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 26个试点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 > 财政预决算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

关于从化市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从化市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4-10-22 06:16

——2012年3月20日在从化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从化市财政局局长 潘锦峰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1年从化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预算安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财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积极广辟财源,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的年度预算任务,有力地保障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6285万元(详见附表一),完成年度收入计划220192万元的107.3%,比上年增收55062万元,增长30.4%;一般预算支出372639万元,比上年增支117312万元,增长45.9%。

  2011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182000万元,比上年增收23537万元,增长15%;基金预算支出198355万元,比上年增支64204万元,增长48%。

  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为确保完成财政预算任务,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多措并举保增收,财政收入再创新高。一是强化征管力度超额完成收入任务。加强与国税、地税等各部门沟通协调,完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综合治税机制,落实职能部门综合治税和镇街、园区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二是加大总部经济发展力度。进一步理顺总部经济政策,大力支持镇街、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提升总部商务服务质量。全市总部经济企业实现地方税收收入13014万元,占全年一般预算收入的5.5%。三是挖潜补漏拓宽非税收入渠道。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扩展征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开展“阳光招租”行动,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出租物业的管理,积极整合、盘活公共资产,使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大幅增长。四是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及时把握广州市促进从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及时反映我市财政难点、困境,以减轻我市自有发展资金不足的压力。2011年,全市共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153898万元,比上年增加41942万元,增长37.5%。

  (二)千方百计谋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总部优质企业发展。落实企业投资优惠政策,投入24489万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帮扶企业舒难解困问题;进一步完善《从化市扶持总部及优质企业发展实施办法》,投入4735万元,着力吸引有发展潜力、地区竞争优势的国内外企业总部落户从化,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二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与应用推广。投入4,643万元,增长60.3%,用于鼓励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研发推广及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等。三是加大力度扶持旅游业发展。投入10038万元用于绿道建设(含水上绿道)、新温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市场推广等,推进生态建设。四是维持经济平稳发展。投入17729万元,增长37.9%,用于保障粮油、农资、化肥、药品、食品等重点商品储备支出,营造公平、健康和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投入11464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六是加大土地储备开发投入。投入185306万元用于土地储备开发、“三旧”改造补偿等支出,促进城市土地经营,推动城乡建设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七是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渠道。密切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办理银行贷款展期95100万元;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了凤凰大道项目实施BT建设模式。

  (三)优化支出重福祉,民生事业和谐发展。支持解决热点民生问题,着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投入 98239万元,增加24921万元,增长34%,用于落实“两相当”工作、“两免一补”政策及校舍安全工程、规范化学校建设等。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投入41479万元,增加3401万元,增长8.9%,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临时物价补贴、医疗保险补助、特殊群体亚运补助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及分类救济、残疾人专项补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就业和再就业。三是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投入27344万元,增加4140万元,增长17.8%,用于落实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建设、提升城乡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以及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支出、城镇及农村计生家庭奖励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等。四是支持文化体育传媒事业发展。投入7103万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和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等。五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投入20711万元,增加14809万元,增长251%,用于开展城乡危破房改造工程,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六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投入36463万元,增加3033万元,增长9.1%,用于强化道路监控、城市社区及农村安保联防体系建设、解决亚运安保后续资金需求、完善政法、消防、民防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保障能力。

  (四)强农惠农抓落实,区域协调统筹推进。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是加大三农和扶贫开发力度。投入107584万元,增长192.5%,用于扶贫“双到”专项配套、农业综合开发、农民补贴,农村饮水安全、农民自主创业和农产品流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河涌综合整治工作等。二是强化镇(街)基层政权财力保障机制。投入镇(街)基层运作经费29677万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三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支持扩大公共交通覆盖范围,投入19368万元,增长390%,用于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农村道路客运及亚运公共交通补贴,为城乡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出行条件。四是推进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6850万元,增长323%,用于城乡道路建设、水质净化与维护、广场、公园、道路等公共场所以及市政设施的日常维护与保洁等。五是推进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投入11732万元,用于加强空气污染的监控和整治,推进城乡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和生态建设,提升垃圾废物处理效率和再利用率等,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建设宜居从化。

  (五)开拓创新促改革,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一是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统一预算编制方式,完善标准定额体系,制定《从化市本级财政预算追加暂行管理办法》,预算编制与执行更加科学。二是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行财政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资金运行更加安全。三是深化非税收入征管改革,推进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宽了收入来源,非税收入征管更加规范。四是强化国有资产购置、处置管理,公共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五是完善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实施评审一次性告知制度,积极拓宽委托评审中介渠道,制订《从化市政府性投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办法》,评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六是开展民生工程及强农惠农等专项资金检查,推进“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财政监督更加有力。

  二、2012年预算草案

  2012年全市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化改革,保证重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二是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民生和社会各项公共事业投入稳步增长,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三是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需要,积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四是继续深化预算改革,着力构建以绩效评价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市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2012年全市财政收支计划安排如下:

  (一)一般预算草案

  1、收入计划。2012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71728万元(详见附表二),比上年收入增长15%。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37628万元,增长16.6%;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51254万元,增长22%;财政部门组织收入82846万元,增长3.5%;加上税收返还和体制结算等事项后,市本级可支配财力预计为299384万元。

  2、支出计划。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 2012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299384万元(详见附表三)。主要安排如下:

  (1)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安排“三农”支出71355万元,增加11075万元,增长18.4%。其中:农业10264万元,林业1322万元,水利和气象6868万元,地方自筹粮食风险金1109万元,农村低保及分类救济3148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资助金2152万元,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用于农村部分2046万元,镇(街)基层运作经费35398万元。

  (2)支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安排资金69683万元,增加14256万元,增长25.7%。其中:教育管理事务1094万元,普通教育60637万元,职业教育1375万元,广播电视教育415万元,教师进修及干部继续教育355万元,教育费附加5800万元。

  (3) 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发展。安排资金19189万元,增加5990万元,增长45.4%。其中:卫生机构经费3581万元,公费医疗经费500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补助资金4264万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经常性收支缺口补偿资金4443万元,其他卫生专项1901万元。

  (4) 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安排资金42521万元,增加7639万元,增长21.9%。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27570万元,医疗保险补助及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财政资助资金3029万元,民政抚恤救济及其他11922万元。

  (5) 不断繁荣公共文化和体育事业。安排资金9137万元,增加451万元,增长5.2%。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4794万元,科学技术4343万元。

  (6)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安排资金26786万元,增加1413万元,增长5.6%。其中:武装警察604万元,公安21523万元,检察1187万元,法院2188万元,司法694万元,政法及其他590万元。

  (7)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安排资金13300万元,增加1000万元,增长8.1%。其中安排战略性主导产业等资金13000万元,主要用于企业投资优惠、扶持总部经济及优质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

  (8) 促进宜居城市建设。安排资金15326万元,增加3157万元,增长26%。其中:节能环保905万元,城乡事务8363万元,交通运输2313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3745万元。

  (二)基金预算草案

  1、基金预算收入计划。2012年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75744万元(详见附表四),比上年下降14.8%。其中: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330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1900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230万元;育林基金收入26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1000万元;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收入324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150000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4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3000万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2300万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2400万元。

  2、基金预算支出计划。2012年,基金预算支出按当年收入计划及专款专用的原则相应安排支出175744万元,比上年下降14.8%。主要安排如下:

  (1)文化事业建设费支出330万元,主要用于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群众文化、社区文化活动等。

  (2)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支出1900万元,主要用于全市路灯维护和电费、污水处理、城乡清洁工程等。

  (3)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出230万元,主要用于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等。

  (4)育林基金支出260万元,主要用于林业植被恢复等。

  (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1000万元,主要用于残疾人安置、康复、培训、就业保障等。

  (6)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支出324万元,主要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和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管等。

  (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150000万元,主要用于扶贫开发专项配套400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19665万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9460万元、偿还融资贷款本息16025万元、产业园区发展平台建设10000万元、基础设施征地资金50000万元等。

  (8)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4000万元,主要用于补充耕地开发。

  (9)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13000万元,主要用于广州北部副中心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专项资金、城区道路清扫和绿化、垃圾清运、公园和公厕管理、市政设施维护、市消防指挥中心建设等。

  (10) 地方教育附加支出2300万元,主要用于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免费教育补助和规范化学校建设。

  (11)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2400万元,主要用于新型墙体材料技改贴息和补助,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项目补贴等。

  (三)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

  2012年,市本级163个一二级预算单位全面编制部门预算并上报市人大审批,列入部门预算的支出总计为475128万元。

  三、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承前启后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经济总体上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我市财政面临着诸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财政运行中减收增支因素较多。一是在财政收入形势上,国家继续对房地产市场实行调控政策,企业资金链趋紧,实际利润增幅下降,加上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财政增收的基础仍不稳固,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二是在财政支出保障上,我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大民生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广州副中心城市建设,各方面都需要大量投入,财政资金需求巨大。

  因此,2012年我市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提高绩效仍是财政管理的中心工作。

  (一)抓机遇,促发展。一是积极抓住建设广州市北部副中心城市与扶贫政策的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全面加快“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大平台”发展战略和“扶贫双到”工作及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的投入和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二是重点保障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扶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工业支撑地位,支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生态工业,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大企业扶持力度,落实对优质、潜力企业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壮大“短、平、快”的总部及优质企业。四是加快建设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工业园、鳌头工业基地、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动漫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五是创新思维,不断拓宽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破解发展瓶颈,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二)聚财力,促收入。一是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特别是重点税源监控,切实挖掘税源的新增长点,强化收入征管,建立和完善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二是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各部门综合治税、协税护税优势,确保应收尽收。三是挖潜增收,拓宽非税收入渠道。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效益,推进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建设,拓宽收入来源,非税收入征管更加规范。

  (三)重三农,促协调。一是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集中财力支持扶贫“双到”工作,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和“一事一议”制度,加大农村危破房改造力度,促进农村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是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农业传统产品和生产方式升级换代,做精做特现代农业,提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优势。四是继续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的建设,改善森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五是完善镇街、园区财政管理激励型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资金分配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惠民生,促和谐。全力保障十项民生实事实施,加快构建公平、公开、科学、透明的民生政策体系。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继续推进规范化学校、校安工程和学前教育建设力度。二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完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支持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五是着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等,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支持实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推改革,促管理。一是深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完善标准定额体系和项目库滚动管理;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运行效率。二是强化财政监督和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财政、监察、审计协同机制,加大对教育、社保、扶贫等事关民生的专项资金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和跟踪问效制度,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三是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坚持厉行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追加,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四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快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努力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五是加强财政队伍建设。继续开展效能建设和业务培训,强化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和“廉洁型”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各位代表,2012年我市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法治财政、民生财政、绿色财政、绩效财政和阳光财政建设,为全面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幸福从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