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预算草案。
1、预算安排指导思想。2006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五市”发展战略和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努力增收节支,确保预算收支平衡;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有效运用财政分配政策,提高社会分配公平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收支计划安排。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市发展预期目标,并考虑各项改革和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8725万元,增长13.8%;加上上级补助安排10191万元(包括税收返还收入、两税基数返还和农业税减免转移支付等),全市可支配财力为68916万元。按照《预算法》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68916万元,比上年增长19.3%。
(1)一般预算收入计划。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8725万元(详见附件1),比上年收入51602万元增长13.8%。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16380万元,地税部门组织收入29710万元,财政部门组织收入12635万元。
(2)一般预算支出计划。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按地方可支配财力68916万元安排(详见附件2),比上年计划安排57750万元增加11166万元。主要支出项目安排如下:
1)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安排各项社保资金11720.7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4%。其中:机构经费312.2万元;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7959.9万元;退伍军人安置及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230万元;最低生活保障补助365万元;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439万元;医疗保险补助资金854万元;企业早期退休人员生活补贴180万元;重残补助163.5万元;再就业培训资金100万元;敬老院建设经费80万元;其他专项支出1037.1万元。
2)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实施“教育强市”进程。安排教育资金16979.9万元,增长3.2%,增加533.2万元。其中:正常事业费15172.3万元;职业教育176万元;创建教育强市专项资金1000万元;其他教育专项投入631.6万元。
3)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安排资金3900.7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7%。其中:正常事业费1301.6万元;卫生专项投入2599.1万元。
4)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农业支出3475.6万元;林业支出568.7万元;水利和气象支出1057.6万元;地方自筹粮食风险金486万元;社道建设支出330万元;其他支出300万元。
5)保证文化事业投入,增强公民文化道德素质。安排文体广播事业费1337.2万元,其中:文化专项经费和精神文明建设专项经费131万元。
6)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安排科技资金749.7万元,增长167.5%。其中:科学事业费59.7万元;科技三项费用690万元。
7)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市。安排行政管理费5170.3万元,增长19.3%,增加838.2万元;公检法司支出7806.6万元,增长16%,增加1078.6万元。主要是增人增资及增加公安专项业务经费。
8)上解支出2000万元,增长81.8%,增加900万元,主要是增加出口退税上解。
(二)基金预算草案。
1、基金预算收入计划。2006年,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080万元。其中:文化事业费收入180万元;水利建设基金收入2350万元;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收入1150万元;育林基金收入4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50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110万元。
2、基金预算支出计划。基金预算支出按当年收入计划及专款专用的原则安排4080万元。各项目支出具体安排如下:
(1)文化事业支出180万元,用于文化专项经费。
(2)水利建设基金支出2350万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补贴120万元、水利工程和“三防”应急资金332万元、流溪河街口河西堤建设200万元及其他水利建设配套1698万元。
(3)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支出1150万元。用于路灯管理408万元、融资利息支出700万元及其他市政工程支出42万元。
(4)育林基金支出40万元,专项用于林业发展。
(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250万元,用于残疾康复及就业培训等。
(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出110万元,用于推广散装水泥。
(三)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
2006年市本级103个一二级预算单位全面编制部门预算,按照编制部门预算的原则和方法,列入部门预算的支出总计为67639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拨款46151.3万元。按要求上报市人大审批的部门预算单位15个,分别是:市法院、计生局、林业局、林业公安分局、民政局、环保局、爱卫办、残联、农业局、水利局、司法局、科技局、投资服务中心、外经贸局、城监大队,支出总计为6809万元。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财政改革成果、保持财政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做好2006年财政工作,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收入征管,完成收入任务。
一是要严格税收征管。继续支持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加大协税护税工作力度,强化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确保应收尽收;因应契税政策调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挖掘征收潜力,努力增加契税收入和提高契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二是坚持和完善财税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深化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建立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新机制,实现财税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三是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不断拓宽收入领域,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四是要继续拓展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支持企业发展,促进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新的税源财源,为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打牢基础。五是要切实加大债权追收力度,努力提高资金回收效率,以舒缓财政压力,有效化解财政风险。
(二)加强支出管理,确保预算平衡。
一是统筹兼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优先保工资支出、保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支出、保社会稳定支出,依法保障对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要集中财力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事,大力支持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战略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投入,推进“民心工程”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理念,在支出安排上要从严从紧、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约束,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各部门单位也要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不断提高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水平,确保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四是要在加强评审质量和效率方面继续下大力气,进一步发挥财政投资评审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财政支出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改革创新,完善财政管理。
一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继续拓展范围,逐步实现所有基层预算单位纳入改革范围的目标;继续清理整顿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完善国库统一账户体系,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强化对资金支付的全程监控,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高效。二是部门预算改革要按照“巩固、完善、协调、提高”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巩固改革成果,完善各项制度,协调运用各项财政成果,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三是政府采购要继续扩大范围和规模,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的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确保采购活动依法依规和高效进行。四是“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要进一步抓落实,继续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不断规范执收部门管理收入的行为。五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要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原则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资产管理,积极实施城市资本化经营机制。
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工作,全面摸清掌握单位资产状况,妥善处理富余办公用房、存量公有住房、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资产,建立和健全我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另一方面,要将资产管理延伸到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经营管理等方面,有效发挥城市资源的经济效用。一是通过土地转让、拍卖、置换等形式,用活土地,以地生财;二是把道路、桥梁、停车场等固定资产以及户外广告经营权,街道、桥梁、广场冠名权等无形资产,推向市场运营,盘活存量资产,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三是优化城市经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融资方式,面向社会招商,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加强政策配套和制度建设,规范城市资本化经营,防范化解城市资本化经营风险。
(五)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
一是做好对农业、社会保障、城市建设、基础教育建设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实施对其在分配、拨付、使用、管理上的全过程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有效使用。二是对重大项目实行全过程的财务监督、跟踪检查,采取委托中介机构监督等方式,扩大监督范围。三是加强对镇街的财务监督,进一步规范镇街的财政财务管理。四是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提高中介机构执业质量。五是要进一步增强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舆论监督的自觉性,不断规范财政内部管理,推动财政管理"阳光"运行,使财政行为更加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打造素质全面、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财政干部队伍。
返回顶部