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过去是“难点村、落后村、制毒村”,村民法治意识淡薄,民心涣散,矛盾重重,刑事、治安案件频发。经过多年努力,现在成为广州首批30个特色小镇之一,并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广东改革开放示范百强村、广州市第11批文明示范村、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
2018年,广州市从化区通过校地合作共建,在西塘特色小镇建成全国首个乡村宪法馆,该馆也是广东省首个宪法教育展览馆。场馆内运用文献资料、影像图片、漫画故事、宣誓互动等形式宣传宪法,不仅展示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文献资料、主题内容,且藉由论理与艺术并举、严谨与美感兼具的表现形式,得以更真切地了解政府各级部门依宪治区、依宪执政,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工作职责。
一、实践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助力乡村普法优势互补。
在广大农村,社会力量在普法宣传教育中处于缺位状态,基层政府用于普法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与基层的人口数、人口分散度、 群众法治观念等不匹配,乡村普法建设困难重重。2018年,广州市从化区人大常委会与广州南方学院签署共建协议,将西塘作为校地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并作为学校实施“三全育人”的平台之一,开展特色场馆共建、智库资源共享、志愿服务共促的合作模式。
(一)解决乡村法治宣传设施单一的问题
宪法馆的建设,将法治口号宣传墙、贴手抄报等相对机械的形式,变为与村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广场、家门口的展厅,将法治文化环境与村容村貌进行优化升级,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属地高校以特色场馆建设发轫,连动地方上的党政、宣教、司法各方力量跨域协力共建、倾注自身优势资源,带法治教育进入新的宣传教育轨道,组成新时代的项目化、科学化、精品化基层普法实践教育范例,同时推进特色场馆建设与实践教育的融合路径及效果评估,为地方政府及高校基于法治思维教育的实践教学研究提供可持续、可扩散、可精进的方针政策与建议。
(二)解决专业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
法治教育必须体现并传递法律文化的具体细节,教育内容、方法与目标自应与时俱进,比如线上线下结合、文字图片传递,人机交互设计,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教学媒介等创新教育策略,有助于提升群众对法治的“临场感”,发展更为深刻的法治思维,促进观念及行为上的“转化率”。特色展馆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人、社会、环境诸多方面,而目前现有的政府资源不足以将立体的全方位普及知识宣传教育模式进行转化,高校智库的嵌入恰好弥补了这一问题。合作的团队师生除了乡村环境的前期调研、项目有效建设、展馆内部设计、内容展陈布置之外,还承担了宪法馆的开馆仪式、解说接待工作、志愿者服务等,并且持续输入各学科人才以推进宪法馆不断完善。
二、经验启示:公共服务创新打造实践平台增进“法感情”。
传统意义上的法治思维宣讲仅仅让受众抽象地、宏观地、模糊地认识相关知识,难以形成体系化的认知,而宪法馆能将实践教学场馆的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宪法枯燥的学习发生在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场馆情境中,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性、引导性学习,结合场馆学习的实践教学,容易使受众产生情境感知、具身学习、分布式认知、移动互联与分享以及个性化体验。
(一)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凸显
自西塘宪法馆开馆后,每年“12.4”国家宪法日,广州市从化区人大办、区司法局等单位都会在西塘宪法馆举办宪法日系列活动暨“法治宣传”主题月开幕式,通过组织新任职的领导干部进行宪法宣誓,运用宪法诗朗诵、演讲、小品、说唱等文艺演出形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感受宪法魅力、领悟法治精神。
建设宪法馆,就是建设乡村法治教育基地,打造农民群众自己的“法学院”,更好地服务农民学法用法。同时开展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研学行活动,组织开展“与法同行 护航成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让青少年学生参观宪法馆、举办模拟庭审、现场法律咨询和游戏体验等内容,围绕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未成年人保护、禁毒等主题开展互动交流,寓教于乐,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二)实践教学形式多样
2019年,从化区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充分利用西塘宪法馆在青少年中弘扬宪法精神的建议》(第20192055号),随后设计推出一条法治教育研学行活动路线,将西塘宪法馆、法治文化广场、禁毒馆、模拟法庭、家风馆、农业公园等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学校将学生社会综合实践、研学、徒步、团队主题实践活动与宪法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定期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直观生动的形式,深入开展中小学生宪法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宪法意识,推动全社会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司法局充分发挥西塘宪法馆的宪法宣传阵地示范引领作用,在西塘村建设从化区第一个村级法治文化广场,通过法治宣传栏、法治长廊、法治文化标语等方式,用法治漫画、以案释法、法律小故事、法律名言警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宪法、婚姻法、继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土地承包经营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同时按照省级标准打造西塘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模拟法庭、法治长廊等模块,联合区法院在设立乡村巡回法庭,定期举办公开庭审活动,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式教育村民群众。
(三)为有关学术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西塘宪法馆是全国首个乡村宪法展览馆、广东省第一个宪法馆,被评为广州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十大创先项目、2020-2021年全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创新创先项目、“广东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宪法馆建设成功后,所在地西塘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成为乡村法治宣传的“领头雁”。宪法馆的设计及应用,是乡村法治创新实践的一次探索,是涵盖法学、社会学、艺术学、美学的跨学科研究平台。西塘宪法馆的研究,有利于地方协同法治建设的基层治理网络构建,有利于促进普法教育多元融合创新的制度激励,有利于以公共价值产出为纽带融合艺术美学与法治思维教育的设计理念、方案策划与实施。
三、结语。
乡村蝶变,法治建设功不可没。乡村法治文化环境及设施优化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普法教育需要理论宣讲与实践观摩相结合。西塘村从曾经的吸毒贩毒的重灾区、“问题村”、“后进村”,如今变为“示范村”、“先进村”,依靠的是法治强村建设、平安创建等工作的有力推进和不断创新。西塘宪法馆将地方资源与高校智力资源有效相融,积极采用新方法开展普法成效显著;现如今,西塘宪法馆已成为宪法教育、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是广州法治宣传最有代表的一个缩影,更是开展乡村法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亮点。(撰稿人:刘佳 郭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