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文明祭祀新风 保清明祭扫安全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市民每年都会在清明节以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等方式祭拜祖先、缅怀先烈。近年来,随着文明拜祭理念深入民心,越来越多市民不再执着于要在“正清”当天拜祭,祭品的选取以及拜祭的方式也变得更加文明。
据统计,清明节期间,我区华夏陵园迎来第一个集中祭扫高峰,共迎来5万多市民祭拜先人。
设有5个停车场 警方首次出动无人机巡查
4月4日上午9时许,记者见到,105国道街北高速路口往华夏陵园的路段已经排起长约六七百米的“车龙”,现场设有蓝色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靠右行驶,每隔一百米左右就有一名交警或安保人员指引车辆驶入等待区。由于通往华夏陵园的道路只有双向两车道,为保证前来拜祭的市民有序快速通过,华夏陵园工作人员在105国道进入华夏陵园的拐弯处放置雪糕桶,引导车辆按道行驶,多名交警也在拐弯处指挥车辆快速通过,避免车辆抢道导致交通拥堵。
据了解,我区在华夏陵园及殡仪馆附近设置了5个停车场,可停放车辆约1500辆。其中,华夏陵园停车场可停放630辆;汽车检测站停车场可停放120辆;南海食街停车场可停放250辆;凯旋宫停车场可停放300辆;美居家私城停车场可停放200辆。华夏陵园一工作人员建议,市民可将车停放在附近停车场再步行至华夏陵园,请市民错峰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此减少堵车、停车的烦恼。
区公安分局一民警告诉记者,清明节首日,该局共派出治安、交警、特警、指挥中心、派出所等部门的60多名民警在华夏陵园维持秩序。该民警称,清明拜祭高峰期,除华夏陵园外,城郊街、太平镇、温泉镇等地的大型拜祭场所同样人头涌涌,区公安分局和当地派出所近百名民警取消休假,继续执行备勤。华夏陵园也临时聘请了50名专业安保人员,负责现场车辆指挥和秩序引导工作。
除地面配备警力保障安全外,记者还看到天空不时盘旋着一架无人机。该民警表示,今年首次投入无人机系统保障拜祭现场安保工作,无人机的视角大、监控范围广,能即时将画面传回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并录制现场的视频内容进行备案,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还能迅速锁定位置,为救援人员赢得时间。
设有饮水点、医疗点 至少25名义工服务市民
清明节当天,天气晴朗、阳光高照。上午十点,随着气温不断升高,记者见到不少老人家坐在树荫下或饮水点休息。在人来人往的过道上,身穿黄色马甲的义工十分显眼,他们一会儿帮市民搬搬抬抬,一会儿指引市民找洗手间,并时不时组成小分队巡查拜祭现场。
据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清明节期间,该局所属义工队将每天安排至少25名义工参与服务。义工黄大哥早上7点半就来到华夏陵园工作了。“现场老人比较多,义工可以帮老人家提东西;指引市民寻找饮水点、医疗点和洗手间,帮忙维持现场秩序,对拜祭现场进行巡查,提醒市民及时熄灭火种等。”黄大哥还介绍,今年的义工均为壮年人,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每天要工作8至9个小时。
华夏陵园除了提供饮水点方便市民休息外,现场还设有医疗点,并配备救护车。华夏陵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月4日上午,一名市民不慎跌倒,扭伤了脚,现场的医生及时为其进行初步诊治和包扎,并把伤者迅速送院就医。记者见到,一名医生和护士在医疗点待命,并与过往群众攀谈,提醒他们注意防晒、补水。有医护人员建议,由于登山台阶高低不一,市民应多关注随行老人的状况,提醒其小心慢爬。如果有人出现滑倒碰伤、晕倒等意外,可到医疗点或向附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由于往来拜祭的人流不断,华夏陵园除了临时聘用专业安保人员外,还增加工作人员保障现场的卫生、整洁,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拜祭环境。华夏陵园工作人员称:“花工也加入到现场的卫生清洁工作当中。扫墓免不了要烧纸钱,我们的工作人员会不断进行巡查,及时清理垃圾,并在每个楼梯间设有垃圾回收处,方便市民投放垃圾。”
拜祭方式与时俱进 文明祭拜渐成风尚
相对于以往鞭炮声不断的情况,记者发现,华夏陵园少了几分吵闹,市民更倾向于采用较为环保的方式拜祭先人。
在陵园内,记者看到不少墓碑前摆放着鲜花,地面也没有发现燃烧鞭炮的迹象。“以往我们拜祭时都会在园内的商店购买一些鞭炮、纸钱等祭品,不过现在提倡文明拜祭,我们也就放弃了传统的点香烛、放鞭炮的拜祭方式,改为敬献鲜花,不仅环保,而且时尚。”一位来自广州的阿姨告诉记者,“我在网上了解到,有不少人采取网上拜祭的方式追念先人,也有人在墓碑前种植小树苗,个人觉得这种拜祭方式很不错。今后,我们也打算尝试网上拜祭和植树等拜祭方式。”
记者发现,以往陵园内纸扎祭品烟灰满天飞的现象不见了。市民在燃烧纸扎祭品时,都会先领取一个小铁桶,把其放进桶内燃烧,末了还往里面倒一点水熄火压烟。“使用铁桶燃烧纸扎祭品真的方便不少,既不用担心纸扎祭品燃烧时被风卷起漫天烟灰,又不用担心余火会引发火灾。”一位正在拜祭的市民说。
记者走访发现,虽然“正清”拜祭仍为主流,但选择错峰拜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前几年,我们都是选择在‘正清’当天拜祭,虽然早上7点多就起床出发,但来到陵园附近还是会塞车,直到下午两点多才完成拜祭。今年,我们打算推迟两个星期,等拜祭的人没那么多了才去。”市民黄姨说。对于一些“正清”拜祭更能突显心意的说法,市民黄姨认为,只要有心,什么时候祭拜都是一样的。
不少市民则会考虑家人的时间安排,市民李叔告诉记者:“清明假期那几天,刚好有一个亲戚要外出,没空拜祭。于是,我们在3月底就拜祭了。由于拜祭那天人不多,我们只用了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因此,我们下年打算继续提前祭拜。”
此外,记者了解到,网络拜祭也渐渐被人们接受。“现在有不少网站可以为先人建立一个‘纪念馆’,到了清明节,只要根据网站的提示,就可以为先人献上鲜花等祭品。我觉得这种拜祭方式很不错,而且非常环保。”市民刘先生说。
4月4日下午,在鳌头镇新围村,记者看到了正准备去拜祭的李叔一家。李叔告诉记者,在农村,绝大多数人拜祭时都会备齐鞭炮、蜡烛、香、纸钱等祭品,“过去,我们很多人都认为,祭品越多越好,鞭炮越长越好。因此,以前都是挑着一大堆祭品去拜祭的。不过,现在大家的思想渐渐转变了,觉得有祭品就行了,不再追求数量。”李叔说。 (转载自—中国广州从化网—政务公开—文/记者李烨威 实习记者姚梓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