询的机制作用,既要在推进地名标准化的过程中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慎重更名,又要深入开展“大洋怪重”等地名乱象整治,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更要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二是抓实地名文化服务工作,推动成立区地名文化研究院,凝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和智慧,挖掘、传承地名文化,为助力从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三是建立从化地名文化传播平台,开设“从化地名”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密切与媒体合作,搭建地名文化传播平台,讲好从化地名故事、从化发展故事,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地名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